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導語:生孩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現在都是提倡順產,但是也有媽媽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剖腹產,甚至有媽媽覺得怕疼而選擇剖腹產。事實上是不是剖腹產就不疼呢,剖腹產真的是睡一覺就好了嗎?菁媽只能說:想得美。今天用七張圖來看看我們剖腹產的過程。第一張圖:
導語:生孩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現在都是提倡順產,但是也有媽媽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剖腹產,甚至有媽媽覺得怕疼而選擇剖腹產。
事實上是不是剖腹產就不疼呢,剖腹產真的是睡一覺就好了嗎?
菁媽只能說:想得美。
今天用七張圖來看看我們剖腹產的過程。
第一張圖:術前準備:麻醉感覺還在疼覺慢慢消失了
菁媽當時是順轉剖,記得當時疼了一天一夜之后,胎頭太大,盆骨太小,胎頭一直下不來,只要進行剖腹產。
當時就到手術準備室護士給我備皮,我一直問:幾時可以做手術,我好疼,當時只想著幾時可以解脫,真的太疼了,疼得難受。護士說一會打麻醉就不疼了,等一下。
一會把我推到手術室,先讓我側著身體在我后背打了一針,打完沒幾分鐘,我開始覺得之前讓自己疼不欲生的疼痛感消失了,感覺世界都安寧了。
一個網友說自己不太幸運,麻醉不太敏感,打了之后可能還是覺得疼就感覺醫生就是生生把自己的肚子切開的。
第二張圖:切開腹壁,之后再找到子宮
護士已經把產婦的腹部暴露出來了,現在比較常見的就是子宮下段橫切口, 這樣比較美觀,而且如果下次生娃還是可以進行陰道試道的。
一般來說子宮下段橫切口會在臍下4~5cm處,長約10~12cm,這樣可以給手術者更好的視野可以看到子宮。
切開腹壁后醫生會伸手檢查子宮,看看有沒有其他情況,沒有的話把膀胱等移開之后把子宮暴露出來,為了更好的看到腹腔還會用拉勾把腹部兩邊拉開。
第三張圖:小心的切開子宮找到胎兒的頭
找到子宮后確定子宮角大彎后,避開子宮阜,一刀切透子宮壁。并會將出血點充分結扎后,仔細分離切口附近胎膜(胎膜和子宮本來是連在一起的)。醫生會伸手入宮腔,將胎兒頭枕部轉朝上,找到合適的部位。
第四張圖:幫助胎兒順利的分娩
胎兒頭娩出后,一般可以先清除胎兒口內的粘液,讓呼吸道通暢,隨即醫生的手在產婦的肚子一壓,整個胎兒就出來了,然后醫生會用手取出胎盤胎膜。取出胎兒后會進行清潔和稱重。而子宮也會用干凈的紗布來擦拭,止血和消毒。
第五張圖:消毒子宮后進行子宮第一層的縫合
子宮內的止血紗布取干凈,并且進行了消炎后進行子宮的縫合,子宮子宮的封閉會進行縫合,我們切開子宮只有一刀,但是縫合卻會更復雜一些。
第六張圖:第二層子宮縫合漿膜肌層包埋縫合
兩層縫合更好的防止出現子宮破裂,所以縫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關卡。如果頭次是剖宮產第二次想順產,醫生就會了解產婦頭次是剖腹產時是單層縫合還是雙層縫合,雙層縫合可以更好的預防子宮破裂。
第七張圖:一層層的縫合腹壁
一般是先縫合腹膜,之后通過切口向腹膜注入抗生素油劑,防止感染和粘連。而后逐層連續縫合,最后表皮縫合好后傷口就處理好了。
網友看過圖片后紛紛表示看著都覺得疼當媽太不容易了。而剖腹產寶媽需要經歷的痛苦在術后會更加明顯地顯現出來。在術后,寶媽不能夠運動,在麻藥失效后,刀口的疼痛感是非常強烈的。寶媽想要稍微動一下都會全身冒冷汗。
剖腹產護理需要注意哪些內容?
飲食方面。
剖腹產在產后的6個小時內,寶媽不能夠進食,并且在做完手術后的24小時內只可以吃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流食。盡量避免使用容易引發腹脹的豆類。在一天半的時間后,寶媽的食物可以轉變為半流質的狀態。
臥床休息時,可以動動手腳翻下身
在產后的24個小時時間內孕媽要注意休息。采用側臥的姿勢臥床,身體和床成一定角度,在3-4個小時的間隔時翻動一下身體,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實現排氣,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腸粘連等危險情況的發生。同時,翻身也有助于惡露的排出,寶媽需要對此有所重視。
關注陰道的出血量。
在剖腹產手術中,子宮內部的出血量非常大,所以在產后的24個小時內,寶媽需要對陰道的出血量有所關注,如果發現出血量超出了醫生的設定范圍,血量較多事,一定要向醫生說明。
產后需要避免的誤區
產后24小時后也怕疼不下床
我們生產時身體為了防止出血過多,身體凝血機制啟動,所以血液處于凝結的狀態,所以產后24小時建議要下床走動,主要是防止血栓的形成。
有些媽媽怕疼或者是懶不下床這樣是非常不利于身體恢復的。
不要動手抓撓傷口。
在產后的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寶媽的傷口會逐漸的愈合,這時候會有發癢的感覺,孕媽一定不要隨意的抓撓,否則很容易引發發癢,不利于傷口愈合。
剖腹產就不進行母乳喂養
有些人覺得剖腹產后要消炎不可以母乳喂養,事實上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可以在產后盡快的母乳喂養,醫生在用藥時也會考慮到媽媽需要母乳喂養,所以使用的藥物也是不影響母乳喂養的。
我是菁媽,一個女孩的媽媽,母嬰行業培訓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混跡育兒界的醫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為上千家長提供育兒咨詢。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