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知識改變命運,很多人把高考當成改變今后人生道路的唯一一次機會,尤其對于普通家庭或貧困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孩子能否“鯉魚躍龍門”提升階級,就看高考成績,于是無論多困難的家庭,父母都表示即便“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學。但孩子進入大學不是結束
知識改變命運,很多人把高考當成改變今后人生道路的唯一一次機會,尤其對于普通家庭或貧困家庭來說更是如此,孩子能否“鯉魚躍龍門”提升階級,就看高考成績,于是無論多困難的家庭,父母都表示即便“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學。但孩子進入大學不是結束,還有各種學費、住宿費、以及給孩子每月的生活費等著父母掏,漫漫“花錢路”才剛開始。
多地大學生畢業季消費超過城市人均工資,給多少生活費才夠用?
近日,官方媒體頻頻爆出,多地大學生畢業季消費超高,一度超過當地白領的平均工資,如江蘇省,這一年畢業季大學生人均消費為6000元,而當地白領的每月平均月薪也才6100元,二者幾乎持平,而大學生這個消費水平,已經遠超當地的人均工資,看來,那句“大學生才是最有錢的群體”的戲言并不是空穴來風。
雖然可以理解畢業季同學聚會、互送畢業禮物的情況較多,但這一現象的存在不免讓人擔憂,作為還沒有獨立賺錢能力的“新新人類”,還在讀書時就如此大手大腳的花錢,是否還伴隨著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的可能,這讓家長不免懷疑,是不是自己給的生活費太多了?
大學4年共需要多少錢,粗略地算一下,以一名本科生為例,大學4年學費最少需要2萬元,住宿費6000元,再加上學習材料、衣食住行的種種其他費用,還有開銷最大的大學生生活費部分,4年下來最少也需要個小10萬。
別的費用都有“明碼標價”,唯獨生活費這里讓多數家長陷入迷茫,既不想苦了孩子,又不想給孩子慣出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那么到底給多少生活費才是合理的呢?
大學“生活費”榜單公布,低于這些難以生活
這是一份各省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的統計圖,是人均下來的結果,家長給孩子生活費時可以作為參考。多數省份的生活費區間落在1500元到2500元之間,在無特殊情況時,家長給學生的生活費就可以在這個區間內。
可以看到北京、廣州、山西、臺灣、浙江、湖南、三亞這幾個地區,給學生的每月生活費人均都超過了2000元,其中北京是最多的,幾乎達到了3000元,由此可見,發達城市的大學生人均生活費要高一些,包括一些沿海開放、旅游業發達的城市,而南方地區大學生生活費水平也比北方相對來說要高一些。
可以看到每月生活費低于1000的僅有甘肅和江西兩個省份,分別為700元和825元,而這份榜單是抽樣調查平均下來的結果,代表性比較強,也就是說,生活費若低于這些,學生恐怕會難以生活。
部分家長表示這個數少了,稱自己給孩子的生活費要比這個平均數多,也有部分家長看到榜單后感嘆自己給孩子每月的生活費太少了,還不到1000元,是不是以后要多給一些。
家長給大學生生活費時還需要注意什么?
家長在給大學生生活費時,除了要參考當地生活費的平均水平,也要根據個體情況去酌情考慮,包括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學生的消費習慣。家庭的經濟狀況是比較穩定的,而學生的消費波動較大,比如節假日、畢業季學生的消費就會高一些。
不排除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想讓孩子的大學生活過得舒服一些,會多給學生生活費,但也不要給得太多,恐會給孩子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而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也至少要給夠孩子足夠生活的錢,學生也要體諒家長的辛苦,可以通過做兼職、勤工儉學、獲取獎學金等方式為自己賺取生活費,還能一定程度的補貼家用。
家長在給學生生活費時參考學生消費波動大的情況,可以采用靈活給錢的方式,不把當月生活費一次性全部給學生,以防學生拿到生活費后就亂花,沒到月底就花光,可以先給一些,等學生沒錢了再給。
總結:家長在給學生生活費時,可以參考當地大學生生活費平均水平來給,把金額落在1500元到2500元之間是比較合理的,同時也要考慮個體情況,最好是讓學生既足夠日常生活,又不至于亂花,也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
互動話題:你覺得每月給學生多少生活費才夠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張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