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為視覺器官,眼睛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工具。據科學家研究,有80%的訊息通過眼睛獲取。如果沒有眼睛這個“取景器”,世界將一片黑暗。作為人類的心靈之窗,眼睛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眼睛功能會減弱會退化,獲得視覺訊息的能力大為降低,引起近視或老花
作為視覺器官,眼睛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重要工具。據科學家研究,有80%的訊息通過眼睛獲取。如果沒有眼睛這個“取景器”,世界將一片黑暗。
作為人類的心靈之窗,眼睛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眼睛功能會減弱會退化,獲得視覺訊息的能力大為降低,引起近視或老花,這是人類一樁平常但又很大的煩惱。現代人有眼鏡可戴,對視力起到了矯正作用,不至于因視力問題影響生活體驗,但在古代,沒有發明眼鏡的情況下要如何解決視力模糊的問題呢?
五百年前叫作“僾逮”的眼鏡
劃重點:千萬不要小看古人。
在古人面前,現代人充滿了優越感。穿越小說中經常有寫到,穿越回古代,首先要賺大錢。怎么個賺錢法?那當然是制造玻璃啦,做望遠鏡,近視眼鏡,老花鏡……美滋滋。
他們不知道的是,眼鏡或是類似的輔助視力的設備,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了。
曾經高中進士而出任汀州知府的張寧(1426-1496),在他寫的《方洲雜錄》提到了古代中國第一副輔助視力的工具,不過當時不叫作眼鏡,而叫作“僾逮”,這兩個字大概是來自外語音譯:
向在京時,嘗于指揮胡豅寓所,見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廟賜物,如錢大者二,其形色絕似云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衍之為柄,組制其末,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于雙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從張寧的描述可知,這個叫做“僾逮”的進口貨,鑲有金邊,質地輕薄,是不折不扣的高檔貨。更為珍貴的是,這是宣宗皇帝(1399-1435)賜給大臣的禮物。
皇帝賞賜,當然都是寶貝。這件寶貝的功能則是:“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于雙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想必是這位胡豅先生老眼昏花,上朝的時候,連朝芴上偌大一個的字都看不清楚,皇帝替他著急,又不好苛責,故此賜了這樣一樁寶貝給他罷。
這是明朝的老花眼鏡嗎?或許是,也許不是。以張寧的描述來看,應該近似于放大鏡。
張寧說,這個叫作“僾逮”的視力輔助工具,它有制作精美的手持握柄,鏡片就安裝在握柄的尾端。
這件工具還可以收納:“合則為一,歧則為二。”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工具的鏡片有兩片,它可以展開,也可以折疊收納,兩片鏡片收起來以后像個小盒子,“如市肆中等子匣”。
張寧不止一次在在《方洲雜錄》當中描寫原始眼鏡“僾逮”:
又于孫景章參政所,再見一具,試之復然。景章云:以良馬易得于西域賈胡滿剌似聞其名為僾逮。
在這段描述里,張寧很明確地提到這工具的名稱叫做“僾逮”,來自國際貿易所得,而且是拿一匹上好的馬匹才換來的寶貝。
最早的眼鏡來自海外,是進口貨
至于“僾逮”的來源則是“西域胡賈滿刺”,這句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會,“西域”這兩個字,我們一般會認為來自西北絲路貿易。畢竟,人們都有慣性思維,比如《大唐西域記》……
關鍵字是“滿刺”這兩個字,現今已知“滿刺”即是所謂的“滿刺加”。古代文獻在翻譯和傳抄的過程中常會出現翻譯不統一或者缺漏字,當然也很有可能是抄書人不小心,漏寫了一個“加”字。
“滿刺加”就是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明清兩代又稱為“甲州”?!凹字荨笔青嵑停?371-1433)下西洋時主要的停靠點之一,在《明史》當中,有一節《滿刺加列傳》專門加以介紹。
明永樂三年(1406),以馬六甲為根據地的滿刺加,對大明王朝奉表稱臣,成為明代的藩屬國。在此之前,滿刺加王朝為暹羅國的屬地之一。直到永樂七年(1410),鄭和率領艦隊抵達馬六甲,敕封首領為滿刺加國王,自此馬六甲脫離暹羅,成立獨立的滿刺加王朝。
有大明保護,滿刺加王朝過了一段順心遂意的好日子。
可惜好景不長,1511年葡萄牙艦隊抵達亞洲,隨即征服滿刺加國,馬六甲被葡萄牙人占領,成為彼的貿易基地。之后,滿刺加再被荷蘭艦隊圍攻,趕走了葡萄牙人。滿刺加國沒能再恢復,馬六甲的貿易商港地位,被印尼的巴達維亞(雅加達)取代。
《方洲雜錄》的作者張寧生于1426-1496年之間,對照年代可知,當時的馬六甲正是明代藩屬國的滿刺加國。此時,明朝與滿刺加國常有貢使往來,商賈貿易頻繁,馬六甲是明代??海上絲路的貿易據點之一,商人云集,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貿易互通有無。
所以,可以確認,張寧描述的視力輔助工具“僾逮”是進口貨,通過海上貿易所得。但是,古代人寫作很是意識流,張寧的描述并不是十分嚴謹,所以我們無法斷定這個類似放大鏡的東西,究竟是出自于哪個國家的能工巧匠之手。
這個“僾逮”并不是孤品,因為市場需求,可能有不少舶來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保存有類似“僾逮”的工具。
這些既像是現代的放大鏡,又像是眼鏡的視力輔助工具,于清代初期透過西方傳教士被引進清宮。
至于它的樣貌,正如同200年前張寧所描述的那樣,是可收納式的。對照實物與文字,彼此之間有驚人的雷同,如果忽略掉它們相差百年的差距,似乎根本就是同一件東西。
不過,在清宮檔案中,這個寶貝不叫作“僾逮”,而被稱之為“顯微鏡”。
古時候,通過絲綢之路,古中國人便知道了海外有其他人種,并與之交易。清朝的康熙皇帝對海外猶其有舉,甚至還請有十一位外國老師,教授他外語與別的知識。
故此,“顯微鏡”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位老師告訴清宮諸人的。
其實,眼鏡這個詞匯,大約在明代中期以后,就已經廣泛被使用了。
早先的眼鏡一詞,包含一系列進口的光學產品
“眼鏡”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出身蘇州的狀元郎吳寬(1435-1504)的詩作當中。
明成化年間,已經高升吏部尚書的吳寬,年紀大了,開始嚴重老花,此時他獲得好友贈與的老花眼鏡一副,欣喜之余,他寫了一首詩《謝屠公送西域眼鏡》,以表他的欣喜與感激之意。
在這首詩里,吳寬說這副眼鏡的使用方式是“持之近眼眶,偏移對書帙”,可見,這也是一副手持式眼鏡,與張寧描述的“僾逮”完全相同。
吳寬這首詩的出現,暗示當時的人們已經不用僾逮這樣的外來語直譯,而以“眼鏡”為名。
所以,眼鏡這個名稱在明朝就已經出現。
當然,古代的眼鏡有多重意義,與現代的定義不太相同。這種新奇的視力輔助工具,包含有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近視眼鏡、老花眼鏡等一系列利用玻璃折射的光學原理。
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眼鏡的功能進行了細分,近視眼鏡與老花眼鏡是很多人的必備物品。作為眼鏡的變種,人類通過簡易的顯微鏡與望遠鏡,便可以看到花粉的外殼,也可以看到遙遠的星辰。
到現在,電子顯微鏡與射電望遠鏡突破了可見光的局限,我們甚至通過了虛擬望遠鏡拍攝到黑洞影像??上攵?,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還能通過它們看到一些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從而認識一個真正的宇宙。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