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海拔很高,空氣稀薄。在這里,人尚且生存困難,更何況其他動物。有一個人,卻利用高原獨特氣候,發展了一項大事業,他就是河南鄭州的盧東升,他在高原養蜜蜂,每公斤蜂蜜能賣到幾百元,2018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
我國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海拔很高,空氣稀薄。在這里,人尚且生存困難,更何況其他動物。
有一個人,卻利用高原獨特氣候,發展了一項大事業,他就是河南鄭州的盧東升,他在高原養蜜蜂,每公斤蜂蜜能賣到幾百元,2018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帶領村民一同尋找甜蜜的財富。
講述三農致富標兵創富故事,挖掘草根人物致富故事。本期子牙童趣三農致富能手,就為大家講述高原養蜂人盧東升帶領村民年銷售額超千萬的致富故事。
為了家庭,毅然辭掉鐵飯碗,賣摩托,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盧東升出生于河南鄭州一個普通人家。大學畢業后,他做了一名高中教師。
1996年,女兒出生,初為人父的盧東升內心異常高興,但隨之而來的壓力也讓他不得不面對現實。
以他當時的工資,要養活一家人十分困難,就連女兒的奶粉都要再三挑選,他感到心疼又無奈。
1998年,經過再三考慮,盧東升決定離開家鄉,出去闖一闖,他毅然辭掉了鐵飯碗。他想尋找一份新的工作,讓家里人能過得好一點。
他輾轉了很多地方,看到摩托車銷售很火爆,他就開始賣摩托車。
入行僅僅一年時間,他的摩托車銷售額就達到了三百多萬元,很多老牌店鋪都比不過他。
有些人感到不解,為什么之前從沒做過生意的盧東升第一次賣摩托車就能獲得這么好的成績呢?
原來,當地市場上銷售的摩托車都是老品牌,但是盧東升并沒有像同行一樣也銷售老品牌,而是另辟蹊徑,銷售一款外觀漂亮,價格實惠,全新上市的新品牌摩托車。
新品除了價格和外觀之外,最重要的是質量,盧東升對產品的性能做了全方位的了解。
他根據顧客的消費偏好,分析顧客的需求,發現這款摩托車的顧客里工薪階層比較多。這類顧客最看重產品的性價比,很怕售后維修花銷過多。
盧東升根據這一特點,建立了一個摩托車維修網點,凡是購買他店里的摩托車,都可以免費到他的店里維修。
這一舉動吸引了很多人到他的店里購買摩托車,很快生意便越做越大。
致富后的盧東升終于不需要再為女兒的奶粉錢發愁了,他可以無后顧之憂地享受一下生活的樂趣。
旅游發現新商機,開啟高原養蜂創業
2010年,盧東升第一次去西藏旅游,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吃不消。雖然還沒有爬雪山,但是強烈的不適感讓他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想折返回去。
這時,朋友打來電話,想讓他幫忙帶一點西藏特產的蜂蜜回去。盧東升多方打聽尋找,終于在林芝市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口,找到了賣蜂蜜的。
不問不知道,原本十幾塊一斤的蜂蜜,在這里居然賣到了一百多一斤。
盧東升的好奇心上來了,為什么看似普通的蜂蜜能賣到這么貴的價格呢?
經過一番打聽,原來這里的蜂蜜和中原地區大不一樣,這里的蜜源植物是藏藥植物,所以蜜蜂采的蜜口感也不一樣,有一股淡淡的中藥味道。因為含水量少,葡萄糖果糖含量高,常溫下更容易結晶,品質相比其他蜂蜜更好。
盧東升發現西藏的蜂蜜相比其他蜂蜜,差異化非常明顯,品質也更好。由于西藏特殊的氣候條件,當地很少有人養蜂,外地人也不敢來這里創業,導致西藏蜂蜜產量少,品質獨特。他決定發展西藏的蜂蜜產業。
2010年,他帶著一百多萬積蓄,來到西藏,準備開始他的二次創業。
他在拉薩租下了一間廠房用來加工蜂蜜。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前后跑了一個多月,僅僅收上來幾公斤蜂蜜,工廠根本無法正常開工。
此時他才意識到,靠收零散蜂農的蜜根本無法保證產量和質量。于是他決定,自己組建養蜂基地。
可是自己只會銷售,不會養蜂,要怎么組建養蜂隊呢?
盧東升四處尋找為數不多的養蜂戶,企圖把他們組織起來為自己提供穩定的蜜源,但都無果。
折騰了大半年,依然沒有發展起來穩定的蜜源,眼看著加工廠閑置在那,盧東升焦慮萬分。
一次機緣巧合,他認識了高原上的養蜂人石景波,石景波跟盧東升一樣,也是外來人,四年前因為看好西藏的地理優勢來此養蜂,憑借高超的養蜂技術,石景波的養蜂隊伍小有規模,但是銷售渠道卻是短板。
盧東升聽說之后,一個想法油然而生,石景波有養蜂技術也有基地,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嗎?于是他說服石景波,利潤按股份分成,風險共擔,與他一起合作。
有了專業的養蜂隊,蜜源解決了。但是問題隨之又來了,以往收蜜時間都在七天左右,為了保證品質,盧東升把蜂蜜收割期延長到十天以上,這樣就能收獲成熟的高品質蜂蜜。
由于拉長了收蜜時間,加之氣候原因,高原花期短,導致盧東升的蜂蜜產量大大下降。雖然質量達到了要求,但是產量太低也不行,這可把盧東升愁壞了。
他每天住在蜂巢邊,和蜂農一起研究如何能提高蜂蜜產量,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想到了好辦法。
養蜂人都知道一箱蜜蜂絕對不允許兩只蜂王存在,而盧東升卻在蜂巢里多放了一只蜂王,用網兜保護起來,讓兩只蜂王共享蜂群,這樣他們就會發展各自的勢力,利用這種辦法將一箱蜂發展成兩箱蜂。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兩群蜂打架產生損失,他又用紗布蓋住蜂箱一邊,確保每次采蜜兩邊的蜂王都不會碰面。
就這樣,兩窩蜂并成了一窩蜂,兩只蜂王同時產卵,采蜜的工蜂數量也就會越來越多,蜂蜜的產量也提高到之前的兩倍,一個蜂箱一年能產蜜60-80公斤。
2012年,盧東升的蜂蜜產量達到50噸,主要品種是百花蜜,黃連蜜。剛上市的時候,盧東升擔心價格太高會嚇到消費者,于是把利潤壓縮到百分之二十。
可是,銷量卻寥寥無幾,每個月才賣出去兩三瓶。這讓他傻了眼,怎么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望著倉庫里五十多噸蜂蜜,盧東升內心卻苦不堪言。他的積蓄全部用來投資養蜂和蜂蜜加工,還借了將近一百萬的外債。
他就像掉進了一個無底洞,完全處于崩潰狀態。但是想到遠在千里外的家人,他又不得不繼續振作起來,作為頂梁柱,自己絕對不能倒下。
他日夜冥思苦想,尋找解決辦法。盧東升覺得,蜂蜜賣不出去,一定是自己的銷售思路出了問題。
就像之前賣摩托,他知道什么群體能接受他的摩托車,但是對于蜂蜜,他卻沒有思考過。
幾經周折,他終于明白自己的蜂蜜定位錯了,既然要走高端產品路線,就不能只在當地超市售賣,一定要賣到大城市去。
于是他積極尋找出路,與做高原名貴土特產的企業開展合作,由于蜂蜜品質好,第一次就簽下了價值三十萬的訂單,這讓盧東升備受鼓舞。
與此同時,他還利用西藏旅游城市的優勢,向游客推銷自己的蜂蜜,并且改進包裝,特別定制了便于攜帶的盒裝蜂蜜,條形小包裝方便游客隨時品嘗。
這一產品給他帶來了將近六百萬的銷售額。與此同時,他還在旅游干道給自己的蜂蜜打廣告。
2018年,盧東升的蜂蜜總銷售額達到了一千多萬元,養蜂基地解決了30多人就業 帶動50多戶農民一起養蜂致富。
因為一趟旅行,誤打誤撞發現商機,放棄城里的事業,只身前往西藏二次創業。
盧東升的成功,可以說是偶然,但也是必然。能忍受強烈的高原反應,能在逆境中重獲新生,這一切都源自他不屈的頑強精神,為了給家人帶來更好地生活,一個男人,扛起了生活的希望。
他熱愛這片土地,所以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扎根下來,帶動當地老百姓一起發家致富。
已經在西藏待了將近20余個年頭的盧東升,還會繼續在這里發光發熱,帶動更多人收獲甜蜜的財富。
你怎樣看待盧東升帶領村民在高原養蜂,憑借最甜蜜的事業發家致富呢?讓我們一起在評論區討論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為我關注點贊并轉發,你們的每一次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動力。
—END—
小喵
丁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