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上周,99年的實習小編下班之后感覺特別疲憊,約上朋友一起去做按摩。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因為工作需求和生活習慣,身體的毛病很多。每次師傅只要稍一用力,房間里就能聽到我和朋友此起彼伏的叫聲,師傅打趣我們說“你們太不受力了,我下手其實特別輕”。做完
上周,99年的實習小編下班之后感覺特別疲憊,約上朋友一起去做按摩。
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因為工作需求和生活習慣,身體的毛病很多。每次師傅只要稍一用力,房間里就能聽到我和朋友此起彼伏的叫聲,師傅打趣我們說 “你們太不受力了,我下手其實特別輕”。
做完按摩后,一身酸痛但卻舒爽無比,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進行過“年輕人”的活動。
二十出頭的我竟然也一腳踏入了按摩大軍的隊伍,還有無數的養生項目等著我去體驗。
很多95后的人生分水嶺,正是從走進一家按摩店開始的。
對于沒有踏進過按摩店的年輕人來說,按摩是養生會館,街角窄巷中的盲人推拿和傳說中的李師傅拔火罐。去按摩的人也是那些經歷了生活的洗禮、一身“泥垢”的油膩中年人。
其實從居民樓下的足浴店到CBD的皇家宮廷SPA,按摩行業已經十分壯大,憑借”以痛止痛“的良效滲透進了不同群體的生活。
如今光臨各大按摩店的主流人群越來越年輕化,很多年輕人表示,按摩只有0次和無數次的區別,越按只會越上癮,它與年齡無關。
我們也找到了一些沉迷于按摩的年輕朋友,和他們聊一聊這件事。
@xiaoli
最早是高中畢業的時候去的,當時和朋友不知道去哪就隨便找了家足浴店。給我的感覺就是“膨脹”了,并不是心態上的膨脹,是有種能夠讓我舒適地伸展的感覺。后來精神壓力大的時候我也會去,我還嘗試過在紐約的中國城和韓國城做按摩,不過環境和國內真的不能相比了。
我覺得按摩很耗錢,因為價格的關系,我沒有去的那么頻繁。而且我也不是固定去一個地方,更喜歡一個人去各種不同的店嘗試。
有些時候會踩雷,最近去的一家店,在大眾點評看評分很高,但是到了就后悔了。實際在一座荒廢的商業樓里,經過很窄的走廊才走到店門口。進去看到第一眼是挺立的關公像,整個店的基調是暗粉紫色的,看著就像國外上世紀的老舊中餐廳。
@嗡
小時候我媽帶我去了中式推拿,說是能祛濕,這是印象里最早和按摩相關的記憶。不過那一次的體驗感很不好,因為是家門口的小店,按起來極其之痛。再次接觸的時候是高中,雖然因為我不愛運動的毛病,按到有些部位還是會痛的跳起來,但我還是“痛并快樂著”。
一般的按摩店會放很舒緩的音樂,從聽覺和身體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除此之外,足療店還可以看電影。在國內沒有什么事情的時候,幾乎一周按摩一次。采耳也是我特別愛的活動,技師用專業儀器清理耳朵的時候特別舒服。雖然每次采耳都會出一身雞皮疙瘩,但這就是按摩的魅力之處,下次還是忍不住想做。
@XHY
我在2007年和爸媽一起搬家到廣州,那時候經常會跟著我媽去洗頭店,她很喜歡洗完頭后師傅給她按一按肩頸。后來洗頭店越來越高級,從簡單的洗頭、按摩升級到整套的美容、足浴。
高考完之后她帶著我去做了一整套的按摩,也許是高考壓力太大,那天在按摩店被“折磨”的哇哇大叫,但結束之后覺得身體真的很輕松。
從那以后,我都會隔三岔五地去讓自己的身體放松一次,長時間坐著學習和工作對身體的影響很大。其實按摩并不像大家想的“中老年活動”,只是一種放松的方式而已。
我喜歡約上好朋友一起去按摩,一邊享受按壓身體的舒適一邊聽朋友的八卦,身體和心情一起放松了。
@Dooooo
最初去按摩店的時候是高中,有個周末無所事事,搜大眾的時候發現學校旁有家按摩店,就去做了精油SPA。最開始的時候還不太習慣,別人推背的時候時感到痛,只有我感到癢,不過后期適應了,在按摩時我總能一秒入睡,醒來之后仿佛把一個禮拜缺的覺都補了回來。
我是個特別宅的人,天生不喜歡運動。結合后期學習和工作的關系,腦力活動強,也經常久坐。久而久之也累積了很多毛病,肩頸或腰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去推拿,技師把我緊繃的肌肉揉開。
會和朋友去按摩,也會和家人一起,頻率大概是半個月一次,沒有這么固定的時間要求,感覺累了就會去。有次跨年,一家人一起去了足浴,這也算是我們家庭的活動方式。
在為生活獨自打拼的年輕人,真的會累。
當年輕人第一次走進按摩店,當從頭到腳,全身上下的穴位在師傅的按壓下得到放松時,突然覺得自己“又活了過來”。躺在按摩床上,那些工作壓力、身體問題,都在一聲聲慘叫中發泄。
現在的年輕人比起以前的人來說,更加惜命了,除了按摩之外,大家也開始探索各種奇葩的養生方式。
90后的養生問題早已被廣大網友調侃。在CBN data《年輕人養生消費趨勢報告》中指出,90后逐漸向現實低頭,養生趨勢勢不可擋,超九成的年輕人已經開始養生行動。
但有些年輕人嘴里說的養生,和他們所采取的養生行為并不一致。
01 剁手養生
部分年輕人養生步驟的第一步總是購買 “回血裝備”,彷佛只要買了這些東西,他們就已經重回健康狀態。
“又冒出了幾顆痘痘,黑眼圈好像又重了,眼角怎么突然長了細紋?!”。抱著這樣的想法,女性們開啟了購物,她們的 ”戰場“ 就是護膚品專柜。
這些護膚品在后期也被冠以各種神奇的名稱,涂了神仙水后自己的皮膚能變成神仙般水嫩,用了小燈泡仿佛能使皮膚變得和燈泡一樣白透發亮,各種各樣的熬夜神器,仿佛在叫囂 “盡情的熬夜吧!”
除了護膚品,養生電器也占據了各大市場,男女老少通吃。
頻繁出入按摩店不在大多數人的預算范圍之內,想要一勞永逸,按摩電器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張按摩椅與人工按摩功效相同,家庭中的所有人都能使用;一個萬能的養生壺,可以制作多種養生茶和大補湯;擔心晚上失眠,電動洗腳盆絕對是不二之選;還有經絡疏通儀、艾灸儀器...很多高端儀器已經改良成家庭單位可以使用的工具。
02 間歇性養生
因為商場里遞來的健身宣傳單,想起來自己很久沒鍛煉了。
拿著宣傳單找到健身房,問有沒有優惠活動,交完錢轉身跑去買了一身品牌運動裝備,晚上興致勃勃地在健身房跑步機上揮汗如雨,瞬間覺得自己的身體健康有了保障
第一個星期去了三次健身房,第二個星期因為出差去了兩次,第三個星期因為工作太多、朋友聚會、上映了新電影,所以一次也沒去,第四個星期周五了才想起來去健身房的事情,但周末又和朋友約好了出門,沒有第五個星期。
也有很多人對于運動無感,會買保健品吃。他們從維生素A買到G,還有鈣片、魚油、葡萄籽、微量元素,從保護心臟、保護血管買到瘦身美白、美容養顏,每一次把藥丸捧在手心看著都覺得可以吃飽。
食用說明上寫的是一天兩次,一次一顆,他們是三天一次,一次兩顆,再后來就是一周一次,再往后連瓶蓋兒都不愿意打開。
03 線上養生
也有部分年輕人,手機上下載了運動打卡APP,在運動商場買了一波又一波的代餐飲料,室內運動器械,在B站微博上收藏了一個個健身博主po出來的健身視頻。
健身博主也深知他們真的動起來是不容易,于是推出了“在床上就能做的瘦腿動作”、“不需任何輔助器械,一把椅子就能讓你練出馬甲線”、“只要六個動作就能幫你鏟平大肚腩”。
但大家都是拿著手機兩倍速看完了動作視頻,心里想著“等瑜伽墊到了我一定要開始我的“馬甲線之旅”。
還有很多人關注了很多健康類公眾號,例如中醫理療、西醫科普,每看完一篇就覺得自己可以“望聞問切”,靠著剛學來的養生知識“傳道授業解惑”甚至“發家致富”。
可當自己來熬一碗紅棗銀耳蓮子粥,可能連配料都湊不齊。
年輕人對于各種養生的關注,或許指向了一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作息、生活與工作方式確實不太健康。
“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糖尿病”...這些健康問題在逐漸年輕化,都是源于 “不規律飲食”、“久坐”、“熬夜”等等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
而能讓我們健康狀態良性循環的其實是那些不起眼的日常習慣,把“報復性熬夜” 變成 “睡前半小時強制不看手機” 或許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你有什么獨特的養生方式嗎?
丁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