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男女老少的好同志,切莫開門進我的室內,如進室內發生危險后果由你自己負責!”湖南永州深山的一處墓室大門上刻著這樣的警示語。墓室的主人,是當地一位名叫梁富生的95歲高齡的老人。他用了14年的時間,前前后后花費了26萬元,為自己準備了這一墓室。
“男女老少的好同志,切莫開門進我的室內,如進室內發生危險后果由你自己負責!”
湖南永州深山的一處墓室大門上刻著這樣的警示語。
墓室的主人,是當地一位名叫梁富生的95歲高齡的老人。
他用了14年的時間,前前后后花費了26萬元,為自己準備了這一墓室。
為了避免盜墓者闖入,他還費心思在里面布置了大量的機關。
讓同村人不解的是,墓室竣工之后,老人沒等自己百年之后,便匆匆搬了進去。
活人住在墓室?
怎樣聽起來,這對老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情。
那么,老人為何要搬進墓室居住呢?他花費大量心思修建墓室的原因是什么?
修建“活人墓”
一、命運的轉折
湖南永州東安縣花橋鎮是一個山村小鎮,村民們依山傍嶺過著充實而又平靜的生活。
梁富生在孤家寡人住進墓里之前,像眾多村民一樣循規蹈矩的生活,蓋房娶妻,生兒育女。
他的妻子是父母介紹的門當戶對的女人,嫁給他后一共生育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
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雖然沒有大城市富裕的生活,卻有一種安穩的幸福。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在兒子長到三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帶走了他的生命。
梁富生夫婦二人悲痛欲絕,十分后悔沒有給予孩子們好的醫療條件,讓唯一的兒子早早地離開人世。
不能拯救兒子的愧疚深深地圍繞在他們心頭,將這份愧疚加在了兩個女兒身上。
從此之后,越發悉心照顧女兒們的飲食起居。
可惜其中一個同樣三歲的女兒沒能滿足父母平安順遂的心愿,不久后因為一場重病也離世了。
一雙兒女均在三歲的時候就早早夭折,對夫婦二人的打擊不可謂不大。
他們的生活成了一團亂麻,時時刻刻都想念著逝去的兒子和女兒。
好在,還有一個女兒好好地活著。
這個女兒承載著所有的希望,成了夫婦二人活下去的動力。
如果事情就到這里,梁富生后來應該照看著自己的女兒長大,嫁人,生育外孫,帶著他的外孫享受天倫之樂,而不是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活人墓”里。
他后來之所以走到了那番境地,是因為這個唯一的女兒遭遇了不測。
病魔帶走了兩個孩子還不夠,時隔多年,又帶走了他剛滿十八歲的女兒。
夫婦倆的信念就此垮塌。
這次,年過半百的妻子再也堅持不住,一病不起。
梁富生自己心力交瘁,可下意識還是主動承擔起家庭的重擔,鼓勵妻子重拾活下去的勇氣。
但是妻子早年連續遭遇打擊,之后又身體不好生了好幾次病,到這個時候已經是油盡燈枯。
她在病床上躺了幾個月后,帶著遺憾撒手人寰。
回想幾十年前,梁富生尚且帶著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家人們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誰又能想到后來一家人會只剩下他一個人留在人世間呢。
妻離子散,讓這個老年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但在這個瘦骨嶙峋的老頭身上,從大山上繼承來的頑強意志還是占據了上風。
梁富生在妻子死后悲傷許久,重新拾起了丟掉多年的醫術,當了花橋鎮的鄉村醫生。
二、高明的醫術
早在年少的時候,梁富生就接觸過醫學。
只是那些枯燥的流程,難以辨認的藥品無法激起少年人的興趣,使得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能成為一名職業醫生。
后來,當病魔真正地降臨到自己身邊,頭發花白的梁富生幾乎是迫切地拾起以前的醫書,從中汲取知識。
這時候,在家人的苦難面前,再難以攻克的困難又算得了什么。
梁富生就用著這些知識,照顧自己病床上的妻子,為她減輕痛苦。
但是妻子還是走了,隨著他們的三個孩子一起離去。
往往切身經歷過傷痛之后,才能明白生命的難能可貴。
梁富生把傷痛化成學習的動力,在醫學的道路上一路前進。
他想幫助那些有著同樣經歷的人們,既是不希望別人落得和自己一樣的下場,也是在為自己眼睜睜地看著家人離去而懊悔。
這樣激烈的感情讓梁富生戰勝了年齡越大記憶越衰弱的自然規律,以60歲的高齡考上了醫生,拿到了行醫執照。
自此,他成為了湖南永州花橋鎮的鄉村醫生,守護著村子里家家戶戶的身體健康。
村子里的人們對梁富生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最初,梁富生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山村人。
孩提時期,他們許多人在同一片山坳里摸爬滾打,拉扯著長大,逐漸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后來,孩子們都成了大人,娶妻生子,互相串門幫扶,傳統的鄰里情誼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誰知轉眼之間,接二連三的災難就襲擊了梁富生一家,讓他成為人們口中提起來總要嘆幾口氣的苦命人。
人們同情梁富生,總忍不住時不時地照顧一下他。
在梁富生妻子去世的時候,他真正成為孤家寡人的時候,許多人怕他想不開尋短見找借口來陪伴他。
所以,當梁富生考上醫生后,村民們既驚訝又欣慰。
他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梁富生來醫治自己的病,沒想到取到了不俗的效果。
不管是什么疑難雜癥還是乙肝,吃過梁富生的土方子后,病情都能得到很大的緩解。
而梁富生本人雖然已經到了花甲之年,還是常常在村子里走動,親自來到病人的家中號脈診治。
漸漸地,治療乙肝的神醫的名號傳出了小鎮,傳播到周圍廣闊的城市中去。
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希望梁富生能治好自己生病的家人。
梁富生是懂得知恩圖報的人,先前村民們的幫助一直被他記在心頭。
面對一張張焦急的臉龐,他舍棄了高額的治療費,僅僅按人頭收取固定的費用。
這樣堪稱廉價的費用讓已經花光家底的病人們欣喜若狂,梁富生的好人好事被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到了更遠的地方。
因此,幾年來,梁富生的房屋前人流絡繹不絕。
三年、五年、七年過去了,就像滴水石穿一樣,他憑借著一筆一筆的醫療費慢慢攢到了70多萬元。
往后的生活已經不用擔心,但是另一樣憂慮卻縈繞在梁富生心頭。
村子里有兒女環繞的老人去世,家人會為其精心料理后事。
可梁富生呢,整個家庭就剩下自己一人,沒有人會為他準備棺材、起靈下葬。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這無疑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
梁富生老人思索許久,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三、建造“活人墓”
這個重大的決定就是:提前蓋好自己的墳墓,在里面生活著直到去世。
村民們聽到這個消息后,都十分不解。
他們認為梁富生完全沒有必要做到這種地步。
有人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比如說去養老院生活。
縱然養老院和當地政府給予了金錢補貼,可惜梁富生堅決拒絕了這個要求。
他說,養老院是養懶漢、養傻子的地方,自己還有口氣就去那個地方生活,會覺得害羞,吃飯不會香。
接受過現代社區養老思想的人可能會覺得養老院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梁富生說的話完全是子虛烏有,存在歧視的觀念。
但是對梁富生來說,他僅僅是為了捍衛自己頑強的精神。
樸實的山村人從小就被教育要靠著自己的雙手掙得幸福生活,絕不能躺在床上接受他人的施舍。
當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時候,梁富生就是靠著自己的勤勞作為妻子和兒女們建造避風的港灣;
后來孩子們一個一個離世,他沒有彎下脊梁骨放棄生活的希望。
直到最后的陪伴——妻子去世,梁富生才萎靡不振了一段時間。
不過,很快他又振作起來,自學醫術為村子里幾百戶人家服務。
現在九十多歲的梁富生已經是一個瘦骨嶙峋的小老頭,但他仍然打心底里拒絕不勞而獲。
養老院在他眼中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天天只需要伸手等著護工來喂他吃飯的地方。
倔強的老頭寧愿住在墓里,也不肯去養老院生活。
這則消息驚動了很多人。起初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人來說服他,后來當人們了解到原因后,漸漸地不再提起這件事。
梁富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開始默默地為自己尋找“風水寶地”。
其實除了不愿意低頭的想法,拒絕去養老院居住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落葉歸根。
附近的村子沒有完善的養老院,要想去生活就要跑到較遠處的鎮子上。
這意味著當老人去世的時候,他可能不會在自己的家鄉。
像梁富生這樣沒有兒女收斂的孤寡老人,后事該如何舉辦還是個未知數。
而自己建造墓地的方法相比較起來就顯得很如人意,至少梁富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
經過重重考慮,他最終選擇了村子旁邊好漢嶺上作為自己建造墓地的地方。用梁富生自己的話來講就是,熱天不熱,冷天不冷,住得舒服。
建造活人墓的過程梁富生還記得很清楚。
他說,自己本來只打算修建現在的二層小屋門口那一點的,完全沒有想到后來會逐漸改成二層石頭樓。
當時他請了18元一天的小工和25一天的石頭師傅,陸陸續續地幫他把材料搬上半山腰,然后一點一地加蓋,一共花費26萬元。
沒有圖紙,梁富生不準備要圖紙,就用鋼筋和著水泥澆灌成結實的墻壁,足以抵擋野獸的侵襲和自然災害的爆發。
這座活人墓前前后后修建了22年,從一開始的山洞變成了后來的兩層小屋。
村子里的大隊體諒老人辛苦還在上面扯了電線,讓他在墓里有電可以用。
水喝的是山泉水,睡覺用的是木匠師傅給他打的棺材。
梁富生說,這樣方便,感覺到自己將要去世的時候,直接把棺材蓋合上就行了。
活人墓修建了14年,修建完工后,他就住了進去。
他沒有事的時候就在墓里規劃自己的后事,遇見有人生病的時候就讓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把自己背下去給病人治病。
時間一晃過去了這么多年,那些為家人悲痛的日子仿佛還在昨日,轉眼間梁富生已經九十多歲了。
他覺得自己大限將至,就拜托村子里的年輕人背他下山。
到了村子里,梁富生拿出自己剩余的積蓄,提前請村民們吃了白事的酒席。
他不愿央求村民們太多,只是拜托大家,如果看到自己在活人墓外面去世,就把他的遺體抬回活人墓;
如果察覺到他在活人墓里面去世了,就幫忙把墓門封上。
在場的村民們聽到梁富生的請求無不動容,許多人都是多多少少受過他治療的人,沒有人能夠拒絕這樣一個悲傷的請求。
梁富生最后擔心的事情被解決,輕松地回到好漢嶺,打開進入活人墓的五道大門。
四、機關重重
活著的時候生活沒能安穩幸福,梁富生對死后的寧靜非常看重。
由于他是遠近聞名的醫生,難免會有些人覬覦多年行醫積攢下來的積蓄,干出一些為人所不齒的事。
因此,梁富生為了保護自己的墓室,在里面布置了很多機關,其中就包括五道大門。
第一道大門是墓室面對外界的第一道防線。
首先,這個門本身就難以接近。
梁富生在選址時特意選在了堅硬的石頭堆上面,上來的路只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不是熟悉地形的人輕易上不來。
梁富生在第一道大門上刻著“男女老少的好同志,切莫開門進我的室內,如進室內發生危險后果由你自己負責?!?/p>
這是為了防止傷及無辜,讓沒有惡意的人看到后立馬遠離,是為了震懾那些行為不端的人,讓他們知道里面設計了許多暗器陷阱,從而知難而退。
墓室里的五道門都是用堅硬的鐵纏繞而成,普通兇器難以破拆。
如果真的進入第一道門之后,就會發現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幽暗深邃的石窟里,找不到出路。
第二道,第三道等接下來的四道門就隱蔽在隧道中,讓盜墓賊暈頭轉向。
盜墓賊往往在迷宮一般的昏暗墓室中亂跑亂撞,緊張的氛圍讓他們無暇分出心思來仔細觀察腳下走的路。
這時候,梁富生布置的捕獸夾就起了作用。
捕獸夾被放置在門與門之間,用紙片和塵土掩蓋的天衣無縫,和周圍地面一模一樣。
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轉的盜墓賊尋找門的過程中,必然會一不留神踩到完美隱藏的捕獸夾,然后就會聽到碰的一聲鐵片撞擊聲。
帶著鋒利的尖齒黨的捕獸夾牢牢合攏在一起,夾住入侵者的腿部。
捕獸夾的傷口難以愈合,盜墓賊必須趕快送去就醫。
因此,這一幫盜墓賊就會撤退,不會繼續向前搜尋。
之后,受傷的盜墓賊會成為村莊里的異聞傳說,為他的墓室增添神秘色彩。
久而久之,不會再有人來打擾他去世后的安寧。
這是梁富生老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活人墓”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五、后續
梁富生老人多次提到自己住在現在的“活人墓”里挺好的,沒有什么掛念的了,不會再搞什么大動作了。
他看似已經接受了自己的現狀,但悵然若失的神情透露出他內心對死亡的恐懼。
山村里的老人平日里經常會在家門口,小道上拉著自己的孫子,孫女玩耍。
梁富生每次從這樣的場景前經過的時候,可能會想起自己自己早早夭折的兒女和那剛成年的女兒。
如果不會有這幾場災難的發生,梁富生的妻子或許會在他出門行醫的傍晚準備好夜宵等著許久未歸的丈夫,梁富生能在勞累過后回到自己溫暖的家。
縱然已經成為村子里人人知道的名醫,但梁富生大多時候仍然會感到孤獨。
難能可貴的是,他身上所蘊藏的力量是大多人都達不到的。
換了別人接二連三的遭受打擊,勢必會感嘆命運的不公,然后日漸頹廢。
而梁富生老人不僅有頑強不屈的活下去的精神,而且還有余力考上醫生幫助其他人。
他誓死不搬去養老院的頑強不屈的精神,僅僅請求大家幫他關上墓門的不愿意麻煩人的品性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此外,在梁富生老人修建“活人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當地政府的身影。
而如何讓遭受親人去世打擊的老人幸福的生活,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編輯:霄白
責編:Thalia
丁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