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轉眼又是一年年初,凜冬已至,又到了大家開始爭論南方和北方到底哪里更冷,到底是物理進攻殘忍,還是魔法攻擊致命的好時節。每年這個時候,我的家鄉,天鵝頸下的明珠,東北地區的代表之一哈爾濱,就會成為大家對于“冷”這個話題討論的高頻關鍵詞。直到現在
一轉眼又是一年年初,凜冬已至,又到了大家開始爭論南方和北方到底哪里更冷,到底是物理進攻殘忍,還是魔法攻擊致命的好時節。
每年這個時候,我的家鄉,天鵝頸下的明珠,東北地區的代表之一哈爾濱,就會成為大家對于“冷”這個話題討論的高頻關鍵詞。直到現在還有人問我,“阿贊,聽說哈爾濱冬天戶外的鐵制品都是草莓味的,你舔過嗎?”
說實話,北京的冬天真的一點不比哈爾濱的冬天來的溫柔,年初剛來北京的時候,我倔強的拋棄了陪伴我十幾年的秋褲,于是光榮地在北京的大風里凍傷了腿,到現在在低于0度的天氣出門,都要在膝蓋的位置貼兩個暖寶寶。
所以在北京,我的御寒措施一點也沒比在東北退化, 在里三層外三層的御寒措施里,我最常聽見的發問是,“你一個東北人怎么穿羽絨服?你的貂呢?”
在大多數人眼里,貂是東北人過冬的圣衣,腦門上的slogan。他們覺得,天氣轉涼的那一夜,東北人就一定要翻箱倒柜,和過年在窗戶沿掛上辣椒大蒜一般,儀式性地把壓箱底的貂拿出來穿在身上。
東北人和貂之間的羈絆到底是“不解之緣”,還是“文化誤解”,本人,原產地東北,在北京被稱為Dylan但是每年回家一定會被喚作“迪倫”的哈爾濱男孩,將現身說法,為大家解答關于東北“貂”文化的種種迷思。
第一問:每一個東北人是不是都有一件貂?
顯然不是,因為我就沒有,我爸也沒有,我媽也沒有,我們家二十幾口人,也只有我二姨有。
貂皮在東北真的不算是必需品,據調查,在東北,單單女性擁有貂皮的普及率其實連百分之三十都不到。更別說你們口中粗獷不羈,追云追風的東北老爺們了。
天時和地利造就和東北人和貂密切的關系,地處于神州大地的最北方,你以為東北的冬天是《冰雪奇緣》里面一群貌美的公主王子在漫天的飛雪里擁吻熱舞,唱歌慶祝?
不不不不,東北的冬天更像是暴露在外的肌膚和寒冷氣溫之間自導自演的《荒原獵人》,寒風里藏著無數拿著刀的小碧池,趁你不備,就對你“凍手凍腳”,室外暴露一分鐘,室內回暖半小時,一點都不夸張。
所以貂皮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御寒。
它的作用和大多數人東北印象里的“火炕”和“花棉襖”一樣。一件貂皮對于零下三十幾度氣溫的抵御能力,等同于一件羽絨服加上一件毛衣毛褲,一件打底,再加上秋衣秋褲。
所以與其穿的臃腫,在結了冰的路面笨拙得像深山老林闖入都市的熊瞎子,不如一件輕薄的貂皮化身冬日精靈,在冰上走個維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東北人人穿貂真的是一場“美麗的誤會”,誤會深到很多人覺得東北大地散發著原始的野性,大家穿著貂皮圍坐在火爐邊,吃著烤肉,聽著窗外的狼叫,挨過慢慢的冬季。
拜托,我們又不是住在原始森林里,暖氣和地熱了解一下,有了這兩樣抗寒冷頂級裝備,再冷的冬天,都可以實現在室內穿短袖吃冰棒的壯舉!
第二問:那些有貂的東北人是不是家里都有礦?
首先不得不承認,貂是真的貴。時光倒推十年,一個人擁有一件貂,盤亮條順,確實可以證明ta良好的家庭條件,但遠遠沒有家里有礦那么夸張。
更何況家里有礦的人零下三十幾度還出什么門走什么路???直接車接車送,從一個室內被打包到另一個室內不就行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同班同學問我,哎,你們東北是不是一年四季都是冬天啊?
每一次我都要義正嚴辭的澄清,東方小巴黎可不是東方南極洲,我們東北也是有夏天的,我們不僅有夏天,而且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所以一年穿貂賣貂的時間也只有冬天這么一個季節。秋末入冬的時候是東北貂皮銷售的“狂熱”時期,車載廣告,公交站牌會被大大小小的皮草城占領。“買皮草就找金夫人老潘!”這句從小聽到大的直白口號讓老潘成了東北皮草界的“第一人”。
盡管在東北生活了這么多年,我也沒見過老潘長什么樣子。腦海里,他像是圣誕老人,一到冬天準時準點拉著一車的貂,輕輕的把每一件油亮的皮草蓋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但隨著電商的發展,老潘也懂了營銷也懂了與時俱進,折上折,團購多元化的銷售方式大大地降低了皮草的價格。一件過萬的皮草折來折去,就跌破了四位數的大關。
再加上皮草也算是季節性的商品,滯銷真的是常有的事,所以經常到手的皮草只是標出價格的二分之一甚至是更低。
其實皮草在現在的東北已經根本算不上什么奢侈品了,畢竟感受時代的召喚,GDP長勢喜人,所以對于現在的貂,把它想象成是一件偏貴的貴價大衣就好。
第三問:連大牌都禁用動物皮草了,你們東北人還穿貂,真是太不環保了!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牌都開始禁用皮草皮革制品。
人們對于萬物平等的理解,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通過面對像是《海豚灣》這樣的影視作品里,被鮮血染紅的海洋時的懊悔與潸然淚下。
殘忍的現象,對于自然的暴行,在互聯網四通八達的今天,一個接著一個被毫無保留地披露。
可能是黑熊被囚禁在牢籠里要被取盡膽汁時,不知所措的徘徊;可能是馬戲團里萬獸之王被強迫成為取悅人類的玩物后,一聲絕望的哀嚎;可能是尚存氣息卻即將被活剝皮毛的野獸,看著同伴倒在血泊之中忌憚的眼神。
面對這些,東北人這點環保意識還是有的,如果去東北的皮草市場看一看,你會發現近幾年人造皮草代替了大多數貨真價實的動物皮草。
我們也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平等,也會因為網上觸目驚心的屠殺而心懷觸動。
當人們開始明白一件貂皮是用一條鮮活的生命交換而來的時候,它存在的意義,就已經不再是必需品,而變成了“避免品”。
我們也明白我們對于自然的渺小,也明白自然對于我們的重要與包容。
這幾年過年回家,我發現馬路上穿貂的人越來越少了。
貂皮和所有曾經的 “時髦”一樣,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一騎絕塵,風沙彌漫中曾經的“流行”慢慢退場,慢慢的被新的事物取代,但也一直都被記得。
但其實,這幾年因為某手,很多人對于東北的“刻板印象”并沒有隨著時間消散。
從穿貂,到喊麥,到土味,再到“大金鏈子小手表,一天三頓小燒烤”,我們很難去評判這些刻板印象是好是壞。它們中的一部分是東北地區文化的寫照不假,但是被夸張的部分,其實并不是東北最真實的樣子。
畢竟這是一個少數與個別都可以代表多數的時代。
每一個地方其實都擁有自己的“特別”:氣候,環境,文化,甚至是到當地人行事的邏輯,和語言表達的特點,還有生活習慣上的細枝末節。
但這些“特別”,永遠都不應該成為“地域黑”的漏洞,或者是對于地域的偏見,每一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牽強理由。
坦然承認自我文化的優勢與缺陷,前提都是尊重。
所以希望每一個覺得東北人手一貂的朋友都能有時間去東北看一看,東北不僅有貂,真的還有很多羽絨服啦!
金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