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一年豬肉價格的波動是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從國家到普通民眾都在分析肉價為什么會漲,還會不會跌?看著大家對肉價行情分析頻頻是道,有的人可能會想,為什么蜂蜜的價格就是一片混亂,沒有道理可言呢?蜂蜜價格也許是農產品中差異最大最混亂的,同樣是蜂蜜,
近一年豬肉價格的波動是大家十分關注的問題,從國家到普通民眾都在分析肉價為什么會漲,還會不會跌?看著大家對肉價行情分析頻頻是道,有的人可能會想,為什么蜂蜜的價格就是一片混亂,沒有道理可言呢?
蜂蜜價格也許是農產品中差異最大最混亂的,同樣是蜂蜜,有的地方只賣十幾元甚至幾元一斤,有的地方賣幾百元一斤。在同一個地方采的一樣的花蜜,有的人幾元一斤就賣。有些人在說低于什么價的就是假蜂蜜,有的人說價格并不能決定蜂蜜的真假好壞。為了把蜂蜜零售出去,專業的養蜂人把優質的蜂蜜以10元左右的價格就賣。這讓養蜂人之間產生矛盾,又讓消費者更加不知道該怎樣買蜂蜜了。依質論價,一分錢一分貨,這是買東西的道理。可蜂蜜價格懸殊這么大,似乎沒有道理可言。花高價怕上當,價格低又怕造假。這樣同蜜不同價的現象使消費者更加懷疑蜂蜜的真假,使很多養蜂人蜜難賣,價高沒人要,價低懷疑造假又會賠本。蜂蜜價格能有理可尋這是消費者迫切希望的,蜂蜜能公平競爭這是養蜂人迫切希望的。但為什么蜂蜜各自議價,一片混亂呢?
蜂蜜是比較特殊的農產品,其復雜的特性和食用價值難以與一般的瓜果蔬菜相提并論。蜂蜜并不是必需品,但自古以來就是保健圣品,價格自然不菲。在以前養蜂業并不發達,土法養蜂的時候,由于產蜜量極少,蜂蜜的價格是與香油價格一樣的。后來意蜂的引進,養蜂技術的提高,產蜜量增加了,蜂蜜的價格就降下來了。但各地情況不一樣,蜂蜜的產量不一樣,價格就不一樣了。
由于蜂蜜的質量和產量是受蜜源條件和蜜源花影響,在蜜源條件好,蜜源優質的地方,產蜜量自然就多。專業的養蜂人一年產幾千上萬斤蜜是很容易的事情,想要把這么多的蜜幾十是上百元賣出去,那是不可能的。蜂蜜的收購價只有三五元而已,只要能賣出去,10元左右的零售價也是可以的。而產蜜量少的養蜂人,一年只有幾十上百幾蜜而已,在當地沒有多少蜂蜜可以賣的情況下,幾十上百元一斤賣出去也是可以的。
產蜜多了就想薄利多銷,產蜜少物以稀為貴,就會賣高價。年成好,蜂蜜大豐收,價格又會下調,蜜少會炒作,價格就會奇高。每個養蜂人產蜜量有區別,賣蜂蜜的方法有區別,就形成了各自議價的情況。優質蜂蜜也可能會低價出售,普通蜂蜜也能賣出天價,這就看賣蜜的人營銷手段了。
蜂蜜各自議價,不能依質論價,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不利的。養蜂人和消費者都希望國家對蜂蜜價格進行監管和調控,讓蜂蜜有應該的價格,養蜂人不吃虧,消費者也不上當。可實際上沒有任何機構對原生蜂蜜進行定價,從來也沒有調控蜂蜜價格的監管行為。
蜂蜜作為保健食品,當然要有嚴格的檢測和包裝才能正常出售。可是不正確的加工包裝會降低蜂蜜的營養價值,不是完全成熟蜂蜜就有發酵變質的風險。我國養蜂多是家庭養殖,十分零散,而且都是在鄉間山野,想要收購很困難,難以保證收到的是成熟蜂蜜,加工包裝的成本和風險也大。為了避免蜂蜜發酵變質,高溫濃縮加工是最方便廉價的手段。商家就廉價收購水蜜,濃縮加工蜂蜜,這樣的蜂蜜營養價值降低,在消費者心中也失去地位。消費者從養蜂人手里購買原生蜜就是普遍現象了,收購價太低,養蜂人也愿意直接賣給消費者。養蜂人自己賣自己的蜂蜜,政府機構就難以監管,也沒有定價的權利了。產蜜多了,薄利多銷這是正常的事情。產蜜少會營銷,賣高價,這是自己的本事。蜂蜜各自議價也是無可厚非,沒有人能管的事情了。
那些蜂養的好養得多,養蜂為生的專業養蜂人似乎不受國人的歡迎。在一般消費者的眼里,專業養蜂人產蜜就像產水一樣多,而且養蜂過程中會喂白糖,這讓消費者認為專業養蜂人產的蜜品質不好。而一般養蜂人認為專業養蜂人侵占蜜源,低價零售蜂蜜,擾亂蜂蜜市場,給自己帶來損失,就更加憎恨了。可實際上專業養蜂人也是有苦難言。
以養蜂為生,就必須要把蜂養好,在技術上就會精益求精。為了獲取更多的收益,為了讓強盛的蜂群避免餓死,就會各地追趕花期,產蜜量自然就會大大提高。專業養蜂人都是繼箱群養殖,一群蜂是幾萬十幾萬的蜂數,蜂數是養三五脾蜂的幾十近百倍。蜂多采集力強,釀造能力強,產蜜速度自然加快。三五脾蜂的弱小蜂群可能一兩個月才能釀造出一巢蜜,二三十脾的強盛蜂群,三五天就能釀造出一巢蜜。蜂蜜的成熟度跟多少天取一次蜜是沒有關系的,蜂群采集和釀造能力的高低才決定著產成熟蜂蜜的能力。越是強盛的蜂群,產蜜能力越強,成熟度越高。所以專業養蜂人幾天產一次蜜并不一定是水蜜,也有可能是優質的成熟蜂蜜。消費者不應該以多少天取一次蜜來評判蜂蜜的品質。
專業的養蜂人以養強群為標準,在蜜源花開前就必須要喂白糖進行繁蜂,在蜜源枯竭時,就必須要喂白糖維持蜂群的生存。蜂多飼料消耗多,幾百幾千斤的喂白糖就是很正常的現象。專業養蜂人是根本不屑于喂白糖造假蜜的,在蜜源期產出來的蜂蜜根本就賣不出去,用不著用白糖造假。蜂蜜的收購價只有三五元,肯定要把優質的蜂蜜零售給消費者,不好的蜜再批發出去或者留給蜂群吃。雖然喂白糖時殘留的白糖蜜可能會影響蜂蜜的品質,但在第一次取蜜時就已經取出來了,以后的蜂蜜就不會有白糖了。只要把喂白糖后的第一次蜜留下來喂蜂,就能保證零售的蜂蜜都是優質蜂蜜。專業養蜂人在大蜜源期取蜜三五次是很常見的,完全能夠保證零售蜂蜜中不會有白糖殘留。
專業養蜂人低價出售蜂蜜,并不是蜂蜜品質差,實在是批發價格太低,不得不薄利多銷。蜂蜜的批發價幾十年基本沒有漲,蜂蜜收購價一般三元左右的價格,優質蜂蜜也只是5元左右的價格,有時候蜂蜜比白糖價還低。在這樣的情況下,該怎樣把自己產出來的大量蜂蜜賣出去?薄利多銷就是唯一的方法,這就擾亂了蜂蜜正常的零售價格。本來蜂蜜賣二三十元一斤,遇到一個人賣七八元一斤,肯定會影響自己蜂蜜的銷售,這也是當地養蜂人對外來放蜂的人十分反感的原因。可是專業養蜂人是以養蜂為生,必須要想盡辦法盈利。誰不想自己的蜂蜜能高價賣出去?可產蜜幾千幾萬斤的情況下,怎么可能高價賣出去呢?專業養蜂人養蜂就很繁瑣了,怎么有精力營銷自己的蜂蜜呢?低價零售蜂蜜,擾亂蜂蜜市場的行為實在是迫不得已。我們是該指責收購價太低,還是該指責專業養蜂人的低價沖擊行為?
說了這么多,還是沒有解決蜂蜜市場價格混亂的問題。能做到蜂蜜價格透明合理,是很難的。我把事實說出來,也希望大家能夠討論找到可行的方法。大家對中國蜂蜜不要一味的懷疑,一味的指責,要多理解,多包容。只有對事實了解透徹,才能明智地選擇,才能買到合適的蜂蜜。
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