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服裝: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繡紋多有山云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于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并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余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①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這一制度此后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于男官員,并流?竇淝夷信?ㄓ謾D媳背?保?狽繳偈?褡迦脛?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啞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于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鮮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制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繡,有五色彩繡和金銀線繡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幞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后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于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繡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幞頭,君臣通服,成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制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幞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于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幞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于發髻之上,無奇不有。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繡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于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采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繡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動,也為漢人采用。元代于延釣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幞頭; 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于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余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并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征,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幞頭,常服戴烏紗帽。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制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歸一。后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制成。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擻發留辮,辮垂腦后,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后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制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繡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后,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云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于宮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中國古代女子的發飾講究的是精巧而華美,而且所佩戴的頭飾和女子的身份地位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古代女子的發飾,你知道它們都叫什么名字嗎?今天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女子經常用的六種發飾。 發飾 看看中國古代女子的發飾: 1、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由于古時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動,否則即是不穩重,但步搖上的垂飾卻搖曳生姿,極大地豐富了女性的美態。佩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之女性,因步搖這種發飾所用材質高貴,制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婦女所能使用。 2、華勝 華勝是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的發飾。從《紅樓夢》劇照中王熙鳳的裝扮,我們可以觀賞到典型的金釵(朝陽五鳳掛珠釵)與華勝。 3、梳篦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初時用以去除發垢。 4、笄 女子滿十五歲便算成人,謂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發髻的一種發飾,“笄禮”是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 5、簪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制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6、釵 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女子發飾釵與簪基本相同,民間通常用“一腳為簪兩腳為釵”來做簡單區別。 發型: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余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于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后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后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后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后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于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后采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后,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臺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于高髻的發式,其制法是將頭發往后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干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后,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采用最廣,歷代都有采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后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后,在扎束后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于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于頭側,并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并系結于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云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于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后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后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采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并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唐代婦女發式多姿多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另外在《妝臺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發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發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發式實物這么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發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發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后,采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于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于是隨之形成,統一后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后,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后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后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于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后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并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后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松而髻光潤,髻后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朝發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 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后,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后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后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后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并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于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鐘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制成的飾物,繡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 “纂”,然后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只鞋幫,僅有二壁,以后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乃孔夫子、孔圣人是也。但當眾罵大街的孔子,一句臟話可以流傳千年,最后竟然成了至圣名言,你們可曾聽過?
提起孔子弟子三千,我們會想到七十二賢。在我看來有這樣一位圣明淵博的老師教導,座下的弟子不更該積極上進,勤思好問嗎?
不,有這樣一個人,有幸得孔子的口吐芬芳。他腦子超級靈活,口齒伶俐,特立獨行。
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不喜歡,孔子也不例外,他對這個學生寄予厚望,覺得他假如能潛心學習,肯定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但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這位引得孔子恨鐵不成鋼出口罵人的弟子宰予登場了。
下面請欣賞他的高光時刻:一日,孔子想考考宰予,便問他你對父母離世守孝三年有啥看法。
我猜著大多數人會從一些前人古言中找事例,然后再子曰這樣做怎么怎么好。
嘿,也許情商高的弟子猜到了老師的用意,甚至大致猜到老師的看法,然后小小迎合老師,得到老師青眼相待。形式嗎,人情世故呀,咱要知道。
嘿,但這宰予他典型的智商高,但情商我覺得不咋地,他的腦回路不同于一般人,直接就說自己反對三年的時間用以守孝。
孔子一聽,也不怎么高興,那不是直接拆臺嗎,但為人老師,還是要問問學生的真正想法。
宰予的解釋:老師,三年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也會耽誤很多事,時間太長并沒有啥好處。他還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表面的孝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也不是簡單的表面形式來展示的。其實現實中,這樣的事情哪里少呢!
但要知道:在古代,忠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按照禮儀,父母去世,兒子應該回鄉守喪三年,如果未滿三年,就會被認為是不孝。
對于孔子來說,不遵守最基本的禮儀就是個不仁不義的人,不配稱為是君子。所以你有沒有了解到什么?
但身為三千弟子的老師,孔子他老人家心態不好也得好,學生糟心的時候,拍拍胸膛,明天還是需要服務的一天。
你可以不同意我,但不能不尊重甚至忽視我,宰予小劇場又雙叒叕發生了一件事。
明媚的陽光照進芬芳撲鼻的杏壇,孔子盡責的教導著一個個潛心受學的弟子。摸一摸自己的胡須,對這個學生說一句‘吾與點也’。皺一皺眉頭,因人而異的說著不同的教導的話。
但陽光照進的歷史,不只是孔子,還有缺席的宰予。孔子疑惑這個聰慧的學生去了哪里,便派學生去尋。
結果回來的人說著宰予還在床上呼呼大睡,一‘還’字,我知道宰予要出事。孔子得知后,當然非常生氣,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似箭的道理,宰予真是白學了。
但孔子為人師以德育人,有著超高的自我修養之術,身為君子,他努力控制內心的怒氣,該忍得要忍著,他忍了。只能對宰予無奈的說了一句: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如果一天,有老師這樣講,那就是在告訴你。你這腐爛的木頭,已經沒必要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此外也不知道還能罵什么。
嘿,對于孔子來說,他實在容忍不了宰予公開翹課,虛度光陰。孔夫子是真是被氣壞了,這樣一句‘朽木不可雕也’被弟子們老老實實收錄進了“金句大全”。
孔子他老人家也沒想到自己批評宰予的一句話竟然傳到了現在。以后學生們再聽到這句話會想起當時的宰予小劇場吧,有著圣人光環加持的一句話,其實有很多韻味的。
千年尚且彈指一揮間,不注意,不珍惜,你的一輩子更會光速似的流逝。再也聽不到那一句曾含著關心最后帶著遺恨的‘朽木不可雕也’。
嘿,珍惜當前,比什么都有必要。
宰予小劇場:宰予這個人有點不愛死讀書,他對于讀書沒多大興趣,所以因此常挨孔子說教。但他獨立思考、絕能言善辯,是少數的愛正面剛孔子學說的弟子,其實這種質疑精神挺值得現代的孩子們學習的。
在孔子死后,恰恰就是這個‘壞’學生,在一片對孔子的質疑聲中為老師辯護:
“我的老師比堯舜還要偉大!”
其實他愛自己的老師,正如兩人分離后孔子晚年思念他一樣。
宰予是“孔門十三賢”之一,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沂公”,后改稱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予”。
這就是那個讓孔子喜愛卻又頭疼的弟子,在歷史中,依舊鮮活如初。
電視節目《國家寶藏》,一場關于九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恢弘"特展",為你呈現。
這里記錄著古老的華夏文明,它傳承的文化歷史卻很年輕,只有上下五千年。
2017歲未至2018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上頻頻出彩的央視爸爸,聯合中國九大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館未參與),在每周六晚,隆重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節目一經播出即獲滿堂喝彩,贏得高收視和9.3的高評分,網民戲侃其為"寶藏的誕生"。
這是一檔通過電視語言讓國寶活起來的節目,由張國立老師擔綱國寶講解員,每期一館三件國寶,演藝界明星出任國寶守護人,向你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講述國寶的今生故事,并由你投票,最終票選出九件珍藏入駐故宮參展。館名如下:
一、歷經紫禁城六百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
鎮館三寶:①千里江山圖一堪稱宋朝版航拍中國
該作品由宋朝十八歲天才少年王希孟所繪,長11.91米,比《清明上河圖》還長,開創青綠色作山巒畫先河。作品氣象磅礴,吞吐山河,彰顯泱泱大國的氣勢恢宏,曾在2008北京奧運上展示風彩。
圍繞著亡國之君藝術之才的宋徽宗和這位神奇少年,還傳說著一個"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徽宗出題,當時畫師無人能畫出"香“,只見希孟在奔跑的馬蹄上畫了兩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馬蹄香"的意境和神韻便躍然紙上。
此畫的國寶守護人李晨,傳承主題:守護歷史,守護綠水青山。
②瓷母一一各種釉彩大瓶
寶瓶為清帝乾隆一時興起,心血來潮所創,取“盛世繁華,天下太平"之意。瓶身上集結了歷朝歷代十七種彩釉,工藝復雜,也因其色彩繁多,大膽創造,號"瓷器之母"。
也因為迥異于印象中傳統淡雅的瓷器,網友戲稱創制此瓶的乾隆為熱鬧的“農家樂"審美。
演繹他的前世傳奇的國寶守護人王凱,把他釋為乾隆的迷之自信,他振臂一揮,豪氣沖天:我炫的是景德鎮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盛世,鼎盛王朝,當海納百川。好一個少年天子,威武。
③石鼓一一身系“存于盛世,失于亂世"的神秘。
國寶守護人香港演員梁家輝向我們講述了司馬光和他父親尋找石鼓,揭秘石鼓文字的前世傳說。
石鼓上的文字718現尚存327,因形似鼓而得名,是漢字演進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上面的石鼓文至今無人能識無人能解。梁家輝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并熱衷傳承,他推廣國家寶藏說:我就是古董,流落香港的國寶。
二、包羅中國古代藝術萬象的上海博物館。
①商鞅方升一一守護人黃磊
此量器為秦統一度量衡。它是大秦崛起見證,大秦強國重器。見證了成業容易守成難的商鞅變法之痛和荊軻刺秦王的燕趙悲歌。
②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一一守護人那英獻唱《一眼千年》
北宋時有女克柔,八年只為一事,何事?織就天下第一緙絲畫。
③大克鼎一一守護人易烊千璽
象征權力的鼎器,為七鼎侯,天子九鼎,大夫五鼎,等級禮儀森嚴。
三、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綜合博物館一一南京博物院。
①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國寶守護人素秦海璐向我們哀婉傾訴三百年前會發光會唱歌的疏璃塔已不復存在,只剩一座拱門待我們守護。
塔總設計師是明成祖朱棣,他霸氣告訴我們天下第一帝國擁有天下第一塔。匠人們總結琉璃塔三絕:第一絕高聳云日,第二絕通體疏璃,第三絕佛燈永明。九層琉璃六十四套拱門經歷戰亂只剩此一處,令人嘆息。守護誓言:守護歷史,守護大國匠心。
②坤輿萬國全圖一守護人張晨光
這是一張世界地圖,`首創把中國放在世界地圖的正中央。來自鄭和下西洋時期的萬歷年間,是中西合作的歷史見證。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此圖帶到歐洲,歐洲人喻此圖為不可能的"黑色郁金香"。節目中張晨光歷數中國古代科學家,張國立說:科學家也是國家寶藏。絕對正能量,此處應有掌聲。
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一一國寶守護人袁弘
出自六朝時期,磚畫刻有以嵇康為首的七賢及隱士榮啟期八人席地而聊的名士風流。
四丶見征華夏文明多源頭格局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一一湖南省博物館。
①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國寶守護人何炅借此壺向我們介紹了唐朝時長沙窯的詩酒文化。
②馬王堆漢墓一一辛追墓T形帛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上彩繪天堂,下形容地界,中狀似人間的瑰麗景象。
③皿方罍一一國寶守護人黃勃王嘉
商周鼎盛時期青銅器代表作,器形雄偉,文飾精美。可惜建國后器身流亡海外,器蓋留在國內。演員黃勃帶我們踏上了一波三折的國寶回家之路,演繹了"舉目山河在",兄弟卻天涯淪落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述說了每一件寶物都是傳奇,都有一個感人的中國故事。
五、上古文明開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①婦好鸮尊一一劉濤演繹女戰神婦好的英勇故事。
②賈符骨笛一一蔡國慶父子講述七孔骨笛的古韻悠悠。
③云紋銅禁一一兩千多年前的施蠟法,解決了現代高精密儀器的無縫切割問題。國寶守護人郭濤講述它的今生故事。
六丶以周秦漢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①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香囊源于盛世大唐,香氣四溢繞懸梁,夢回千年見盛唐。馬蘇演繹楊貴妃與唐明皇的凄美愛情故事。
②鎏金飛廉六曲銀盤
③厥樓儀仗圖一一國寶守護人郭濤
長安城太子儀仗隊演繹大唐盛世的前世傳奇。
七、集荊楚文化大成的湖北省博物館。
①天下第一劍一一越王勾踐劍
來自二千五百年前的鍛造,由守護人段奕宏,講述這把見證臥薪嘗膽和亂世春秋的傳奇。
②云夢睡虎地秦簡一一守護人撒貝寧
③曾侯乙編鐘一一國寶守護人王剛
千古編鐘,讓世界聆聽中國。
八、傳頌萬年越地長歌的浙江省博物館。
①寧波萬工匠
民國時期上海打造,耗時三十年,珠金漆雕花頂級花轎。
②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一一守護人孫淳
講述唐玄宗喑通音律,揮手琴弦間,如聽萬壑松。惜安史之亂始,盛世之音亡。腸斷處,風鈴悲切的琴音詞曲《雨霖霖》。
③玉琮一一國寶守護人周冬雨
玉琮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制玉,上繪神人獸面紋,良諸古城出土,為玉文化的發源地,此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力證。
九丶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一一遼寧省博物館。
①顧愷之.洛神賦圖一一守護人陳曉
據文學作品曹植的《洛神賦》所畫長卷,分懈逅、定情、殊途丶分離丶悵歸五個部分。
②雙馬蹬一一國寶守護人關曉彤演繹花木蘭從軍的故事。
③萬歲通天帖一一國寶守護人寧靜為您呈現王羲之和獻之等王家七人共同所書的這幅前世墨跡珍品。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為之嘆服。九大館長奉上的文物寶器,交與萬眾共賞,堪與日月爭輝。這樣真實,全面,立體的展現驚艷了觀眾,讓我們一起點贊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贊詠一眼千年中從未褪色的文化自信。
誰說中國人無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華夏文明。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氏,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語“沉魚落雁”記載了她生平的典故。
楊玉環,號太真,廣西容州人(今廣西容縣),有說是四川人,也有說是山西蒲州永樂人,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貴妃。善歌舞,通音律,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教為鮮見,被后人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性格溫婉,姿質豐艷,后跟隨李隆基流亡途經馬嵬驛,士兵嘩變,被賜死。主要作品《霓裳羽衣》舞蹈。
貂蟬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說是陜西米脂人,一說是山西臨沂人。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夫人(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為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愿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貌若天仙,古今第一美人。一般被稱為西施,后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句無苧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苧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先被范蠡獻于吳王。勾踐滅吳后,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一說沉江而死,一說復歸浣江,終老山林。
貂蟬是四大美女中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美譽里的“沉魚”,其詞講述的就是“西施浣紗”的故事。
是漢朝的的陶俑。
是中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強盛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廢帝,歷時420年。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