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限薪令的出臺,很多的明星自降片酬,然而,一線明星高片酬的新聞仍然是層出不窮。最近,又曝出了周冬雨一部戲1.09億的天價片酬。這部劇就是周冬雨、羅晉主演的2019年播出的電視劇《幕后之王》。01,說到這部劇,很多的網(wǎng)友可能倍感陌生。沒錯,
隨著限薪令的出臺,很多的明星自降片酬,然而,一線明星高片酬的新聞仍然是層出不窮。
最近,又曝出了周冬雨一部戲1.09億的天價片酬。
這部劇就是周冬雨、羅晉主演的2019年播出的電視劇《幕后之王》。
01,
說到這部劇,很多的網(wǎng)友可能倍感陌生。
沒錯,這部劇在2019年播出之后,激起的水花很小,因為不管是口碑,還是收視,都可以用撲街來形容。
在豆瓣上,僅僅只有1.5萬人打出了5.9分。
相比較周冬雨和羅晉兩個當紅影星的其他劇作,是遇冷了。
然而,最近這部劇被翻出,并非是因為劇作的原因,而是因為女主演周冬雨的片酬問題,
我們來看一下,鼎龍文化的報表。
從2017年到2019年,周冬雨影視文化傳播新沂工作室為鼎龍文化在2017年和2018年五大供應商的第一名,采購的金額依次為5084.91萬、5811.32萬,合計1.09億元。
而羅晉(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為鼎龍文化在2017年和2018年前五大供應商的第三名和第二名。采購金額分別為2501.89萬、5212.26萬, 合計7714.14萬元。
而對于鼎龍文化來說,2017年公司投拍的和周冬雨、羅晉相關的,也只有《幕后之王》這一部劇。
所以,上述的資金采購分別為周冬雨和羅晉的片酬。
這個消息傳出來之后,讓很多的網(wǎng)友大跌眼鏡。
于正曝內幕:一千萬片酬到手僅幾萬,然而卻遭到了網(wǎng)友們的斥責。
評論區(qū)“翻車”。
一個明星拍一部戲的收入,普通老百姓十輩子都賺不回來。
況且這只是一部都市偶像劇,不管從拍攝成本,拍攝場面,后期制作等方面來說,投資都不會太多。
那么,公司的所有投資全都壓到了明星身上?
02,
其實,驊威文化曾宣布以 3.9 億元的總價,將電視劇《幕后之王》的網(wǎng)絡版權賣了出去,如果再加上電視臺的版權,這部劇的價格還能再上一層。
也就是說,這部劇中男女主演的合計片酬上億,對于投資方來說,電視劇撲街,但是對于投資方來說,仍然是一個穩(wěn)賺不賠的買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線當紅明星們動輒上千萬,上億的高價片酬,而投資方還趨之若鶩的原因,因為錢好賺啊,很多時候和影視作品的質量無關。
高價片酬,一直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
在我國,甚至是一個心照不宣的規(guī)定。
人民日報曾經(jīng)發(fā)文痛斥,演員的高片酬現(xiàn)象,指出:
“市場行為不是遮羞布。”
這番言論可以說是很犀利,直白。
無獨有偶,針對明星高片酬的畸形現(xiàn)象,著名電影人,《家有兒女》里的“夏東海”扮演者,《人民的名義》投資人高亞麟也評價演員天價片酬。
他提出了這樣的質疑:
“與全球比,中國演員的片酬已經(jīng)是傲然全世界了,比國際影星的片酬還要多,但是就問一句,你做明星可以,但是真的會演戲嗎?拿這個演員的片酬,心里虧不虧心?現(xiàn)在厚臉皮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03,
明星的高片酬現(xiàn)象,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屢見不鮮。
在這幾年對于影視行業(yè)的影響還是頗大的。
百億影帝吳京曾經(jīng)在拍攝電影《戰(zhàn)狼2》的時候,就面對的有演員要臨時增加片酬而棄演的事情。
對于韓國來說。
編劇的話語權極高,甚至超過了導演,他們的職責和權利貫穿始終,包括寫劇本,定片名,甚至是選擇演員。
而演員們只是做好最后的執(zhí)行工作,履行好“螺絲釘”義務即可。
正是因為對于優(yōu)質劇本的重視,韓國脫穎而出的都是小成本的優(yōu)秀電影。
在國內,這個情況恰好是相反的。
電影整體流程正在趨于完善,沒有形成較為理性的以市場和劇本主導電影流程的體系。
很多的出品人和制片人、導演對于優(yōu)秀劇本的關注度不夠,而對于甄選演員的環(huán)節(jié)卻相當重視,長期得不到重視的編劇們,總體而言話語權較小,片酬也遠遠低于同期演員。
這就使得,很多的編劇不用心琢磨劇本,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演員身上。
一部電影中,明星的片酬占到了80%以上,而只有20%可以用來電影制作。
有的大投資大電影甚至只挑選流量明星,而將僅有的少量資金和技術支持放到了后期上。
票房撲街,資方賠錢,觀眾罵聲一片。
這樣的情況得不到遏制,電影市場很難做到合理有序的發(fā)展。
03,
對于國內來說,專業(yè)的藝術類院校畢業(yè)的出人才是供不應求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再加上影視行業(yè)的高回報,很多的經(jīng)紀公司“資本造星”,捧出一個又一個非專業(yè)類的流量藝人,依靠流量和背后的資本進行票房“收割”。
造型體質的不規(guī)范,專業(yè)藝人的匱乏,很多德不配位的小鮮肉們得到了發(fā)展的機會,順利的拿到了天價片酬,造成了影視劇質量的下降。
認真琢磨電影的人才也不少。
餃子導演五年磨一劍,死磕出來了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狂收50億,實至名歸。
郭帆導演三年,每天只睡2小時,磨出來了一部中國科幻開山大作《流浪地球》,狂攬46億;
沒有一個高片酬流量明星,也能夠堂堂正正把錢賺了。
努力認真,換來的成果來之不易,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
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資本來說,這樣的電影耗費了太多的精力,時間,金錢,對于更樂于賺快錢和“割韭菜”的他們來說,這并不是他們想要的。
再加上很多粉絲的盲目追捧,以演員為衡量標準,忽略其電影的實際意義,側面加速了資本的瘋狂。
觀眾們也只好哀嘆一句“限薪令,限了個寂寞啊”!
丁俊林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