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8種手機攝影構圖,馬上成為攝影大師!
在自動化相機的時代,你可以讓相機自動曝光,也可以找美化軟件自動美化,但你絕對躲不過構圖。
用鏡頭對準什么樣的風景?對美景又要如何取舍?這個過程絕對沒有自動的程序來幫你!成功的構圖對于最終獲取一張出色的照片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將一副照片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照片的構圖就好比人的骨架,構圖是攝影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術之一,構圖實際上就是安排整個畫面的布局,去發現并體現整體中的多樣性。
1九宮格構圖&黃金比例構圖&黃金螺線構圖
1)九宮格構圖
類似于中國古代八卦九宮圖,橫豎三等分,
形成9個方塊,其中4個交叉點就是視覺中心點,
裁剪構圖的時候,把主題展現的事物放在交叉點上。
九宮格構圖又稱為“井”字形構圖,是根據黃金分割原理得到的一種構圖方式,即將被攝主體放在“九宮格”交叉點的位置上,使整幅畫面顯得既莊重又不拘謹,而且主體形象格外醒目,“井”字的四個交叉點就是主體的最佳位置。
通常情況下,右上方的交叉點最為理想,其次為右下方的交叉點,因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使主體自然成為視覺中心,能突出主體,并使畫面趨向均衡。但不應太過受限于規則,還應該考慮平衡、對比等因素,力爭使畫面呈現動感與變化,使整個畫面充滿活力。一般說來,畫面中的四個點也有不同的視覺感應,上方兩點動感就比下方的強,左面比右面強。
2、黃金比例構圖
和上面的九宮格構圖法類似,
其實九宮格構圖法就是簡化的黃金比例構圖法。
四個交叉點就是黃金比例點,
就是圖片的焦點和視覺中心。
3、黃金螺線構圖(斐波那契)
自然界中最美的神秘法則 1 1 2 3 5 8 13 一次類推,
后面的數值都等于前面兩個數值的和。
同時越靠后臨近2個數的比比值越接近黃金比例:0.618
2對角線構圖
對角線構圖是一種導向性很強的構圖方式,它將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系。因最長的對角線可以將欣賞者目光明顯地引向某事物,引導人們的視覺到畫面深處,所以優點是:富于動感,顯得活潑,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
3 三分之一構圖
是一個很有用的黃金構圖法。三分之一規則是將畫面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各分成三份的四條直線而定,這樣的畫面可以給人帶來寧靜、寬大、博大、安寧、舒適、穩定等感覺,其常用于表現平靜如鏡的湖面、微波蕩漾的水面、一望無際的平川、廣闊平坦的原野、遼闊無限的草原等題材。
4對分式構圖
對分式構圖將畫面左右或上下一分為二,形成左右呼應或上下呼應,表現的空間比較寬闊。其中畫面的一半是主體,另一半是陪體。該構圖方式常用于表現人物、運動、動物、建筑等題材。
5平衡式構圖
平衡式構圖通常傳達一種滿足的感覺,其畫面結構完美,安排巧妙,對應而平衡,采用平衡式構圖的畫面,各主要部分之間平等,無主次之分,一般是幾種形象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具有新鮮活潑、靈活多變的特點,該構圖方式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聞等題材。
6對稱式構圖
對稱式構圖可以給畫面帶來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具有平衡、穩定、相對的特點。比較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它的不足之處在于,畫面顯得有些呆板,缺少變化,缺少畫面沖擊力。
該構圖方式常用與表現對稱物體,建筑物以及特殊風格的物體。
7三角形構圖
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是以三點成面幾何構成來安排景物,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斜三角或倒三角,斜三角較多,使照片給人以安定、均衡、踏實之感,同時又不失靈活。
還有一種三角形構圖。
此種三角形常用于建筑之類的攝影,用仰角拍攝以體現出雄偉之感。
8S形構圖
S形構圖是利用“S”形曲線對畫面景物進行布局,使整個畫面看上去有韻律感與活力感,產生優美、雅致、協調的感覺,使畫面顯得更生動。
9橢圓形構圖
橢圓形構圖容易形成強烈的整體感,并能產生旋轉、運動、收縮等視覺效果。常用于表現不需要特別強調主體,而著重表現場面或者渲染氣氛的畫面內容。
10交叉線構圖
交叉線構圖充分利用畫面空間,并把欣賞者視線引向交叉中心或是引向畫面以外,使畫面更輕松活潑、舒展含蓄。利用交叉斜線讓欣賞者從多方向沿著斜線欣賞整個畫面,較為理想的引導線是某兩個邊角之間的連線。
11X形構圖
X形構圖是按照“X”形對畫面進行布局,這種布局透視感強,有利于把欣賞者的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能使景物由中心向四周逐漸放大,該構圖方式常用于建筑、大橋、公路、田野等。
12斜線式構圖
斜線式構圖分立式斜線和平式斜線兩種,它能使畫面產生動感,其動感的程度與角度有關,角度越大,其前進的動感越強烈,但角度不能大與45度,否則會產生下傾感。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動蕩、失衡、緊張、危險、一瀉千里等場面。也有的畫面利用斜線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一個固定導向的作用。
13L形構圖
L形構圖類似于用L形的線條或色塊將需要強調的主體圍繞起來,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L形如同半個圍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圍框以內,使主體突出,主題明確。
14低地平線
當畫面下部分平淡,上部分豐富是,建議把鏡頭稍仰。常用于拍朝(晚)霞,或高原云彩。
15高地平線
當天空或背景平淡時,可適當把鏡頭俯一些。適合表現畫面下半部分質感,如草原變化的草地、沙漠起伏的沙丘等。
16放射式構圖
以主體為核心,景物向四周擴散放射。這種構圖方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攝主體,爾后又有開闊、舒展、擴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體而現場又比較復雜的場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較復雜的情況下產生特殊效果。
17延伸式構圖
葉脈斜對角延伸到葉尖,延伸使得整個畫面有了生命的動感。
18緊湊式構圖
緊湊式構圖方式將主體以特寫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滿畫面,具有緊湊、細膩、微觀等特點。該構圖方式常用于人物肖像、顯微攝影、或者表現局部細節,對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往往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一、洛陽: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民國)
二、西安: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三、南京:十朝古都(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民國)
四、開封:八朝古都(夏.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
五、安陽:七朝古都(商.曹魏.后趙.前燕.冉魏.東魏.北齊)
六、商丘:六朝古都(夏.商.宋.漢梁.南宋.金)
七、鄭州:五朝古都(夏.商.管.鄭.韓)
八、北京:五朝古都(遼.金.元.明.清)
九、大同:三朝古都(北魏.遼.金)
十、杭州:兩朝古都(吳越.南宋)
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均正式建都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作為中國古代鼎盛王朝的首都,帝陵是首都的必要條件之一,圍繞在西安周圍的著名帝王陵有黃帝陵、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漢文帝霸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隋文帝泰陵、唐太宗昭陵、武則天乾陵等等,“秦皇漢武、隋文唐宗”,西安是中國古代大王朝文治武功的頂峰。西安也是中國古代產生盛世最多的古都:“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盛世、開皇盛世、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等等。長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這里建立豐京、鎬京兩京,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不計陪都),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馬可波羅語)是其在世界古代歷史地位中的寫照。
洛陽
洛陽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洛邑、神都。境內山川縱橫,西靠秦嶺,東臨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據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千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城市之一,"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并雄",先后100多個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中國古都學會為洛陽立碑稱華夏第一王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為神都的城市。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源頭與核心,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于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國花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被世人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南京
南京 三國時稱為 建鄴 ,是 吳國 的首都。西晉 避司馬業諱,改名為 建康。接續的 東晉 、及 南北朝 的宋朝、齊朝、梁朝、陳朝皆以此城為都,所以南京亦稱 六朝古都。中華民國也以南京為首都。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北京
北京古稱燕京,幽州,南京大都。為五朝帝都(燕、金、元、明、清):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國的首都。公元1267年,蒙古族忽必烈定都北京,北京成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蒙古帝國汗國之一的元汗國的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并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開封
開封是五代十國時期四個中原地區政權——后梁、后晉、后漢及后周的國都,時稱東京。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后周稱帝、建立宋朝后,仍以開封為首都。
杭州
在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之首都。金朝滅北宋后,宋徽宗子趙構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臨安的杭州升為臨安府,成為南宋都城。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余杭、于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行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于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余人(包括所屬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余人。
安陽:安陽在哪里?很多人沒有聽過安陽,更不知道安陽曾經也是古都,關于安陽它位于河南,在安陽這座城市,先后成為了商朝、曹魏、后趙等不同朝代的都城。簡稱殷、鄴,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的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殷商時期為商都殷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上古三皇五帝時代,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在安陽境內建都。殷商時期為商都殷墟。漢末以后,以鄴城為中心的安陽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都城。
鄭州
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于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鄭州下轄新鄭市,部分學者認為夏代可能曾建都于陽城(今登封市、古洛陽登封縣)。鄭州商城是殷商王朝開國之王成湯的亳都。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后在新鄭建都。
商丘
早在8700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氏政權的第二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陸氏執政的首任帝栗陸氏伏安降生于栗廣之野(今夏邑)并都于此。商丘也是炎黃、燧人氏、神農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商丘是中國重要的古都,建都時間最早,跨度最長,前后共歷1500多年。約在公元前24世紀,顓頊建都于商丘。帝嚳之子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4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虞城谷熟鎮),商丘為商朝的第一個建都地,并先后數次在商丘建都。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商丘,稱宋國,商丘為宋國國都。西漢商丘為漢代最強盛的諸侯國梁國的國都。北宋時期,商丘為應天府南京,位居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即位,商丘成為南宋的開國都城。金哀宗天元元年(1232)十二月遷都歸德府(今商丘)。
大同
古稱平城,代京,云中,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 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并恒,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 五朝古都。代國南都,北魏京都,遼金西京。元初也以大同為西京。
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筑城池。成都是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漢、成漢、譙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政權相繼在此建都,唐朝和中華民國時曾作為全國臨時首都而存在。2001年2月8日發現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首先,這個標題太大了,這個問題涵蓋面太廣,如果真正想把傳統文化說全面一點,或是說個明白,可能需要一個強大的社會群體,付出一生的精力,才能表達完整。這個問題應該把明朝的《永樂大典》,以及清朝的《四庫全書》全部概括進去,還有近代華夏文明思想的拓展部分。現在就把表面的傳統文化說一點點吧,我想還是我來說應該比較有些內涵和深度。
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就是基于華夏文明的禮教思想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傳統的戲劇包括京劇,豫劇,東北二人轉,黃梅戲,西北的秦腔,以及南方的粵劇,等等諸多的地方戲劇。華夏文明歷經好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各個方面的思想沉淀,造就了其獨特的以東方農耕文明思想為主干的文明類型。
走進中國廣闊的農村地區,就可以感受到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氣息。這就是深厚的華夏文明的底蘊。
華夏文明思想是以農耕文明思想為主體的文化思想。在中國農村老一輩留下來的農事諺語,就是華夏文明傳統文化的精髓思想。這些以農耕文明節儉思想為主體的諺語,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總結后積累下來的思想精華,是一些游牧民族根本無從理解的思想,也是華夏民族區別于西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化有一個和游牧文明思想文化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華夏文明文化比較內斂,是對自身要求頗高的道德思想規范。比如:華夏民族的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就是建立在強大的自信和自律的基礎上的社會交往。要說具體一點,就是敬愛的周總理對外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這話是幾十年前流傳的段子。因為那時中國人幾十元工資要養一家子人。加上當時是膠片機時代,要玩攝影就得買膠圈,還得沖洗照片,自己沖洗照片,還要暗室,像紙,顯影,定影,放大器,裁剪刀等器材。所以,常人看玩攝影就是敗家。現在不同了,改革開放幾十年,人們經濟寬一松了,就是有攝影愛好,買相機所占家庭經濟收入比例都不高,而且,相機的購買。會使用較長時間,不是月月,年年再買。加上現在都買膠圈,也很少沖洗照片了。所以,往事如煙。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