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撫松縣萬良鎮素來有“人參之鄉”之稱,這里有全國最大的人參交易市場,其中不乏長白山土特產,包羅萬象。雖然現在已經不是銷售旺季,但市場內仍人頭攢動,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現在特產“播”著賣“老鐵們來看看這木耳,還有參片、樺樹茸,都是咱長白山地道的
撫松縣萬良鎮素來有“人參之鄉”之稱,這里有全國最大的人參交易市場,其中不乏長白山土特產,包羅萬象。雖然現在已經不是銷售旺季,但市場內仍人頭攢動,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現在特產“播”著賣
“老鐵們來看看這木耳,還有參片、樺樹茸,都是咱長白山地道的山貨土特產!”11月10日一早,在白山市撫松縣萬良鎮土特產市場,除了擺攤的賣家和買家,還有不少人舉著手機穿梭于市場的各個攤位中,嘴里不時在說著什么。
“那都是做網上直播的,專門在網上幫全國各地的人代購咱們長白山的土特產。”一位擺攤的賣家告訴記者,萬良是全國最大的人參市場,長白山的土特產也盛名在外,很多外地人都想在原產地買人參、鹿產品及土特產,所以現在在萬良做直播的主播越來越多。他們利用直播平臺實時向直播間的觀眾展示土特產市場的各種產品,觀眾可以在直播間和主播交流、咨詢、購買,直接郵寄到家。主播會收取一定金額的代購費,大多都是商品價格的10%,有時為了吸引粉絲、做活動,甚至還會免費代購。
通過直播,全國各地的觀眾足不出戶就能在原產地買到純正的長白山土特產,還能通過屏幕感受萬良土特產和人參市場的熱鬧氛圍。直播已經成為推廣、銷售長白山土特產的一個新渠道和新趨勢,每天都能在直播間賣出不少訂單。
每天早上六點多,主播們就陸續來到市場開播,天氣寒冷,主播需要戴好帽子手套“全副武裝”。為了吸引觀眾留住觀眾,主播需要一直和直播間的觀眾聊天,營造氛圍。
在一處賣紅參片的攤位前,記者看到有四個主播分別在做直播,攤主李女士告訴記者:“這些做直播的比我們來得都早,我們中午就收了,他們還得去人參攤位那邊,到下午才下播,一直說話嗓子都啞了,還得包貨、發快遞,挺辛苦的。基本都是年輕人在做直播,他們腦子靈活,能跟得上時代。像我們還得看攤還得整貨,家里還有人參加工的一堆事兒,根本沒這個時間精力做直播。”
在一個賣蘑菇木耳的攤位前,一位主播正在給直播間的觀眾介紹:“這是今年的新下來的最好的榛蘑,老鐵們看看這個顏色、質量,買回去燉小雞老香了。寶寶們看看有沒有想要的,可以跟主播說,主播幫你們挑點好的。”
除了展示、挑選產品,主播還得為直播間的觀眾解答疑問,介紹吃法、用法。“鹿茸是鹿身上的軟黃金,特別滋補,男女都能吃,泡水煲湯都可以,買過的老鐵都說好,有不少回頭客都來找。”主播小馬說起長白山的各種土特產頭頭是道,她表示,懂產品是一方面,還得做粉絲的“眼睛”和“嘴”,要和粉絲做朋友贏得他們的信任,這樣才能留住越來越多的粉絲。
小胡來自四川,如今在撫松縣萬良人參市場做長白山特產直播。11月10日是大集。小胡當然不會放過這大好商機。
為了更好地銷售長白山特產,這個川妹子做了不少功課,說起參片、鹿茸來也能滔滔不絕。
“這個是真正的長白山梅花鹿的鹿茸臘片,老板承諾假一賠萬。”
"鹿茸臘片是鹿茸上最珍貴的部分,正常每克要60元,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碎片,每克只要10元,雙11期間老板打折每克8元。雖然是碎片,但和60元的臘片相比營養成分完全一樣,我們自己吃買這種最合適。"
上午8點30分,小胡完成了他的第一單代購生意,20克鹿茸臘片碎片,成交額176元,其中160元歸攤位老板,16元是她的代購費。
"來到東北,首先學到了一些長白山特產的常識,但我開店只有20多天,粉絲只有幾百個,一天可能成交幾單,也可能是幾十單,慢慢來吧,培養粉絲量。”她笑了,似乎很有信心。
在直播平臺上,記者看到長白山特產直播間數量不少,每個直播間都吸引了幾百、幾千甚至上萬的觀眾。觀眾們可以在公屏上打字交流,有咨詢各種特產的功效的,還有要主播幫忙找產品的,還有請主播介紹吃法用法的,熱鬧非常。
在幾個長白山特產直播間的購買鏈接里,記者看到月銷量十分可觀,甚至有“10萬+”的月銷量。不少人留下了好評,“第一次看直播就買了好多人參,主播人很好。”“參片不錯,買來給老人的,地道的長白山特產。”“木耳泡發了,很干凈完成,一朵是一朵沒有爛的,下次還來。”“找主播幫忙選了很多種,搭配著泡酒了,非常滿意。”
以前賣人參,常常是送貨到千里之外
“人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以前咱們長白山是皇家禁地,山上的野山參可都是御用的貢品,禁止私自交易的,就這幾十年才慢慢開始走入百姓家。”說起長白山人參,董語靜滔滔不絕。董語靜家從太爺爺輩起就是“人參專業戶”從放山采野山參,到種植人參、加工人參,再到人參經銷,樣樣專業,到她這已經是第四代。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賣人參可不像現在這么容易。“我小時候,父親放山采參回來,把野山參擺在院子里,然后請照相館師傅來,把每一根人參都拍照片,洗出照片來再郵寄給客戶。客戶看了照片,決定要哪根了,再給我父親打電話訂,說要哪一根人參。如果近的話可能是人家自己來取,但遠的基本都是我父親送過去。”
以前想郵寄東西只能發郵政的郵包,郵寄速度慢,而野山參是貴重物品,郵寄容易有損傷,所以董語靜的父親基本都是坐火車、客車把參送到買家的手中。“有時候我父親去外地給人家送人參的時候還會多帶點參,去那邊的市場上擺攤賣,賣完了掙點錢再回來。以前人參可是稀罕東西,誰都知道咱們長白山的人參好,所以銷路不錯。”
在董語靜的記憶里,父親經常天南海北地送人參、賣人參,她也曾跟著去過幾次。“我沒去太遠的地方,基本不出省,我父親他們哪都去過,只要買家打電話說要參,他們就得去送,那時候出門也不怎么方便,一來一回得十天半個月。”
送貨到千里之外,被稱作長白山人參被封閉數百年的后遺癥。
董語靜的丈夫邵長奇年少時師從董語靜父親,學放山、采參,他告訴記者,在最早的時候,買賣人參是非法的,所以是不說話的,都是“拂袖”交易。“那時候,買賣人參都是把人參藏到袖子里,然后賣家和買家袖子對袖子,在袖子里用手勢談價格,談妥了兩個人一拉勾,這買賣就成了,從來不用語言表達。”
從邵長奇十幾歲起,他就跟著師父和父輩全國各地去賣參,最遠都去過廣州、深圳。“以前就是背著一小包人參,各個城市走,小市場、菜市場、早市、夜市我們都去過,把人參往地上一擺就開始賣,執法人員一來就趕緊跑。后來人參買賣合法了,很多人就覺得這是個商機,就在他們當地開了小店專門賣人參,跟我們商量給他提供人參鹿茸這些貨源,就這樣才慢慢開始有了參茸特產實體店。”
董語靜說,在萬良也是如此,都是從小攤位起步,發展成實體店鋪,再發展成現在規模的參茸經濟。后來,董語靜接手家里的山參生意,隨著快遞業和互聯網飛速發展,賣人參方便了許多。“現在賣參可方便了,不用坐火車來回跑,客戶直接一個電話、一個微信說要啥,我們這邊把參用苔蘚裝好放泡沫箱,順豐就給發走了,兩三天客戶就能收到了。”
實體店遭遇網上直播,更多人選擇擁抱
在萬良的土特產市場和人參市場,直播銷售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成為一名代購主播。而這種新興銷售模式也吸引了不少賣家改變傳統的銷售方式,孫勇就是其中之一。
孫勇主要經營的是人參,在直播興起后,孫勇覺得這是一條好路子,所以也琢磨著做起了直播。最開始孫勇賣的是林下參,而且他不只賣自己家的參,別家的參也賣。“我干直播差不多也就兩年吧,淘寶、抖音、YY都播過,基本就是直播間的粉絲要啥我就賣啥,舉著手機滿市場轉,人家在屏幕那邊看好哪個就給買哪個。”
不過在直播平臺上基本零售居多,少有大批量購買的。“直播里賣的都是散貨,可能逢年過節的時候,偶爾會有一次性買六斤八斤拿回去送禮的,但是特別少。而且野山參這種價格比較高的,在直播間買的人不多,大多數買的都是價格低一些的人參和土特產,像最近咱們這邊的紅參片、樺樹茸、靈芝孢子粉、西洋參都挺火的。”
孫勇坦言,以前的萬良人參市場基本都是來買的人多,后來電子商務興起,基本家家都開始做了網店,現在又有了專門直播代購的,對實體店經營沖擊不小。“最開始都是在微信上賣,但是微信的客戶有限,每次發廣告只有朋友圈里固定的人數能看著,很難推廣。直播的話天南海北的人都可能有,人數也沒有限制,說不定哪些人就進直播間了,感興趣就買貨了。所以現在市場所有人都在跟著這個趨勢走,都琢磨著在網上賣,不琢磨也不行啊,光靠等著人來市場買,賣不出去多少貨。”
孫勇介紹說,現在市場上做直播的有一百多人,粉絲人數從幾百到幾萬不等。每天的成交量是參差不齊,最多可以上千單。無論瀏覽次數還是成交量,都有很大提升。
孫勇表示,和其他的特產不一樣,人參尤其是野山參說道不少,價格更是相差懸殊。“有時候兩根人參放在一起,看著差不多,但價格可能相差幾十倍,很多人都不懂這其中的說道,識貨的人不多,所以很少有人在直播間里買。”
另一位人參市場里的攤主介紹,現在雖然銷售人參等土特產的渠道多了,競爭也日益激烈,各種土特產的價格越來越透明,老客戶也在逐漸流失。“代購掙的都是辛苦錢,每天比我們來得都早,滿市場的轉,得對著手機說一天,下午還得忙著打包、發快遞,晚上還得處理一些咨詢、售后問題,像我這種有實體攤位的很難兼顧。”
想做好生意就要轉變經營觀念,傳統的老客戶流失了,就要發展“粉絲”,于是他極力與主播們搞好關系……
但即便競爭激烈,孫勇也還是肯定地說,要想賣好人參或土特產,無論是實體店鋪還是網上直播,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在萬良人參市場,實體店大多是前店后廠。“實體店是依托根本,沒有實體店主播們也沒咒念。直播則是一個面向全國的平臺,潛在用戶很多、市場很大。這個東西門道不少,對于我們來說需要學習、摸索的還很多,怎么引流,怎么吸引觀眾、留住粉絲,怎么和觀眾互動交流,都挺有講究的。而且這個東西不是看別人做得好,把人家的做法拿過來就能用的,還是得好好琢磨琢磨。”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本報記者 于悅 王文輝 實習生 楊霞
編輯:劉穎
陳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