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臨床醫療中,經常聽患者有“小便時有刺痛而且有拉不干凈的感覺,剛剛解完小便又想解了,還很急”等描述,我們醫生稱之為尿路刺激癥,這是典型的尿路感染癥狀。本文就來詳細介紹尿路感染的相關醫學知識。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其主要功能
在臨床醫療中,經常聽患者有“小便時有刺痛而且有拉不干凈的感覺,剛剛解完小便又想解了,還很急”等描述,我們醫生稱之為尿路刺激癥,這是典型的尿路感染癥狀。本文就來詳細介紹尿路感染的相關醫學知識。
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尿路排尿將機體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尿路以膀胱為界分為上尿路和下尿路,上尿路包括雙腎、輸尿管;下尿路包括膀胱、尿道。
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TI,又稱泌尿道感染,簡稱尿感)是病原體在尿路中生長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原體可包括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等。通常大眾所說的尿路感染是指細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當免疫力低下時易患此病。成年女性的尿路感染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比例約8:1。
未婚女性尿路感染的發病率約為1%~3%;已婚女性發病率約5%,60歲以上女性尿路感染發生率高達10%~12%,多為無癥狀性細菌尿。女性發病率高的原因與女性的生理特點、性生活、月經、妊娠、應用殺精子避孕藥物等因素有關。
男性尿路感染發病率相對較低,除非存在易感因素(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等),50歲以下成年男性極少發生尿路感染,但50歲以上男性隨著前列腺肥大發生率的增高,尿路感染的發生率相應增高。
疾病類型
(一)根據感染部位分類
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可分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主要是腎盂腎炎、輸尿管炎,后者主要是膀胱炎、尿道炎。
(二)根據臨床有無癥狀分類
分為有癥狀尿路感染和無癥狀尿路感染。
(三)根據有無尿路異常分類
單純性/非復雜性尿路感染:無伴發尿路異常,包括單純下尿路感染和單純上尿路感染。
復雜性尿路感染:患者同時伴有尿路功能性或結構性異常或免疫低下,如院內獲得性尿路感染和尿路導管相關的尿路感染等。
(四)根據兩次感染之間的關系分類
尿路感染可分為孤立(散發)感染和反復發作性感染。
反復發作性感染可以進一步分為再感染和持續性細菌存在。
再感染:指外界細菌再次侵入泌尿系統引起的新的感染。
持續性細菌存在:指復發性感染由存在于泌尿系統中的同一細菌(如泌尿系統結石或前列腺疾病)再次發作產生,也稱為復發。
尿路感染病因
尿路感染是由于某些因素導致病原菌通過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甚至淋巴道感染的途徑侵襲人體,并突破機體的防御后而引起機體發病。
(一)基本病因
1、細菌感染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單一細菌引起的。
(1)革蘭陰性桿菌:是最常見致病菌,其中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約占全部尿路感染的85%,其次為克雷伯桿菌、變形桿菌、檸檬酸桿菌屬等。大腸埃希菌最常見于無癥狀性細菌尿、非復雜性尿路感染或首次發生的尿路感染。
(2)革蘭陽性細菌:5%~15%的尿路感染由革蘭陽性細菌引起,主要是腸球菌和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
醫院內感染、復雜性或復發性尿路感染、尿路器械檢查后發生的尿路感染,則多為腸球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所致。其中變形桿菌常見于伴有尿路結石者,銅綠假單胞菌多見于尿路器械檢查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常見于血源性尿路感染。
2、其他病原體感染
腺病毒可以在兒童和一些年輕人中引起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甚至引起流行。此外,結核分枝桿菌、衣原體、真菌等也可導致尿路感染。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革蘭陽性菌和真菌尿路感染增多,耐藥甚至耐多藥現象呈增加趨勢。
(二)易感因素
由于泌尿、生殖系統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點,使致病菌在正常情況下不易停留、繁殖,故不易引起感染。一旦泌尿、生殖系統發生病理改變,防御感染的功能被破壞,致病菌乘虛而入,從而誘發感染。
1、結構性尿路梗阻
任何妨礙尿液自由流出的因素,如結石、前列腺增生、狹窄、腫瘤、習慣性憋尿等均可導致尿液聚集,細菌不易被沖洗清除,而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感染。
2、功能性尿路梗阻
(1)膀胱-輸尿管反流
輸尿管壁內段及膀胱開口處的黏膜形成阻止尿液從膀胱輸尿管口反流至輸尿管的屏障,當其功能或結構異常時可使尿液從膀胱逆流至輸尿管,甚至腎盂,導致細菌在局部定植,發生感染。
(2)神經源性膀胱
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脊髓損傷、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癥等疾病,因長時間的尿液潴留和應用導尿管引流尿液導致感染。
(3)妊娠
2%~8%的妊娠婦女可發生尿路感染,與孕期輸尿管蠕動功能減弱、暫時性膀胱-輸尿管活瓣關閉不全及妊娠后期子宮增大致尿液引流不暢有關。
3、機體免疫力低下
如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或嚴重的慢性病,長期臥床等。這部分人群免疫功能被破壞,易致感染。
4、泌尿系統結構異常
如腎發育不良、腎盂及輸尿管畸形、移植腎、多囊腎等,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
5、女性生理結構特點
女性尿道較短而寬,開口于陰唇下方, 緊鄰陰道外口, 距離肛門較近,是女性容易發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
6、男性包莖、包皮過長
包莖、包皮過長是男性尿路感染的誘發因素。
7、性生活
性生活時可將尿道口周圍的細菌擠壓入膀胱引起尿路感染。
8、服用避孕藥
避孕藥的主要成分壬苯聚醇可破壞陰道正常微生物環境而增加細菌尿的發生。
9、醫源性因素
導尿或留置導尿管、膀胱鏡和輸尿管鏡檢查、逆行性尿路造影等可致尿路黏膜損傷,如將細菌帶入尿道,易引發尿路感染。
10、遺傳因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宿主的基因影響尿路感染的易感性。
癥狀與表現
尿路感染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以尿路刺激癥多見,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難等。有的患者可有肉眼血尿、腰痛等局部癥狀,也可同時存在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也有部分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或無癥狀。
(一)典型癥狀
下尿路感染主要表現為尿路刺激癥:尿頻、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難。這些癥狀常常并存。尿頻是指排尿次數增加,正常人平均排尿4~6次/晝和0~2次/夜。尿急是指一有尿意即要排尿。尿痛是由于排尿時病損部位受刺激而產生疼痛或燒灼感。上尿路感染則主要表現為腎區疼痛(腰痛)、寒戰發熱等。
由于尿路感染有多種分類方式,因此不同分類方式下有不同的癥狀特點。常見類型如下:
1、膀胱炎
臨床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恥骨上膀胱區域或會陰部不適、尿道灼燒感。
膀胱炎可進一步分為急性單純性膀胱炎和反復發作性膀胱炎。
急性單純性膀胱炎患者常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液混濁,尿液中有白細胞,常見終末血尿,有時為全程血尿,甚至有血塊排出。一般無全身癥狀,體溫正常或僅有低熱。
2、腎盂腎炎
(1)急性腎盂腎炎
主要癥狀包括包括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難,患側或雙側腰部脹痛,肋脊角有明顯壓痛或叩擊痛。同時可伴寒戰、頭痛、惡心、高熱等癥狀,患者體溫可上升到39℃以上。
(2)慢性腎盂腎炎
全身及泌尿系統局部表現可不典型,有時僅表現為無癥狀性菌尿。半數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腎盂腎炎病史,然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低熱、間歇性尿頻、排尿不適、腰部酸痛等,并可能出現夜尿增多等表現。后期可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3、無癥狀細菌尿
患者無臨床癥狀,僅是微生物學診斷,尿常規可無明顯異常或白細胞增加,但尿培養有細菌。
4、復雜性尿路感染
由于此類尿路感染患者同時伴有尿路異常或免疫低下,患者臨床表現差異很大。既有較輕的泌尿系統癥狀,亦可有膀胱炎、腎盂腎炎癥狀,甚至更為嚴重的患者可有菌血癥、敗血癥的表現。
相關檢查
1、尿液檢查
(1)尿常規檢查
尿液常混濁,可有異味,可有白細胞尿、血尿、蛋白尿。尿沉渣鏡檢白細胞>5/HP為白細胞尿,因該結果可見于大部分尿路感染患者,因此該檢查結果對診斷尿路感染很有意義。
(2)尿細菌培養
治療前的中段尿標本培養是診斷尿路感染的最可靠的指標。細菌培養菌落數≥105CFU/ml(CFU:菌落形成單位,表明尿中細菌的多少)為有意義菌尿。如患者檢查結果呈陽性,但無明顯癥狀,醫生可能會建議做兩次培養以便進一步佐證。
(3)硝酸鹽還原試驗
陽性見于大腸埃希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該檢查對診斷尿路感染有很強的特異性,但敏感性差,可作為尿路感染的過篩試驗。
(4)白細胞酯酶試驗
正常情況下為陰性,尿路感染時為陽性。
2、血液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腎盂腎炎時可能出現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的異常指標變化。
(2)腎功能
慢性腎盂腎炎腎功能受損時可出現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異常指標變化。
3、影像學檢查
對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復發性腎盂腎炎、合并無痛血尿或懷疑合并有泌尿系統結石、梗阻的患者應考慮進行影像學檢查。
(1)首選泌尿系統超聲,因為此檢查簡便無創,可以發現合并的尿路梗阻、積膿、結石等病變。
(2)尿路平片和靜脈尿路造影可以發現上尿路結石、畸形、膀胱輸尿管反流等。
(3)泌尿系統計算機斷層成像(CT)是進一步明確病變的有效檢查。
診斷
下尿路感染,年長兒與成人相似,尿路刺激癥狀明顯,常是就診的主訴。如能結合實驗室檢查,可立即得以確診。但對于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由于排鬧刺激癥狀不明顯或缺如,而常以全身表現較為突出,易致漏診。故對病因不明的發熱混兒都應反復做尿液檢查,爭取在用抗生素治療前進行培養,菌落計數和藥敏試驗,凡具有真性菌尿者,即清潔中段定量培養菌落數≥105ml或球菌≥103/ml,或恥骨上膀胱穿刺尿定性培養有細菌生長,即可確立診斷。
完整的尿路感染的診斷除了評定泌尿系被細菌感染外,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1)本次感染系初染、復發或再感;
(2)確定致病菌的類型并作藥敏實驗;
(3)無尿路畸形,如膀胱輸尿管反流、尿路梗阻等,如有膀胱輸尿管反流,還要進一步了解“反流”的嚴重程度和有無腎臟疤痕形成;
(4)感染的定位診斷,即上尿路感染或下尿路感染。
鑒別診斷
1、婦科疾病
女性有尿路感染癥狀應考慮是否存在陰道炎、生殖器潰瘍或淋病。通過婦科檢查可以明確,如果患者存在陰道分泌物或外陰炎癥常可鑒別,盆腔雙合診可以鑒別盆腔腫塊和盆腔炎。
2、泌尿系統特異性感染
有尿急、尿頻、尿痛等下尿路癥狀并存在膿尿,但尿培養陰性的患者應考慮有無淋病雙球菌感染或解脲支原體感染。對一般抗菌藥物治療無效的尿路感染應檢查有無泌尿系統結核。
3、膀胱過度活動癥
對有下尿路癥狀但沒有感染證據的女性患者,應與引起下尿路癥狀的其他疾病如膀胱過度活動癥等相鑒別。
4、青年男性的尿路感染
青年男性需與前列腺炎引起的下尿路癥狀相鑒別,中老年男性需與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下尿路癥狀相鑒別。
5、膀胱原位癌
缺乏充分感染依據的膀胱刺激征患者應排除有無膀胱原位癌的存在,可行膀胱鏡檢查并多點活檢以防漏診。
此外,還需要注意與腎小球腎炎、腎結核及急性尿道綜合征等疾病的鑒別。
治療
尿路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注意休息,多飲水,以及足量、足療程地應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尿路感染如反復發作,應積極尋找病因,針對性治療,并及時去除誘發因素。
以下為評定尿路感染治療的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尿菌陰性,療程結束后2周、6周復查尿菌仍陰性。
治療失敗:治療后尿菌仍陽性,或治療后尿菌陰性,但療程結束后2周或6周復查尿菌轉為陽性,且為同一種菌株。
(一)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患者應注意休息,多飲水,勤排尿;發熱者給予易消化、高熱量、富含維生素飲食。
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選用抗生素的原則是:
(1)選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選用在尿和腎內的濃度高的抗生素;
(3)選用腎毒性小、不良反應少的抗生素;
(4)單一藥物治療失敗、嚴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藥菌株出現時應聯合用藥;
(5)抗生素療程要足,不同類型的尿路感染,治療時長不同。
(二)一般治療
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明顯者,可口服碳酸氫鈉片1g,每日3次,以堿化尿液、緩解癥狀、抑制細菌生長、避免形成血凝塊,對應用磺胺類抗生素者還可以增強藥物的抗菌活性并避免尿路結晶形成。
尿路感染反復發作者應積極尋找病因,及時去除誘發因素。
(三)藥物治療
1、絕經前非妊娠婦女急性單純性膀胱炎的治療
(1)短程抗菌藥物療法
可選擇采用磷霉素、呋喃妥因、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氟羅沙星等)、第二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如頭孢克洛、頭孢尼西、 頭孢丙烯、頭孢呋辛等)應用3~7天。
絕大多數急性單純性膀胱炎患者經單劑療法或3日療法治療后,尿菌可轉陰。喹諾酮類不建議應用莫西沙星,因為該藥不能在尿中達到有效濃度。
(2)對癥治療
治療期間多飲水,口服碳酸氫鈉或枸櫞酸鉀堿化尿液,必要時可用鹽酸黃酮哌酯或抗膽堿能類藥物,以緩解膀胱痙攣、減輕膀胱刺激癥狀。此外,膀胱區熱敷、熱水坐浴等也可減輕膀胱痙攣。
2、絕經后女性急性單純性膀胱炎的治療
治療方案同絕經前非妊娠婦女急性單純性膀胱炎。雌激素替代療法可使絕經后婦女泌尿生殖道萎縮的黏膜恢復,并增加陰道內乳酸桿菌的數量,降低陰道pH值,從而有利于預防尿路感染再發。
3、非妊娠婦女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的治療
應選用在尿液及血液中均有較高濃度的抗菌藥物。對于輕、中度患者可通過口服給藥。而對于重度患者則應首先通過注射給藥,待病情緩解后,可轉為口服敏感抗菌藥物治療1~2周。
輕癥患者可使用喹諾酮類藥物7~10天作為一線治療方案。如治療有效,則繼續使用。如果用藥后48~72小時仍未見效,則應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有效藥物治療。
治療后應追蹤復查,如用藥14日后仍有菌尿,則應根據藥敏試驗改藥,再治療6周。
對發熱超過38.5℃、腰痛、血白細胞升高等或出現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懷疑有菌血癥者,首先應靜脈給藥,在退熱72小時后,再改為口服抗菌藥物,包括喹諾酮類、第二代頭孢菌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頭孢曲松, 頭孢他啶,頭孢哌酮等)完成2周療程。
4、妊娠期尿路感染的治療
(1)無癥狀菌尿
美國感染疾病協會建議在妊娠早期行尿培養檢查,若結果為陽性應及時治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給予5~7天抗菌藥物治療,治療后1~4周應再行尿培養檢查評估治療效果。
(2)急性膀胱炎
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給予7天抗菌藥物治療,如果來不及等待藥敏試驗結果可給予第二代頭孢菌素、三代頭孢菌素、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磷霉素治療。治療1周后應再行尿培養檢查了解治療效果。
(3)急性腎盂腎炎
推薦首先根據尿培養或血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給予抗菌藥物靜脈輸液治療,如果來不及等待藥敏試驗結果可選擇第二代頭孢菌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素加β內酰胺酶抑制劑(如克拉維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治療。癥狀好轉后應繼續口服抗菌藥物至少14天。
(4)妊娠期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注意事項
① 對胎兒有致畸作用或明顯毒性作用的藥物。如四環素類(如金霉素、土霉素、四環素、 強力霉素等)、喹諾酮類,妊娠期避免應用。
② 對母體和胎兒均有毒性作用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 萘替米星等)、萬古霉素等,妊娠期也應避免應用。
③ 建議選用藥物毒性低,對胎兒及母體均無明顯影響,也無致畸作用者。如青霉素類(如青霉素V、甲氧西林、氨芐西林、 阿莫西林等)、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芐、頭孢拉定、頭孢曲嗪、 頭孢克洛等)等β內酰胺類和磷霉素等。
5、反復發作性尿路感染的治療
(1)再感染
表明尿路防御感染的能力差,而不是因為治療失敗,對此類情況必要時可應用低劑量長療程抑菌療法,即每晚臨睡前排尿后服用小劑量抗生素1次,如復方磺胺甲惡唑片1~2片,或呋喃妥因50~100 mg,或氧氟沙星200 mg,每7~10天更換藥物一次,連用半年。
(2)復發
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性抗菌藥物,用最大允許劑量治療6周,如不奏效,可考慮延長療程或改用注射用藥。
6、復雜性尿路感染
復雜性尿路感染的治療方案取決于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治療。除了抗菌藥物治療外,還需要糾正泌尿系統的解剖或功能異常以及治療合并的其他潛在性疾病,若有必要,還需要營養支持治療。
7、導管相關的尿路感染
(1)導管的處理
如沒有必要繼續留置導管,應不再插管。如有必要繼續應用導管引流,可更換新導管或采用其他方式。
(2)抗菌藥物的選擇
治療前先進行尿培養。癥狀輕者可選擇口服用藥,病情較重、發熱的帶管患者,特別是血培養陽性者,應采用輸液治療,通常選用廣譜抗菌藥物。
當得到尿培養結果后,應當根據藥敏試驗進行調整。服藥后48~72小時應對治療情況進行評價,如果患者癥狀很快消失,通常只需治療5~7天;癥狀較重的患者通常需要治療10~14天。
當偶發念珠菌感染時,可采用抗真菌治療。不推薦長期無根據使用抗生素治療。
(四)手術治療
對于因尿路畸形、尿路結石、腫瘤、前列腺增生、包皮過長及包莖等引起尿路感染者須待感染控制后行手術治療去除病因。
(五)中醫治療
尿路感染在中醫學中屬于“淋證”、“腰痛”等范疇,其主要的病機為腎虛、濕熱阻滯,腎和膀胱氣化不利;腎虛為本,濕熱阻滯為標。其在中醫上的治療主要有中藥、針灸、中成藥等。
常用的中成藥
目前,很多中成藥可用于治療尿路感染,如,三金片: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益腎的功效,主治下焦濕熱所致的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尿急頻數;清淋顆粒:具有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膀胱濕熱所致的淋證,癃閉,癥見尿頻澀痛、淋瀝不暢、小腹脹滿、口干咽燥等。熱淋清膠囊: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主治熱淋。
中醫治療尿路感染歷史悠久、療效顯著,在減少西藥治療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及控制疾病進展、減少復發率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也存在不足之處,積極與現代醫學相合,達到最好的療效。
并發癥
尿路感染如能及時治療,則并發癥很少,但伴有糖尿病和存在復雜因素的腎盂腎炎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出現嚴重并發癥。
1、腎乳頭壞死
是腎盂腎炎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常發生于嚴重腎盂腎炎伴糖尿病或尿路梗阻時。
2、腎周圍膿腫
常由嚴重腎盂腎炎直接擴展而來,致病菌多是革蘭陰性桿菌,以大腸桿菌為最常見。患者多有糖尿病和尿路結石等易感因素。
3、腎盂腎炎并發感染性腎結石
變形桿菌等分解尿素的細菌所致的腎盂腎炎常可引起腎結石,稱為感染性腎結石。
4、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
尿路感染是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發生于急性癥狀性尿路感染,特別是使用膀胱鏡檢查或使用導尿管后,長期留置導尿管者更易發生。
預后情況
非復雜性急性尿路感染經抗菌等治療后,90%可治愈,約10%可轉為持續性細菌尿或反復發作。
復雜性尿路感染臨床治愈率低,也容易復發,除非糾正了尿路解剖或功能的異常,否則極難治愈,持續性細菌尿或反復發作者超過半數。因此,如果發生尿路感染需積極進行正規治療。
預防措施與日常管理
(一)預防措施
尿路感染多見于育齡期婦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此類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特別注意。
1、堅持多飲水,每2~3小時排尿1次,以沖洗膀胱和尿道,避免細菌在尿路繁殖,這是最實用和有效的預防方法。
2、注意陰部清潔,以減少尿道口的細菌群。女性患者在月經、妊娠和產褥期尤應注意。男性如包皮過長,應注意清潔,必要時行手術治療,包莖應手術治療。
3、盡量避免使用尿路感染器械,必須應用時,嚴格無菌操作。在尿路器械使用48小時后,應做尿培養,以觀察有無尿路感染發生。在尿路器械檢查之前已有菌尿者,應先服抗菌藥以控制感染。以往有反復尿路感染史或尿路異常者,在尿路器械檢查前后48小時宜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4、如必須留置導尿管,前3天給予抗生素可延遲尿感的發生。
5、與性生活有關的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應于性交后立即排尿及沖洗,并口服一次常用量抗菌藥作預防。
6、膀胱-輸尿管反流者,需“二次排尿”,即每次排尿后數分鐘,再排尿一次。
(二)日常管理
平時需加強自我管理,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機體免疫力,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須積極控制血糖,有尿路畸形或結石等易感因素者,必要時行手術治療,要注意及時監測病情,定期復診,向醫生尋求幫助。
1、健康飲食,清淡,少鹽少油少糖。如有發熱需要易消化、高熱量、富含維生素飲食;
2、多飲水、勤排尿;
3、注意會陰部清潔;
4、性生活后立即排尿、沖洗;
5、急性期注意休息,禁止性生活;
6、對于復雜性尿路感染及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須定期復診,嚴格按照醫囑規律服用藥物、定期更換導尿管等。
7、適當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
就醫指南
當患者初次突然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腰痛及發熱等癥狀或任一癥狀,建議及時就醫。就診科室:尿路感染患者應優先考慮泌尿外科,也可選擇腎內科,女性可選擇婦科。
總結:尿路感染是各種病原體在尿路中生長、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下尿路感染以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尿路刺激癥)為主要表現,上尿路感染以發熱、可伴腰痛為主要表現,尿路刺激癥常不明顯,抗感染治療用藥應足量、足療程,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多飲水。非復雜性急性尿路感染經抗菌等治療后,90%可治愈,約10%可轉為持續性細菌尿或反復發作。
特別說明:本文主要內容整理自《內科學》、《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尿路感染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等,僅作醫學科普學習,不做臨床醫療使用,如果患有相關病癥,請盡快到醫院診治。
如果您覺得文章內容不錯,敬請點贊、收藏和評論,歡迎關注飛狐醫生,感謝您的支持!
張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