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再早也不為過的性安全教育中國的性安全教育相對落后。雖然社會在不斷進步,但是大部分中國家長依然“談性色變”,說到性教育總是難以啟齒,哪怕有意識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也是非常隱晦地表述。其實做為父母我們應該盡早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而不是避而不談
再早也不為過的性安全教育
中國的性安全教育相對落后。雖然社會在不斷進步,但是大部分中國家長依然“談性色變”,說到性教育總是難以啟齒,哪怕有意識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也是非常隱晦地表述。
其實做為父母我們應該盡早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而不是避而不談,更不是等待某個合適的時機再去教。
壞人不會因為施暴對象年齡小而有所顧忌,對于孩子的性安全教育任何時候都不嫌早。
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分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可疑的不軌行為,這說起來不是什么高深的教育方式,更不是難以操作和實現的教育方法,一切都可以貫穿在日常生活里,哪怕是小小的嬰孩也可以為他/她做好榜樣和示范。
女兒不到兩歲我就開始慢慢引入性安全教育,這也招來家人的一些意見和不滿,覺得我太過于焦慮。女兒差不多兩歲半,有一次我給她洗完澡后,在臥室換衣服,她對(來看望她)的姥爺說:“你是男孩子,不要進女寶寶的臥室,我們在換衣服。”。
她經常會對著爸爸“做安全練習”:
“這是我的隱私部位,你是男寶寶不能看。”
“你不能給我換紙尿褲。”
爸爸一向積極配合。但是難得一見外孫女的姥爺曾經一度無法接受,覺得我是在教孩子有意回避和針對他,畢竟家里除了姥爺和爸爸,米妞找不到其他可以進行安全練習的對象。
作為媽媽,這是我必須要做、要教會女兒的重要事項,不針對任何人,只針對她自己,要求她學會時刻保護自己。作為她的家人都應該積極配合和支持。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家里人的配合度越來越高。
簡單這幾個字,在中國的大環境下很多父母都難以做到,因為很多人覺得這都不算什么事,沒必要小題大做。
我在喧鬧的餐廳見過給孩子換紙尿褲的父母;在公園讓孩子蹲在草叢里小便的祖父母;在兒童游樂場,孩子們玩耍的地方當眾拿出塑料瓶讓孩子小便的家長;在舞蹈教室當眾給女孩子換舞蹈服的家長,不勝枚舉。當我站出來提醒這些家長時,有的對我嗤之以鼻,有的置之不理。
除去這些行為對旁人的不良影響讓我感到很無奈之外,這些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隱私暴露無所謂的態度更讓我感到無力。孩子雖然小,但并不是貓貓狗狗,有自己的尊嚴也有自己的隱私,這是身而為人的基本文明和禮儀,也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公共母嬰設施有待普及、環境亟待提升、家長帶孩子出門在外有諸多不便,這些都是赤裸裸的現實,但這些都不是肆意暴露自己孩子隱私的理由。有時候家長不覺得暴露隱私這是件大事,根本不會注意。
我獨立帶孩子4年半,完全知道帶著孩子出行的麻煩和不易,然而作為家長只能守住不暴露隱私部位這根紅線,然后盡可能周全地做好出行準備:嬰兒換紙尿褲可以去母嬰室;沒有母嬰室如果有嬰兒車,可以推著嬰兒車去衛生間換;再不濟,可以用紗布巾稍微遮擋隱私部位躲在角落里換。
大一些的孩子需要自主如廁。
獨立帶孩子4年,我也遇到過不少孩子需要臨時上廁所的情況。如果在地鐵上和公交上,就近下車找廁所。實在忍不住,允許尿褲子,找到廁所換衣服。多試幾次,孩子會慢慢學會控制時間,也會知道尿臟褲子不舒服,
只要家長不怕麻煩,任何時候都不把當眾暴露隱私做為選擇項,始終守住這根紅線,堅持下去孩子真的也能遵守并做到。
小背心和小內褲遮擋的地方就是隱私部位,是自己最珍貴的身體部位,要保護好。不能給人看、不能給人摸。
這些口號大家都會說,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還是能看到很多對此無所謂的家長。興趣班舞蹈學校即使有更衣室,很多家長也不愿帶孩子等待,隨便在來來往往的走廊里換舞蹈服的孩子有;上完廁所不提好褲子就往外沖的孩子也有。在更衣室沒有關門意識的家長和孩子就更多了,學習舞蹈的孩子基本最小年齡是4歲,其實應該有這方面的安全意識。
我的身體我做主
小朋友兩歲以后要開始教會他她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哪怕是自己喜歡的或者喜歡自己的人做出了讓自己不舒服的舉動,也要及時拒絕,哪怕這個人是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的親親抱抱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感,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會有抗拒親親抱抱的時候。比如著急去玩玩具,不想讓媽媽抱抱;覺得爸爸的胡子扎人,不想讓爸爸親親;這些行為都代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她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并且敢于在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前表達出來。
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強迫,逐步培養她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讓她能夠為自己的身體和感受負責,并且得到父母的支持。
80%的性侵犯來自于熟人。孩子總是善良且缺乏社會經驗,尤其對于熟悉的人容易放松警惕。對于哪些是大人對孩子合理的親切態度、哪些是同齡人間妥當的身體接觸,而什么又是不軌行為,定義很簡單:
和別人有身體接觸,有時候喜歡,有時候不喜歡。不喜歡的時候,直接大聲說:“不要!”。當時可能會有些尷尬,但是還是要明確地說:“不要這樣!”
每個人的身體都只屬于自己,你有權表達自己的意愿。這些道理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對于孩子來說需要強大的勇氣,有時候對于大人來說也是這樣。
我家公寓樓下有幾個保安輪崗值班,其中有幾位比較年長,也很喜歡孩子。他們見到小孩除了熱情打招呼之外,還習慣時不時拍拍孩子的肩或者摸摸小臉,我從前都會帶女兒打完招呼盡量繞道走。有一次下樓路過大廳,這位爺爺摸了一下女兒的臉,女兒迅速地下意識躲開了。我趕緊拉著她走了,結果剛走過大廳,女兒就站定,抬起頭小聲跟說我:“媽媽,我不喜歡別人摸我,下次你能幫我說一下嗎?”
我當時就臉紅了,呆在原地。
平時總是教女兒要學會對別人說不,要勇敢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然而到了我自己這,明明知道孩子不喜歡,礙于面子也沒有站出來為她說話,這是多么失敗又負面的示范。
我覺得有點無地自容,發現原來看似容易的事,做起來有多難,需要多大的勇氣!
第二天下樓,我帶著女兒一起跟樓下的保安打招呼,然后當著她的面跟對方說:”以后請不要摸我的孩子,她不喜歡,也會害怕。“
當時是挺尷尬的,雖然我也知道對方并沒有惡意,但是我需要對得起女兒對我的這份信任和依靠,我要跟她站在一邊,替她說話。
小姑娘緊緊攥著我的手,甜甜地笑著說:”媽媽,謝謝你。謝謝你幫我說!“ 從那次事件以后,女兒依然每天大方地跟保安爺爺問候,對方也熱情回應。
有禮貌和保護自己不是對立關系。如果有不喜歡的事和自己不喜歡的感覺,一定要鼓起勇氣說出來。
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時刻覺得父母值得信賴和依靠。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不會事無巨細地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有秘密也是孩子長大的標志之一。
但我們作為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秘密都需要保守,遇到讓自己不開心或者困惑的事鼓勵孩子跟家人分享,尤其是對方威脅和警告孩子不能告訴父母,那么他大概率做了壞事,只有告訴父母才能得到幫助。
父母要多傾聽,少批判,讓孩子不畏懼告訴父母自己所做所想。如果平時不論大事小事父母都苛責孩子,那么時間長了孩子會選擇逃避和沉默,不會再愿意開口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
親子共讀繪本加強安全意識
1
《我不敢說,我怕被罵》
推薦一本繪本給大家,親子共讀一起來解開心里的小秘密。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可愛的小姑娘,和大部分孩子一樣有點小淘氣,經常會做一些讓爸媽哭笑不得的調皮事兒。闖了禍不敢告訴爸爸媽媽,心里藏了很多小秘密,肚子好疼,心情也不好,還好她有擅長觀察和傾聽的父母,沒有嚴厲的苛責,也沒有嚴肅的說教,爸爸媽媽只想告訴孩子,任何事都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需要幫助的時候盡管開口。
2
《勇敢說出我不要》
這本書不以故事為主線,而是按照不同場景和地點以事例告知孩子遇到困惑或危險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
小朋友因為自身缺乏生活經驗,很難明白大道理,需要通過事例幫助來理解具體做法,這本里的很多細節也能幫助孩子區分善惡,對于某些手足無措的情況也有詳細解釋。
比如:
如何區分什么是善意的愛護和喜愛,什么又是不妥當的親呢或者怪異行為。
3
《我來保護你》系列安全繪本
一套共10本繪本,涉及7大防侵害主題安全教育,通過孩子們喜歡的動物來引入安全知識,更好地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
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尤其是性安全教育,再早都不為過。教會孩子以善待人,以誠待人是主基調,但是教會孩子識別善惡,了解世界和社會的另一面更為重要。
意識到社會中危險的一面才能更好地避險和保護自己,隨時隨地釋放善意容易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惡徒往往善于利用人的善良與天真。
教會孩子保護自己,任何時候都不嫌早,此時此刻就行動起來!
王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