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語言是生活的工具,是人們認識事物交流經驗的工具。只是這個工具的應用帶來很多問題與麻煩,其中一個問題是語言使我們把實際中不能分開的事物,看成是可以分開的。現實中,事物與其屬性不可分,但由于語言系統中主語和謂語可以分開,人們便試圖分別認識把握它
語言是生活的工具,是人們認識事物交流經驗的工具。只是這個工具的應用帶來很多問題與麻煩,其中一個問題是語言使我們把實際中不能分開的事物,看成是可以分開的。
現實中,事物與其屬性不可分,但由于語言系統中主語和謂語可以分開,人們便試圖分別認識把握它們。比如,人們看到“張三是美的”、“張三是高大的”、“張三是善良的”這樣的表述,想當然的認為張三與張三的美,張三與張三的高大,張三與張三的善良,前者與后者可以分開。
這樣說對不對呢?咋一看似乎有點道理:因為不僅張三是美的,李四王五也可能是美的,美是許多人具有的屬性。“美”這個東西或者按照哲學的說法“美”這個一般或本質,一定是存在的。
然而仔細思考人們就會發現,離開張三,到哪里去找“張三的美”這個東西?張三的美依附于張三這個實體。也就是說“張三”與“張三的美”,這個在句子里被稱為主語和謂語的東西,在現實或者經驗中是一個東西的不同側面,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
主語與謂語不可分,實質就是事物實體與屬性不可分。人有美丑高矮,蘋果有大小輕重、紅與不紅。“美”“丑”“高”“矮”是人這個實體對象的屬性,“大”“小”“輕”“重”、“紅”與“不紅”是蘋果這個事物實體的屬性表現。我們說“張三是美的”,其實是說張三具有“美”的屬性;說這只蘋果是大的,其實是說蘋果擁有“大”這個屬性。“張三的美”與張三這個實體對象是密切聯系一同存在的;“蘋果的紅”是與蘋果這個事物對象緊密聯系、一同存在的。你不可能離開張三,孤立的觀察研究“張三的美”這一屬性;也不可能離開蘋果,抽象的談論研究“蘋果的紅”這一屬性現象。
在語言符號系統中,實體與屬性用不同的詞來表示,在句子中主語與謂語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句子成分,但在現實中,它們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換句話說,在語言系統中實體語詞與屬性語詞可以分開,但在實踐和經驗活動中,事物對象的實體與事物對象的屬性表現,二者卻是不可分割的。
2、概念與事物共性(語言哲學散論 )
概念或者語詞符號,不同于它們反映代表的對象,要認識把握“人”這個概念及其概念所指,首先需要觀察了解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活生生的人。如此,才能知曉“人”這個對象的經驗特性及行為規律。“人”這個概念的定義,不過是抽象了現實中人某一點某一方面的共性罷了。
比如人們說“人是有兩只眼睛的”,或者有觀察者得出結論說“人是直立行走的”。通過觀察研究一個個具體的人,我們發現張三是兩只眼睛、直立行走的;李四也是兩只眼睛、直立行走的,王五等等也是,于是有關人的這兩個共性特征便得到了經驗證實。人們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定義“人”這個事物對象,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的共性出發構建起“人”這類事物對象的概念模型。
經濟學家認為人是理性與自利的,在經濟活動中的人是“經濟人”。經濟學從這個概念模型出發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式,提出市場的商品需求會隨價格的升高而減少,隨價格的降低而增加,遵循需求定律。觀察一個個具體的消費者,統計一個個商店賣場商品的銷售情況,發現這一規律得到實際經驗的證實,是客觀的。
同樣,倘若有觀察者得出結論說“水果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實”,人們觀察一個個被稱為“水果”的對象——葡萄、蘋果、李子、香蕉,發現它們的確都是可以食用的,故水果的這一共性特征被觀察經驗證實。
進一步,蘋果、香蕉、天山、汽車、老虎等被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有屬性歸類為“物質”。有觀察研究者得出結論說:物質是運動的。現實中的人們發現,“人”這個物質對象,還有“汽車”這個物質對象,在行走的時候、開動的時候是運動的;在未行走、未開動的時候是靜止的;“喜馬拉雅山山體”這個物質對象,相對于地面參照物一直是靜止的,沒有發生位置的移動。
于是經驗證實:被稱為“物質”的對象或者說具備物質特有屬性的對象,一些是運動的,一些是靜止的;一些有時運動、有時靜止,籠統地說“物質是永恒運動的”,不準確。
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