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就業,是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動向的重要指標,側面反映行業的景氣變遷文|《財經》記者王穎編輯|王立峰2022年以來,就業問題再次牽動人心。就業,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動向的重要指標,背后是民生。不同行業就業人口的流動,則從側面反映行業的景氣變遷。2
就業,是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動向的重要指標,側面反映行業的景氣變遷
文|《財經》記者 王穎編輯|王立峰
2022年以來,就業問題再次牽動人心。
就業,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動向的重要指標,背后是民生。不同行業就業人口的流動,則從側面反映行業的景氣變遷。
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對經濟和就業帶來沖擊,“打工人”的生活因此而發生巨變。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部分互聯網大廠陷入裁員傳聞,折射消費者互聯網增長紅利正在消退的現實。
Wind數據顯示,2021年,A股共有4810家公司在年報中披露了員工人數。《讀數一幟》發現,盡管飽受疫情沖擊,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整體員工數量2873萬人,對比2020年凈增逾百萬人,過去5年凈增561萬人。
通常來說,A股上市公司是相關行業內優質資產的代表,因此A股上市公司員工的增減變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產業景氣度的變化。凡是積極招聘的行業,一般都處于上升通道;反之,如果行業前景暗淡,則可能遭遇系統性的人員流失,這對于上市公司同樣適用。
中國制造崛起,電子醫藥“擴招”
規模方面,2021年末,A股員工總數最高的仍是銀行業,達250萬人,其次是電子和建筑裝飾,均在200萬人以上。其他員工總數突破百萬大關的行業還有汽車、醫藥生物、通信、交通運輸等九個行業。這些行業大多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位置,也是吸引社會就業的主力。
員工人數的增減變化,折射中國的產業變遷。傳統的能源、金融、通信行業處于成熟期,用人需求已基本飽和,甚至出現人員凈流出。當前仍在大量招人的,較為典型的代表是比亞迪(002594.SZ)、立訊精密(002475.SZ)、寧德時代(300750.SZ)等制造業公司,這是中國制造崛起的標志。
《讀數一幟》將2021年末的員工人數與2019年末做對比(數據包含新上市企業),試圖了解疫情籠罩下這兩年,各行業的變化。由于行業人員流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讀數一幟》同時也把統計的時間軸拉長,對比近五年來人員流動情況。
從過去兩年的數據來看,員工增員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電子、電力設備、醫藥生物這類新興產業,這三個行業過去兩年的員工數量分別凈增長32萬、26.6萬、20萬。尤其是電子業,五年內增加近百萬人,從總員工數和增員人數上,都位居前列。
增員的背后,是企業業績的向好態勢。2021年歸母凈利潤增幅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超三成來自前述三類行業。
從公司排行來看,仍是以制造業為主。兩份榜單前十名中就出現了立訊精密、藍思科技(300433.SZ)、歌爾股份(002241.SZ)、領益智造(002600.SZ)四家消費電子類企業,它們均是消費電子產品供應商。消費電子領域,尤其是蘋果產業鏈,巨大的訂單體量支撐著這些供應鏈企業迅猛擴員。立訊精密以五年內凈增18萬員工拔得頭籌,近兩年增員人數就占了一半。藍思科技五年凈增加超8萬人,近兩年就有5.3萬人。
排名第二的是牧原股份(002714.SZ),這是一家生豬養殖龍頭,過去兩年凈增員8.7萬人。公司采用自繁自養模式,在成本控制上有一定優勢。2021年隨著生豬價格快速下跌、飼料價格上漲,生豬養殖企業陷入深度虧損,只有牧原股份仍保持盈利,但歸母凈利潤下降了75%。牧原股份去年凈增員1.5萬人。但與其相反的是,正邦科技(002157.SZ)、新希望(000876.SZ)、溫氏股份(300498.SZ)等養豬同行大幅減員,分別凈減員3萬人、1.6萬人、8844人。
汽車產業,是中國的支柱性產業,也是制造業的代表。近兩年以來的新能源汽車高景氣度,驅動著比亞迪的人員擴張,比亞迪5年內凈增加了9.4萬員工,僅2021年一年就增長了6.4萬。新能源汽車或將是中國汽車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頗讓外界吃驚的一個行業是房地產業。盡管遭遇政策層面的調控,但是房地產企業過去五年的員工增員比例依然達到了90%。不過,房地產企業的增員并不是因為行業的快速發展,而是房地產企業的轉型,包括萬科A(000002.SZ)在內的房地產企業都在努力向物業服務轉型,由此導致了人員數量的猛增。A股房地產企業中,萬科A員工增加數量最多,從2016年末的5.8萬人增加至2021年末的14萬人。
石油石化10萬員工“大瘦身” 新能源成為就業新方向
中國產業正在逐步升級,整體來看,周期式微,創新崛起。在中國制造業成為新就業窗口的同時,石油石化、鋼鐵、煤炭這類周期性行業,以及紡織服飾、通信等傳統產業,員工呈現凈流出的態勢。
其中石油石化行業員工數量下降最多,五年凈下降近10萬人。尤其是石化雙雄,過去五年中國石油(601857.SH)減員超9萬人,中國石化(600028.SH)減員6.6萬人。平煤股份(601666.SH)近兩年減員2萬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對于石油化工需求的下降,以及低碳路線的推進,導致了前述行業減員的出現。
對比來看,受益于碳中和的新能源產業——鋰電池、光伏等產業則快速發展。寧德時代的員工數量從2017年的1.5萬人快速擴張至2021年的8.4萬人,增長幅度460%。同一產業鏈的億緯鋰能(300014.SZ)、國軒高科(002074.SZ)、贛鋒鋰業(002460.SZ),以及隆基綠能(601012.SH)、陽光電源(300274.SZ)等都出現了員工數量的快速增長。
通信行業整體員工數在減少,近五年凈流出超4萬人,其中中國移動(600941.SH)減員1萬人,中國電信(601728.SH)減員8000人,中國聯通(600050.SH)減員1.1萬人。曾經的民營電信增值服務巨頭ST鵬博士(600804.SH)員工也從2016年末的3.8萬人銳減至2021年底的3500人。
疫情反復之下,影院上座率低、新片撤檔,讓傳媒影視業舉步維艱,近兩年凈減員3萬人。2021年有一半影視娛樂公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從銀行業來看,農業銀行(601288.SH)2021年末雖然人數排名第一,但是卻比2016年末減少了4萬人,5年時間減少了超8%的員工。工商銀行(601398.SH)五年內凈減少2.8萬人,建設銀行(601939.SH)減少1.1萬人,中國銀行(601988.SH)減少2500人。
最后指出,從公司排行榜來看,除去已退市經營困難的企業,企業員工減少并不一定是裁員,有些是因為股權或資產處置,導致部分子公司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中國天楹(000035.SZ)2021年員工人數減少了4.5萬人,但2020年則新增了1.5萬人,為何僅隔一年就“裁員”呢?中國天楹為緩解債務壓力,于2021年10月出售了海外子公司Urbaser 100%股權。事實上,除去Urbaser,中國天楹的在職員工仍處于增長態勢。
海航科技(600751.SH)員工數減少也是出售子公司所致。2021年,海航科技出售了旗下英邁國際100%股權,這家公司員工就有3.6萬人。英邁國際是海航科技于2016年收購的美國IT供應鏈龍頭。但這次收購給海航科技帶來了高額資金成本。出售雖緩解了海航科技的資金壓力,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公司“無主營業務”,發展方向成謎。
歐菲光(002456.SZ)近兩年員工數減少1.8萬人,這與公司被踢出蘋果供應鏈有關。歐菲光曾是蘋果攝像頭模組的供應商。公司2021年3月公告稱,境外特定客戶終止與其采購關系。市場普遍認為該客戶為蘋果公司。之后歐菲光將攝像頭業務轉讓給聞泰科技(600745.SH)。
還有部分企業是由于資產重組、收購兼并導致的人員變動。
啟迪環境(000826.SZ)近兩年凈減員2.5萬人。公司自2018年起開始出現經營狀況惡化,多個PPP項目停滯等情形。2021年初,城發環境(000885.SZ)宣稱擬換股吸收合并啟迪環境,交易完成后,啟迪環境將終止上市并注銷法人資格。不過,推進了一年多的重大資產重組因啟迪環境今年2月被立案調查而再生變數。
外服控股(原強生控股,600662.SH)的員工從2020底的1.98萬人降至2021年底的3000人。不過,該公司員工數量的變動主要是因為資產重組,在將原主業出租與租賃行業置換出去后,置入進來的是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資產,公司業務以及人員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