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炙手可熱,翻譯工作中也不時碰到。為理解這一概念,筆者做了調查研究,發現中文資料不易理解,英文解釋更清楚。究其原因,是中文命名不當,妨礙理解。
“區塊鏈”來自英文blockchain,其中的chain是“鏈條”的意思;block的本意是“塊”(比如,一塊木頭、一塊冰),引申為四條馬路圍起來的一塊方形建筑區域。后一含義在漢語中沒有現成的說法,不得已翻譯為“街區”,把一個立體概念,變成了平面概念。油氣勘探中的“區塊”,也來自英文的block。因為用來鉆探油氣的這片區域,不是平面的“區域”,而是立體的“板塊”。
Blockchain的首位譯者,很可能是受到“區塊”這一譯法的影響,把blockchain翻譯為“區塊鏈”。但實際上,blockchain當中的block和地理區域沒有關系,而是指一個“數據塊”。所以,“區塊鏈”實為“數據塊鏈”,可簡稱“數塊鏈”。
新的交易發生后,系統中搶活的人(叫作“礦工”),又會爭搶來核實交易并記錄在案。這個人記錄下來的信息,疊加在前一次交易信息之上,形成一個新的“數據塊”。以此類推,以后每個數據塊,都包含前面一個(也意味著前面所有)數據塊的信息。這些數據塊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鏈條,就叫“數據塊鏈”(可簡稱“數塊鏈”)。
作為數塊鏈發端的第一個數據塊,叫作“創始數據塊”。這個概念來自英文genesis block。遺憾的是,不知哪位譯者把它翻譯為“創世區塊”;可能是查了詞典,發現genesis在《圣經》中翻譯為“創世紀”。但如果查一下這個詞的詞源,會發現這個詞的本意是“產生““創造”“創始”的意思。“創世紀”當中的“世紀”,是翻譯《圣經》的時候,為了使意思更加明確,根據上下文添加的。放在數塊鏈的背景下,genesis僅僅表示“創始”,并不是“創造世界”,所以翻譯為“創世”是無稽之談。這就是翻譯中的不求甚解。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基因”一詞,是英文gene的音譯,與genesis同源。當初科學家用這個詞表示遺傳因子,所表達的意思也是“生命的開始”。
數塊鏈中還有一個概念叫作double spending,意思是一筆錢花兩次。現在基本上都翻譯為“雙重支付”。可是,雙重支付給人的印象是買一樣東西付了兩次錢。筆者建議翻譯為“一幣雙花”。
漢語講求顧名思義。如果一個概念命名不準確,會令人費解。比如這樣一句話:“區塊記錄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交易”,其中“區塊”的字面意思和謂語部分無任何聯系,很難理解;如果改為“數據塊記錄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交易”,則淺顯易懂。漢語不應該依附英文而存在。如果一個詞必須追溯到英文的詞義才能理解,漢語就會淪為英語的附屬語言。這樣的詞如果充斥漢語詞匯,漢語就會淪為沒有內在邏輯的語言。這方面已經有前車之鑒。
比如,“不結盟運動”給人的印象是這些國家相互不結盟。但既然不結盟,在一起搞運動是干什么?當然,專家會說,這里的結盟是指結成軍事同盟。這些國家在一起搞運動,并不是結成軍事同盟。可是,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不結盟運動的英文名稱(Non-Aligned Movement),會發現人家根本就不是“不結盟”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不選邊運動”。當時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分別成立了北約和華約組織,眾多第三世界國家選擇不加入任何一個集團,不“選邊站”,所以叫作“不選邊運動”。如果覺得“不選邊”不夠文雅,翻譯為“不加盟運動”,也比“不結盟運動”便于理解。
還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看到的“知識產權”一詞,其實也不準確。“知識產權”來自英文的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IPR),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IP,意思是“智力財產”(智力或腦力創造的財產);第二部分是R,意思是“權利”,合起來應該翻譯為“智力財產權”。
“知識產權”的譯法之所以不理想,有兩個原因。一、intellectual不是“知識”的意思(盡管出于歷史原因,我們把英文的intellectuals(腦力勞動者)翻譯為“知識分子”);第二,IP在詞典中的譯法也是“知識產權”(不是“智力財產”),與IPR的譯法沒有區別,也就是把權利和權利的保護對象混為一談。
打個比方。我們知道,“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發明創造;“版權”保護的是文學藝術作品。知識產權保護什么?用英文好說:IPR保護的是IP。但因為IPR和IP都翻譯為“知識產權”,漢語就成了“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如果純粹按照漢語的邏輯,“知識產權保護知識”,這個論斷總體不錯,因為“智力財產”也屬于知識。但并非所有的知識都受知識產權保護。因此,建議按照英文本意來翻譯IP和IPR的概念。臺灣把IP翻譯為“智慧財產”,把IPR翻譯為“智慧財產權”,比大陸好。但把“智力”提升為“智慧”,略有拔高。
最后一個例子。大家熟悉的“商業秘密”也不是準確的譯法。“商業秘密”來自英文的trade secret。secret意思是“秘密”,無話可說。trade的本義是“貿易”,轉義為“行業”。trade secret當中的trade,用的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根據資料(其實從常識也可以推斷),trade secret包括制造業、工業和商業領域的秘密。因此,這里的trade是指“行業”,“商業秘密”的說法應該改為“行業秘密”。如果不改,就會出現這樣的病句:“商業秘密包括制造業、工業和商業領域的秘密”。要理解這句話,還要先把“商業秘密”還原為trade secret,再從trade的英文含義來理解這句話,這豈不是對漢語表達能力的諷刺?
翻譯是非常復雜的腦力勞動,不是通過簡單的查字典,甚至用機器翻譯就能輕易做好的事情。譯者要反復思考、求證,才能確立一個詞的譯法。第一位譯者,尤其是有話語權的第一位譯者,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確保引入的概念經得起推敲,否則會給以后的交流帶來很多不便,留下終生遺憾。前面舉的幾個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本人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引發譯者更多的思考,也希望通過報紙的呼吁,改正這幾個詞的譯法。如果說“不結盟運動”“知識產權”“商業秘密”都已經約定俗成,難以修改,“區塊鏈”作為新生事物,改名還來得及。修改之后,有利于這個概念的推廣,同時也有利于凈化漢語語言,提高漢語表達的精確性。
(作者是中國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