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今生前緣港臺金曲《今宵多珍重》是陳百強上世紀80年代演唱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富有時代氣息。前不久TVB熱播的《金宵大廈》,譚嘉儀老歌新唱再次把主題曲《今宵多珍重》,唱得婉轉動聽,讓我深深為之著迷。同時,這首歌也架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
今生前緣
港臺金曲《今宵多珍重》是陳百強上世紀80年代演唱的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富有時代氣息。前不久TVB熱播的《金宵大廈》,譚嘉儀老歌新唱再次把主題曲《今宵多珍重》,唱得婉轉動聽,讓我深深為之著迷。同時,這首歌也架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將我和海口江東新區一座百年老宅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百年古宅位于海口江東新區靈山鎮的福同村,是一個家族的大宅院。去年彼時,我因沒有找到古宅,曾怏怏離去。今年此刻,我因村民熱心相助,幸沒有錯過。
正當《今宵多珍重》的旋律從耳機中傳來,我漸漸走近了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古老宅院,一個家族的百年傳奇也由此緩緩展開。
作為一個古老建筑,它有著怎樣輝煌的昨天?
作為一個親情符號,它承載著多少悲歡離合?
作為一個記憶載體,它的昨天又有誰記得起?
愁看殘紅亂舞,憶花底初度逢。古老的宅院在一條打磨光滑石板路的盡頭,門樓氣派莊嚴,彰顯了主人家優渥的家世與不俗的身份。雖周遭有些荒涼的氣息,但整個建筑仍透著一絲貴氣,恢弘的氣勢足以讓人嘆服不止。
難禁垂頭淚涌,此際幸月朦朧。前廳庭院內一株楊桃樹,碩果累累,枝繁葉茂,一旁是一座兩層高的小洋樓。小洋樓左側是古宅主體建筑,前后有三進,自南向北,分別為前堂、中堂和后寢三進。
在恢宏典雅、中西合璧的豪門宅院里,錯落有致的院落和寬敞明亮的房間次第排開,畫工精湛的墻楣壁畫和花紋精美的橫梁廊柱穿插期間,整體建筑格局透露出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莊嚴與華美。
愁緒如何自控,悲哀都一樣同。一句幽怨惆悵的曲調悠然飄過,讓行走于各個廳房之間的我,無聲地叩響了古宅塵封多年的往事。
100多年前某一天清晨,一座恢宏莊嚴的大宅院剛剛蓋好,前廳庭院里一個小孩在父母的陪伴下種下了一棵楊桃樹苗。不久之后,大宅院處處張燈結彩,院子里里外外掛滿了大紅燈籠,貼滿了瑞祥的對聯。
大門處人頭攢動,送禮賀喜的賓客接踵而至。主人正拱手歡迎著七里八鄉前來祝賀的友人們。宅邸內,大人們忙著迎接賓客,下人們忙著殺雞宰羊,孩子們奔跑嬉戲,老人們臉上掛著祥和笑容,屋里屋外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息。
情意如能互通,相分不必相送。悠揚凄涼的旋律循環了一遍又一遍,大家族每一個起起落落的瞬間不斷在我眼前浮現。先是主人家與孫中山結下了深厚友誼,傾其所有支持民主革命,隨后是處處籌集善款,興辦學校,緊接著在災荒年月,省吃儉用,救濟災民,造福桑梓。古宅的陳年往事,如同放映機播放電影一般,一幀一幀地呈現在我眼前。
在大宅院每個角落,每一個家族成員的音容笑貌也漸漸涌現出來,每一個房間深藏著他們的悲歡離合,每一個廳堂留下了他們的點滴往事。
放下愁緒,今宵請你多珍重。鈴……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中斷了悠揚哀怨的音樂,也中斷了我的思緒。放下電話,我連忙望向四周,想再去尋覓美好感動的瞬間,卻發現昨日的似錦繁花,只剩下今天的殘蕪破敗。那些曾經生活在這座古宅的人們早已不在,或離世已久,或遠走他鄉。那年,小孩種下的楊桃樹,飽經風雨長得枝繁葉茂。而如今,當年的孩子卻不知所蹤,始終未返,留下楊桃樹孤零零地守著偌大一個庭院,再也等不回離家許久的主人家。
哪日重見,只恐相見亦匆匆。自主人家離去后,有過了很多年,古宅見慣了人來人往,大都是尋跡而來的訪客,留下唏噓之語后,便匆匆離去,再未回頭。
懷里情人在怨,相愛偏不能容。這座豪門宅院,傾注了主人家的所有心血,也承載了主人家對美好生活的期許。然而,歷經百年滄桑,整座宅院已垂垂老矣,歲月褪去了他光鮮的外表,風雨侵蝕了他自豪的身姿,一股凄涼哀怨的氣息悄然而至。曾經托起家族溫馨回憶的古宅,今天已被時代遺棄,空氣里處處散發出空曠孤寂的氣息,顯得與外面喧鬧的世界格格不入。
情人無言地哭,心怎不隱隱痛。我正默言望著充滿主人家驕傲與期許的宅邸,聯想到因各種原因,現已成為破敗凄涼的深宮,我頓時百感交集。他還能堅持多久,還有多久才能有人去關注,還有多久他的主人家才會回來,這三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始終反復在腦海里徘徊。離別之際,我仿佛聽見了古宅無言隱隱的哭聲。
這座百年古宅是傳承一個宗族文化的載體,更是寄托一個家庭親情的歸屬。古宅一旦損毀,將永遠無法復原,血脈記憶必將被無情割裂斬斷。若到那時,往日點滴的溫馨回憶該何處追尋。即便一時間沒有損毀,古宅日趨破敗的危房殘影,更是經不起風雨飄搖,也許將在某一個無邊的黑夜之下,黯然消逝。
后記
這座百年古宅,是起建于1911年的鐘家大院,亦稱之為鐘錦泉故居。鐘錦泉出生于1867年,是福同村有名的鄉紳,早年隨父親鐘實卿到越南海防謀生。十九世紀末期,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越南期間流亡期間,曾得到了鐘錦泉的盛情款待。因為意氣相投,兩人成為了至交。
1907年,鐘錦泉經友人介紹認識了正在越南籌劃起義的孫中山后,便積極發動當地華僑籌款支持革命,因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1年,鐘錦泉寄錢回家,讓族人修建了這座宅院,他卻一直在國外未歸故里。但鐘錦泉造福桑梓的事跡不勝枚舉,先是慷慨資助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瓊山中學建校,又在災荒年月,購買大米救助災民等等。
持筆者游歷鐘錦泉古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望以芊芊細語,博大眾之關注,莫忘先賢,莫忘歷史,莫忘古宅。最后,附上一曲歲月流金,聊表心意,愿君今夜多珍重。
李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