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42年10月底,美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遠征作戰開始了。2.4萬西線先遣部隊在巴頓的帶領下,組成一百多艘艦船在內的龐大艦隊向北非卡薩布蘭卡進發,這是由美軍獨立完成的作戰任務,巴頓深感責任重大。巴頓的性格是壓力越大,脾氣也越大,可面對護航艦
1942年10月底,美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遠征作戰開始了。2.4萬西線先遣部隊在巴頓的帶領下,組成一百多艘艦船在內的龐大艦隊向北非卡薩布蘭卡進發,這是由美軍獨立完成的作戰任務,巴頓深感責任重大。
巴頓的性格是壓力越大,脾氣也越大,可面對護航艦隊司令休伊特卻發不起火來。原來,倆人在出征前就大鬧了一番,巴頓差點失去了參戰資格。從此,識趣的巴頓不再招惹休伊特,并且倆人成為很好的朋友,在工作上相互照顧、相互配合。
非洲之行,巴頓改變了對海軍的偏見。
此時的大西洋,盡管盟軍將航空母艦用于反潛作戰,鄧尼茲的“狼群戰術”風光不再、漸入頹勢,但大西洋上依然不平靜,德國潛艇時有出現。休伊特是個作風嚴謹、實戰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他把一切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首先,與在大西洋執行反潛任務的盟軍特混艦隊保持密切聯系,在掩護美國至英國海上交通線安全的同時,將主要兵力安排在遠征軍的航線附近。并加大游弋范圍和艦載機的巡邏密度,確保航線上沒有德軍潛艇。
其次,在護航編隊的前方設置“誘餌”艦隊。一旦發現有德軍潛艇活動的跡象,即可轉換方向,將德國潛艇引離艦隊航線。在戰火紛飛的年代,20多天的航行中居然沒有看到一艘德國潛艇,實乃戰爭奇跡。巴頓徹底改變對海軍的看法。
更讓他服氣的是,眼看就要到達摩洛哥了,部隊將要展開登陸作戰時,氣象部門傳來消息,摩洛哥沿海有4米的高大風浪,也就是說,這種氣候條件下,不適宜登陸作戰。這讓憋著勁的巴頓著急上火、罵罵咧咧,幾萬人呆在海上將會錯失戰機。
但休伊特似乎不以為然,他胸有成竹地告訴巴頓,他的氣象官分析,到達目的地時,氣象會好轉。果不其然,休伊特的保證應驗了,部隊展開作業時,摩洛哥附近海域風平浪靜。同時,護航艦隊按照分工部署在登陸船隊附近擔任警戒和掩護。
就在這時,不甘心束手就擒的“維希法國”軍隊,派出戰艦對登陸船隊發起攻擊。只見休伊特果斷命令護航戰艦前去攔截,巴頓坐在登陸艇上目睹了整個戰斗過程,被美國水兵的勇敢精神而折服。巴頓從此對休伊特更加尊重和佩服。
首次參戰的美軍,技、戰術水平不高。
按照巴頓的計劃,攻占卡薩布蘭卡的部隊分為3個攻擊方向,分別在3個登陸點實施搶灘作業。在護航艦隊強大的炮火支援下,兩個登陸點的戰斗很快就結束了,而擔任主攻任務的巴頓,親率第3師在費大拉港登陸,卻遇到了密集的炮火封鎖。
費大拉港是摩洛哥在大西洋沿岸最好的港口,美軍有意將此地作為該地區的軍事基地或前進基地。然而,這里的守軍也很頑強,不僅有幾千名法軍駐守,大量的岸炮和野炮對登陸的美軍進行火力封鎖,海面上還有一支法國艦隊在附近助戰。
11月8日,美軍開始搶灘,當巴頓登上海灘時,看到的是一片混亂的場面。一是,上岸的美軍不知道先干什么,大多數士兵都在忙著防空、挖散兵壕,很少有人去關注更重要的事情,如:搬運武器裝備、建立通訊指揮中心等等;
二是,官兵們不知所措,缺乏戰術意識。畢竟是首次參戰的官兵沒有什么戰斗經驗,槍炮一響都被打蒙了,哪里還有什么技、戰術?早就拋在腦后,保命要緊。結果就是,兵找不官,官找不到兵,亂哄哄地到處跑,戰斗力可想而知。
當然,巴頓也發現了重裝備跟進慢,登陸部隊缺少近火力支援的問題。由于沒有坦克登陸艇等專業設備,坦克、大炮大都還在運輸船上沒有到位,影響了部隊的展開和向內陸推進的速度。更讓他著急的是,這樣僵持下去會拖累整個戰役的進程。
于是,巴頓在海灘上跑來跑去了18個小時,用其粗魯的語言,斥責那些膽小的士兵,命令他們進攻;就算法軍飛機前來掃射,他也視而不見地依然指揮戰斗。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官兵們開始恢復戰斗隊形,進攻開始奏效,最終美軍取得了登陸戰役的勝利。
巴頓成為摩納哥的“土皇帝”,悠閑而無聊。
11月12日,北非登陸戰役勝利的消息被媒體炒得火熱,巴頓和他的部隊再次成為各路記者追逐的目標,巴頓再次名聲大噪。而且他作為美方的代表,成為摩洛哥真正的統治者,這種禮遇讓他的虛榮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然而,讓他失望的是,比他小8歲的學弟克拉克晉升為中將,成為第5集團軍司令。要知道巴頓對這個職位還是自信滿滿,把握很大,沒成想是這樣的結果。他十分沮喪,更難受的是,他被“滯留”在卡薩布蘭卡建基地,無仗可打。
巴頓是個純粹的軍人,他建機場、新兵訓練營、戰備倉庫等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信手捏來、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對管理城市,維持一方秩序則顯得十分的幼稚和無能,法國的親德分子利用這一點,將摩洛哥整的是烏煙瘴氣。
這些親德分子一面對巴頓百依百順、阿諛奉承,將其捧上天;一面暗地與親德的貝當政府勾結,迫害與盟軍合作的人。奇怪的現象出現了,被盟軍解放的城市,法西斯活動反而更猖獗,支持盟軍的進步人士受到排擠,甚至轉入地下。
消息在同盟國引起了很大反響,輿論界紛紛抨擊和責罵巴頓的行為。好在他在軍界的朋友,像史汀生、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人全力保護他。因為他們都清楚巴頓是一員虎將,戰爭離不開這樣敢打敢沖的人。
但巴頓治理摩洛哥的經歷,也讓他們深刻地領會到,巴頓當年的老上級曾對其有過恰如其分的評價:“此人在戰時會成為無價之寶,但在和平時期卻是一個搗亂分子”。 由此看來,巴頓只適合領兵打仗,他沒有管理城市的經驗。
巴頓也對長時間的無所事事感到厭煩,他希望帶兵打仗。1943年1月,盟軍決定巴頓參加西西里島戰役,他終于如愿以償。所以,術業有專攻,將不合適的人才放在不合適的崗位,不僅是浪費人才,甚至還會自找麻煩,適得其反。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參考文獻:《巴頓》、《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傳奇人物:“狗娘養”的巴頓將軍
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