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肌酐清除率,英文縮寫GRF。是腎功能實驗中最能反映腎損害程度的實驗。通常由實驗室測定患者血和24小時尿中肌酐含量,由臨床醫生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肌酐清除率(ml/min×1.73m2)=尿中肌酐(μmol/L)÷血中肌酐(μmol/L)×每分鐘尿量(ml)×1.73÷體表面積(m2)
計算出肌酐清除值后,與正常人肌酐清除值相比較,求出肌酐清除率。
ccr是判斷腎小球濾過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它可以通過血肌酐、尿肌酐、身高、體重及24小時尿量等指標計算得出。
“肌酐”,這個名詞大家應該不陌生,但是有人知道肌酐到底是什么嗎?
說肌酐,先從肌酸說起,什么是肌酸?肌酸主要來源于身體的骨骼肌和日常的肉食中。當肌酸被身體利用后,經過非酶促反應就轉化為肌酐。肌酐和“尿酸”一樣,容易被人體視為“廢物”,常隨尿液排出體外。
有些朋友發現肌酐升高后,就會慌張,覺得自己身體出了問題。其實肌酐并非對人體毫無用處,它會給肌肉細胞、神經細胞等提供能量。肌酐分為血肌酐和尿肌酐,日常所指的肌酐升高,是血肌酐。因為血肌酐的檢測方法、試劑、實驗室等不同,參考范圍也不同。但通常正常人的血肌酐是:
男性:54-106μmoI/L女性:44-97μmol/L小兒:24.9-69.7μmol/L血肌酐升高代表了什么呢?肌酐升高常見于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或慢性腎衰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肌肉損傷等;肌酐降低常見于進行性肌肉萎縮、白血病、貧血、肝功能障礙及妊娠等。
肌酐升高有這么嚴重嗎?別急,先冷靜一下,聽我從痛風科醫生的角度來談談見解。
肌酐升高就意味著腎有問題嗎?常常有一些痛風患者,在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后,使用了降尿酸藥物,過一段時間進行復診,做肝腎功能檢查,發現肌酐升高。這些患者中,就有部分人認為肌酐升高就是腎功能出現損傷,可能是藥物引起的,于是會自行停藥。
那么,肌酐升高是不是意味著腎臟出現了問題呢?是不是意味著藥物出現不良反應呢?其實并非如此。
肌酐會有波動,不是一成不變:前面老劉給大家說過,肌酐是“肌酸家族”的成員之一,肌酐是人體活動后的產物,也就是說,受運動、飲食甚至情緒的影響。比如在進食大量熟肉后可升高44-88μmol/L,因為肉食中含有肌酸,通過烹調加熱可轉變為肌酐,肌酐自然被吸收到血液中。有時候如果發現肌酐超過正常值時,先別慌張,因為肌酐在正常值范圍上下波動20%都屬于正常。不要認為肌酐超過了20μmol/L就慌張,也就是說如果發現肌酐升高,那么就再查一次,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肌酐受藥物影響,不一定是藥物傷腎:不少治療尿蛋白的藥物比如普利類、沙坦類降壓藥物,還有格列凈類藥物、他克莫司、環孢素、硫酸羥氯喹等都可能導致肌酐升高。按常理來說,尿蛋白少了,肌酐也會降低,但現實是不少患者尿蛋白少了,肌酐卻升高了。這是因為藥物本身導致的肌酐升高。有些患者用了這些藥物后,發現肌酐升高就停藥,但并非如此,因為肌酐升高不等于腎功能惡化。肌酐持續升高,小心腎臟受損:如果短時間內出現大量蛋白的流失,則會引起腎小球基底膜的急性損傷,造成病情的突發性惡化,相當應會肌酐、尿酸、尿素氮等指標會出現急性升高,伴隨急性腎衰竭;腎病病情頻繁地復發無形中會加速腎功能的惡化,導致肌酐、尿酸等指標的直線上升;血壓升高后造成腎臟內部動脈壓升高,血液流通減緩,導致更多毒素物質蓄積在血液中,引起肌酐的升高。現在我們知道了,肌酐升高代表了什么嗎?如果想要獲取檢查腎功能或血肌酐的準確數值,老劉的建議是檢查前3天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以素食為主,避免劇烈運動,減少外源性肌酐干擾;檢查腎功能需要晨起而且空腹,檢查前不要進食、不要飲水。
肌酐升高怎么辦?需要透析嗎?其實,如果從評價腎功能的角度來談,因為我們的腎臟有著強大的代償功能,即使部分受損,腎臟還是可以代償維持肌酐的平衡。所以如果是出現腎臟輕度受損,通過肌酐反而看不出來。
那么要通過什么來看出來呢?目前來說,可以通過β微球蛋白來評價早期的腎臟功能下降。β微球蛋白是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指標,如果尿β2-MG濃度增高,可以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對腎小球濾過功能,其敏感度顯著高于血肌酐測定,對血肌酐測定處于盲區而腎小球濾過功能已受損害的患者,β微球蛋白測定有利于早期發現腎小球濾過功能異常。
其實,對于發現肌酐升高的患者朋友來說,就害怕自己是不是進入了重度或中度腎臟病、尿毒癥。其實,如果發現肌酐超過140μmol/L以上,那么建議還是需要輔助檢查尿蛋白、尿素氮、內生肌酐清除率、腎小球濾過率以及腎活檢等,這樣才能對腎臟功能進行完整的評測;尤其內生肌酐清除率和腎小球濾過率不達標,那么就真有可能出現腎衰竭的情況。
但是,在老劉的痛風患者中,有些朋友僅僅是肌酐超出了正常值一點點,這時候其實在其他指標正常的情況下, 腎臟還是有救的。一般來說通過日常生活調理,可以控制肌酐不讓它升高:
管住嘴:建議低鹽、低脂、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臟負擔;同時注意營養搭配,葷素適宜,多吃蔬菜、水果,禁用刺激性食物,戒煙酒,避免飲食不合理導致的貧血等情況;同時注意低鉀、低磷、低嘌呤飲食,及時糾正尿酸、血鉀、血磷等指標,有利于讓肌酐下降。多喝水:腎小球受損會導致腎臟過濾功能下降,原尿減少和排出尿量減少。對于尿量減少的患者可以及時采用補充水分的方式,建議以白開水、淡茶水為主,糾正尿量,讓尿液得到排出;對于腎臟病已經確診的患者,可以適當補充生理鹽水、葡萄糖等來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肌酐。控血壓:不少肌酐異常的患者,血壓也會異常,要注意腎性高血壓,出現腎小球和腎小管的纖維化。通過降低血壓水平可以讓腎臟內血液流動通暢;通常建議將血壓維持在130/80以下,這樣可以讓血壓保持正常,從而降低肌酐。當然,如果肌酐升高,同時也確診了腎臟疾病,那么就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和其他治療了。
肌酐300是不是尿毒癥
慢性腎衰竭時血肌酐濃度300μmol/L時,為腎功能不全,未達到尿毒癥的診斷標準。
急性腎衰竭時血肌酐進行性升高為器質性損害的指標,可伴有少尿或無尿。
慢性腎衰竭時血肌酐濃度用于評估病變程度及分期:腎功能不全代償期,血肌酐<178μmol/L;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血肌酐>178μmol/L;腎功能衰竭期,血肌酐>445μmol/L;尿毒癥期血肌酐>707μmol/L。腎功能檢查臨床上推薦采用腎小球濾過率(GFR)估計公式來根據血清肌酐計算GFR,而不僅僅單獨依賴于血清肌酐濃度評估GFR;并推薦在特殊條件下檢測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作為確診實驗。所以建議,慎重看待此類問題,以免出現判斷誤差。
慢性腎臟病進行性進展引起腎單位和腎功能不可逆地喪失,導致以代謝產物和毒物潴留、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以及內分泌失調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稱為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常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病,晚期稱之為尿毒癥。尿毒癥前期可存在多種腎臟損害標志,如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蛋白尿、尿沉渣異常、腎小管相關病變、組織學檢查異常及影像學檢查異常等,建議出現指標異常時,要及時控制好病情發展。
本內容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腎病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王玫審核
點這里,查看醫生回答詳情
1.脂肪的能量系數:9.0kcal(37.6kJ)/g 因為其在體內可以完全氧化
2.蛋白質的能量系數:4.0kcal(16.7kJ)/g 在體內不能完全氧化,其代謝產物(尿素、尿酸、肌酐等)中仍含有1.3kcal的能量
3.碳水化合物的能量系數:4.0kcal(16.7kJ)/g 因為其在體內可以完全氧化 營養學中的能量指熱和能。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