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開頭曾幾何時,被診斷為耳聾的孩子,意味著他們的一生都將在寂靜中度過。小新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出生就聽不見,被呼喚時反應也遲鈍,小新的爸爸媽媽就帶他去醫院檢查后才發現,小新是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小新的媽媽第一反應是詢問治療方法,可是大夫說,耳
開頭
曾幾何時,被診斷為耳聾的孩子,意味著他們的一生都將在寂靜中度過。
小新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出生就聽不見,被呼喚時反應也遲鈍,小新的爸爸媽媽就帶他去醫院檢查后才發現,小新是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小新的媽媽第一反應是詢問治療方法,可是大夫說,耳聾無法靠藥物治愈,通過手術植入人工耳蝸可以輔助孩子聽見聲音。只要康復得好,完全可以跟普通孩子一樣,沒有任何區別。
"醫生,這個人工耳蝸要多少錢?"
"要將近30萬!"
要這么多錢啊,小新的爸爸媽媽,本來就是普通人,家庭并不富裕,30萬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負擔,是治還是不治?夫妻倆在不斷地商量著。
小新的爸爸說道:"只要孩子以后健健康康的,咱們背點債又算得了什么呢,為了孩子就算貸款,也要給孩子安排上,醫生我們做!"
而小新媽媽早就雙眼都是眼淚,在旁邊不停地哭泣著。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的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數量高達2780萬,其中重度和極重度耳聾患者大概占20%,也就是說目前有500多萬人需要進行人工耳蝸手術。
另外,每年的新生兒中約有2.3萬名聾兒,這其中又有高達84%的兒童只能通過人工耳蝸手術才能恢復聽力,但昂貴的手術費用讓很多家庭都承受不起。
那么人工耳蝸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這么貴?
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的歷史最早能夠追溯到1790年,一位意大利的科學家用兩根金屬小棒插進自己雙側外耳道,并接通了50V電壓的電流,聽到了一種類似水沸的聲音,這是最早有關人工耳蝸原理的報道。
直到1957年,一名即將手術的完全耳聾患者,請求巴黎的耳科醫生Charles Eyries,能不能恢復一些他的聽力。
該醫生就嘗試將物理研究中的電極植入患者耳內,實現了人工耳蝸研究的歷史性突破。雖然當時這個嘗試失敗了,但是卻給未來的耳聾治療提供了可能性方法。
隨后,在各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1976年第一批人工耳蝸終于面世了。
1982年,澳大利亞制造的人工耳蝸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上市,人工耳蝸得以在耳聾患者治療中的大量使用。
自此,人工耳蝸為廣大耳聾患者打開了新的聽覺世界。不少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耳聾的孩子,也因為人工耳蝸而徹底改變了人生。
那么小小的人工耳蝸,它是如何做到治療耳聾問題的?
咱們的人耳其實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外耳是包括能夠摸到的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
其中內耳里面的耳蝸形似蝸牛殼,是一個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它的作用是把傳入內耳的機械性聲音振動信號,轉化成聽神經生物電信號,然后傳給大腦。
而人工耳蝸就是通過模仿人耳的功能,所設計出的一種特殊聲電轉化裝置。
它分為體外機和植入體兩部分。
其中體外的信號處理器一般掛在耳背上,帶有麥克風,負責收集聲音,然后將聲音傳到數字信號處理芯片,經過信號處理后,再把信號進行編碼,而后以無線的方式傳送到體內的接收器。
接收器對編碼訊號進行譯碼后,再把解碼信號傳輸到植入在人耳蝸里的電極陣列,用來刺激聽神經,隨后聽神經將電信號傳到大腦聽覺中樞,最終大腦將電信號識別為聲音,從而產生聽覺。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耳蝸的植入并不需要開顱,從耳朵后側切入,將接收器-刺激器放在顱骨側面緊貼頭皮的位置,找到耳蝸后,再將人工耳蝸電極插入耳蝸就可以了。
小小的人工耳蝸,技術含量卻很高,涉及到電子、信號處理、集成電路、醫學、聽力學、化學、材料學、精密機械等方面的技術。
而這些大多數原材料需要國際上最頂尖的供應商才有能力提供,此外還涉及到大量專利和技術壟斷,長期以來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上。
就拿其中的芯片舉個例子吧。
它就等同于電腦的CPU,刺激部位不同,強度不同,聽神經感知到的信號就不同,大腦的識別也就不一樣,因此要保證這種精確度是非常困難的。
過去,全球人工耳蝸市場幾乎被澳大利亞科利耳公司、美國AB公司和奧地利MED-EL公司三大國外巨頭所壟斷,這三家公司占據了全球90%的市場。
所以長期以來,我國人工耳蝸主要依賴進口,進口產品價格及后期升級維護費用高昂,達到20萬到30萬,令國內大部分普通聽障家庭望而卻步。
國產人工耳蝸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人工耳蝸市場的不斷成熟,國產的人工耳蝸產品也在不斷發展。
20世紀90年代,北京協和醫院與上海復旦大學成立了人工耳蝸研究小組進行該方面的研究,在1997年成功研制出中國首款數字人工耳蝸,標志著中國已經初步具備了人工耳蝸的核心技術。
目前,國產人工耳蝸有諾爾康、力聲特和愛益聲三個品牌。
不僅打破了“洋耳蝸”一統天下的壟斷局面,避免受制于人。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相關高端醫療器械技術提升,樹立民族品牌,提高民族自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此前中國人普遍使用進口人工耳蝸。但進口產品是為說英語和德語的人設計的,普遍存在聲調感知障礙和發聲無音調缺陷,并不特別適用于中國聾病患者。
而國產工耳蝸對漢語的識別更好,因為漢語是聲調語言,必須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并且國產人工耳蝸的價格僅有進口產品的1/4到1/3,大概價格在10萬左右。
同時國家還對符合條件的聽障兒童,也會免費實施人工耳蝸產品植入和給予手術費用和康復訓練費用補貼,種種利好的政策也讓更多的患者會選擇人工耳蝸,這給多少家庭帶來福音呀。
這要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人民的幸福是如此重要!
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