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老鐵們好,這里是來自小碗【獵食中國】小隊,在新會產地,親身考證后的分享。上周我們去新會,考察了陳皮和小青柑(柑普茶),但因信息量很大,上周只跟大家分享了陳皮,今天就接著來分享下小青柑。不可否認,這幾年小青柑火了,它有了一大批忠實的fans。
老鐵們好,這里是來自小碗【獵食中國】小隊,
在新會產地,親身考證后的分享。
上周我們去新會,考察了陳皮和小青柑(柑普茶),但因信息量很大,上周只跟大家分享了陳皮,今天就接著來分享下小青柑。
不可否認,這幾年小青柑火了,它有了一大批忠實的fans。也不可否認這確實是好東西,只是國內市場就是這樣:一個東西火了,一大批生意人就沖進來了,各自用獨創的十八般武藝一起來搞…
做法不同的、品質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價格不同的…搞的想買的有點亂!
那么,今天我們提供幾個信息,
供大家在選擇時候做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個信息是:了解外皮的本質
大家應該知道:小青柑和陳皮是“同根生、一脈相連”的兄弟!
就是說,優質的小青柑:外皮,必須首先是新會核心產區的皮才行。
——注意字眼:新會的核心產區的皮(至于咋分辨請看前幾篇)
? 小青柑是:橘子還沒長大,果子很小,皮色很青澀的時候就摘下來做小青柑(當然也有大紅,二紅的柑,但這兩種不好保存,市場上也就比較少);
? 陳皮是:等到橘子長大,外皮開始發黃、黃透,才摘下來做陳皮(當然也有二紅的,因為二紅比較好保存)。
第2個信息是:了解曬制方式帶來的差異
小青柑里面的學問沒有陳皮那么多,因為近兩年才火起來,所以也簡單一些。
您會發現: 不同曬制方式會影響小青柑的外觀、口感、價格?
小青柑的制作步驟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可以說相當繁瑣了:
摘果、洗果、開蓋、挖果、打孔、攤晾、填茶、干燥、包裝……等等十幾道工序。
這是我們去工廠老板的工廠里看到的挖果肉的機器,不是純人工,效率大大提高了。
其中導致小青柑口感、價值產生區別的是——干燥這一過程。
不同的干燥方式可造成了口感的差別巨大,目前主要有4種干燥方式:生曬、低溫烘焙、高溫烘焙、半生曬。
●生曬,小青柑全程沐浴在日光浴中完成的干燥過程。
不過這個方式主要看老天爺賞不賞飯吃,摘之前就要看好未來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天氣。
這種方式風險系數大,產量低,成本高,價格自然也高了。
●低溫烘焙,用烘干機器進行干燥,溫度控制在45℃以下。
低溫烘焙會損失部分口感,但對比高溫烘焙,柑普的口感更柔和,陳化度也比高溫烘焙的柑普高。
●高溫烘焙,用烘干機器 達到70-80℃的高溫干燥。
高溫烘焙效率雖然最高,但高溫會讓柑皮的焦油量提高,丟失柑普的陳化能力,口感也變了,所以價格也低下來了。
●半生曬,現在常見的干燥方式,日曬和低溫烘焙結合。
先殺青,曬上半天或一天時間,再用低溫烘焙進行剩下的干燥。
這樣不僅降低了天氣變化風險,又保留了果皮一定的活性,留給果皮陳化的空間也多。
這是我們去工廠看到的,工廠進行低溫烘焙的機器,把果子推進機器里進行干燥。
這是工廠里的阿姨們在裝入茶葉后,蓋上蓋,用外包裝裝好,就是最后的成果啦。
簡單來說:
不管從價格,還是從口感、價值、售賣價格上來說,
純生曬>半生曬>低溫烘焙>高溫烘焙。
所以,如果你無法判斷,你就在買的時候問下你要的曬制方式(比如:我就要生曬的,這種是最好的),你看對方回答你就能知道:下一步如何接招了?
第3個信息是:了解“看不懂的茶”
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果子里的茶葉信息。
柑普柑普,里面大多都是放的老樹普洱茶,少數會放福鼎大白茶,不管放哪種茶葉,事先都會做很多次實驗,確認口感。
還有一個重點是:茶葉和柑果是需要放在一起陳化的!
必須得同步,不能說小青柑挖空后先放著陳化一兩年,再放入新茶葉,這樣做出來的小青柑,茶葉和柑果年份不同,味道沒法融合,柑香茶香味道區別大,喝起來口感也很差。
Ps:市面上的小青柑大多都是當年柑,很少有放上3年以上的。
這里的水是最深的,但這個就涉及到另外一個領域:對茶的辨識了。
那么在這篇里,我們無能為力,我們也計劃了去云南的行程,專門去考察茶市場,到那時候再與老鐵們分享吧。
第4個信息是:如何辨別小青柑的好壞?
市場上、網上小青柑價格差別大,很多時候我們買回來,也不知道買到的是好的還是差的。
怎么分辨小青柑的好壞也沒那么難,只需要下面3個步驟:
一看:看外觀,看白霜或霉斑。
小青柑的表面是否完整、色澤是否正常,都是我們需要看的點哦。
一般小青柑有兩種顏色:顏色均勻的偏黑青綠(烘干),和青中帶一點點黃(生曬)。
看完外面,里面的茶葉也別忘了看,看里面的干茶條形是否均勻,有沒有雜質。
另外,有一些小青柑上面會有一層白霜,烘干的小青柑上容易出,也可能是柑油的結晶(這樣的很少),但白霜≠霉斑,白霜基本都是圓狀白點,霉斑則是發散棉絮狀。
這里大家注意:皮上有白霜的,大概率是烘焙的!
二聞:聞聞是否有霉味。
小青柑不好保存,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看完之后,還需要聞一下有沒有發霉。
沒法判斷還可以摸一摸,白霜摸著是有顆粒感的,如果你摸到濕濕滑滑的手感,小心是沒保存好發潮的霉斑哦。
——這也是小青柑需要好好保存的原因。工廠老板跟我們說,他們的陳皮和小青柑都是放在一個有冷氣的房間里存放的,冷氣+干燥,才能保存得久。
吶,就是下面這個房間。
三嘗:嘗嘗口感是否均衡。
前面說到,柑果和茶葉是需要一起陳化的,出來的口感也比較平衡,沒什么異味。
如果是只有茶香沒有柑香,可能不是正宗新會小果柑哦。
這里重復下:只有茶香沒有柑香,都不是好的小青柑,常喝的老鐵們可以品品。
Ps:正宗新會小青柑的皮會厚一些(如下圖),如果買到皮很薄,一捏就碎的那種,你懂哈~
總結一句話就是:
先看柑、再看茶,
判斷茶好不好靠的是嘴巴,柑好不好靠的是眼力跟鼻子。
今天這篇,大家覺得信息量大嗎?
我們已經盡量的精簡,希望大家能好好了解,
希望通過這篇大家能對小青柑的了解多一點~
關于今天的產地考察推文,
你有啥想和我們說的嗎?
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