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長江刀魚是我國著名的高檔淡水魚,和鰣魚、河豚一并被譽為“長江三鮮”。從長江口到湖南洞庭湖一帶自古就盛產刀魚,歷史最高產量曾達3700多噸,但這一盛況在90年代逐漸走向沒落。我國為保護長江刀魚,從2019年2月1日起全面禁止了生產性捕撈,停止
長江刀魚是我國著名的高檔淡水魚,和鰣魚、河豚一并被譽為“長江三鮮”。從長江口到湖南洞庭湖一帶自古就盛產刀魚,歷史最高產量曾達3700多噸,但這一盛況在90年代逐漸走向沒落。
我國為保護長江刀魚,從2019年2月1日起全面禁止了生產性捕撈,停止向漁民頒發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捕3年后,長江干流的刀魚呈現出增多趨勢,但還未形成魚汛,與黃金時期還無法相提并論。
然而,近日靖江發生了一件關于刀魚的稀罕事,這一發現或將助力揭開刀魚的繁殖密碼,甚至有望讓刀魚變成“家魚”!
連續4年,靖江魚塘發現活刀魚!
近日,江蘇靖江一家庭農莊的魚塘引發了媒體關注:在一群人的圍觀下,工作人員用流刺網在十分鐘內就捕到了9條刀魚,其中最長的達到了40公分,體重166克,最小的約10公分,體重約20克。
經確認,捕上來的魚確實是刀魚,全身銀光閃閃,體型狹長,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非常漂亮。現場的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沒想到第一次看到鮮活的刀魚竟然是在魚塘中!
經魚塘的塘主介紹,出現刀魚的這口魚塘曾在2017年年底進行過一次清塘消毒,清塘時并未發現刀魚的蹤跡。但到了2018年夏季的時候,魚塘內就突然出現了刀魚,有2條長約7~8公分的小刀魚被意外捕獲。當年冬季放水捉魚時,塘內又出現了幾條刀魚,個頭已長到12cm左右,重約50克。
接下來的幾年,刀魚的數量越來越多,甚至還驚動了當地的農業部門。事情的稀罕之處在于:農場主自始至終都未投放刀魚苗、刀魚卵,塘里的刀魚就像是“憑空出現”的,實在是讓人費解。
根據最近的漁獲來看,現在魚塘內的刀魚儲量不在少數,專家估計100克以上的刀魚可能有700~800尾,堪稱是刀魚的“天然暫養地”!
刀魚迷局:魚卵從何而來?
江蘇靖江位于長江下游,上個世紀曾是長江刀魚的一個產卵場,1987年的捕撈量高達330多噸,此后便急劇下降。長江刀魚的產卵場并不多,其他幾個分別是崇明、南通、安慶、湖口、都昌(下圖星號標記)。
2000年以來,關于靖江漁業資源的調查研究并不多,能找到的一份報告發表于2011年。這份報告特別提到:“自2002年實施長江禁漁后,刀魚捕撈量也呈緩慢上升趨勢”。確實,2002年我國開始實施長江春季休漁,每年禁漁3個月(靖江段禁漁期為4月1日至6月30日),這是刀魚資源恢復的開端。
經過20年的禁漁保護,靖江段應該還存在野生的刀魚,數量不詳,是否還有產卵場也不好確定。再回到靖江的這口魚塘,大量的刀魚到底從何而來?
問題的關鍵或許就在魚卵上,背后有兩個重要的流入渠道:
第一個渠道是通過鳥類等媒介生物傳播。魚卵可以粘附在水鳥的羽毛、腳蹼上,甚至還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脫水,在糞便中保持一定的生理活性。
第二個渠道是長江水的擴散。當地池塘從長江引水時有一部分刀魚魚卵混入其中,最終在塘內自然孵化。
魚塘所在地為澄靖園區五圩村的甲余莊,距離江邊約5~7公里,周邊是大片的農業種植區,農業灌溉水渠直接和長江相通。更巧的是,魚塘一般在年末出魚清塘,第二年開春灌水養魚,引水時間和刀魚的產卵期(2~3月)高度重合!綜合考慮,第二種渠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一種情況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魚卵的生命力確實超乎人們的想象。2019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少數魚卵確實能夠從鳥類的消化道中幸存下來。研究人員把8只野鴨作為試驗對象,每次投喂約500枚魚卵,每隔一段時間就收集一次糞便。
最終的結果顯示:有18枚魚卵保持著生理活性,其中12枚一切正常,另有3枚成功孵化成了仔魚。這也印證了農村老人們常說的“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
總之,魚卵的來源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相對來說水體引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真實身份:或是洄游型刀魚
長江刀魚的學名是長頜鱭,我國的黃河、錢塘江、長江等水域均有野生種群,不同地區的刀魚又適應了各地的環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態類型,如洄游型和定居型。順便說一句,短頜鱭、湖鱭和刀魚在外觀上高度相似,但并不是同一種魚,在基因層面上差異巨大。
國內最出名的刀魚是生活在長江干流中的洄游型刀魚,俗稱“江刀”,平均壽命只有4~5年,最大不超過6年。江刀味道鮮美,價格昂貴,繁殖時由長江口向上回溯,最遠可抵達中游的洞庭湖一帶。繁殖結束后,成魚順流而下,重新返回大海。
另一種刀魚則定居在湖泊中,稱為“湖刀”,受歡迎程度不及江刀。漁業調查表明,鄱陽湖是定居性刀魚的一個資源庫,近年來的采捕數量越來越多。
2016年有漁民在鄱陽湖龍口以下3公里處捕獲了一條刀魚,這條魚長13cm,重60克,是當年的一次重大發現。2020年,鄱陽湖刀魚開始大量涌現,廬山市火焰山水域曾一次性發現過上百條,這說明禁漁成效顯著。
那么,靖江魚塘里的刀魚到底是哪一種生態型的刀魚呢?從地理位置來看,顯然是江刀的可能性更大。
眾所周知,定居型的刀魚是低值魚,洄游型的刀魚才是真正的名貴江鮮。野生的大規格刀魚一斤曾賣8000~10000元,若是拍賣,單價還能再翻幾番。例如在2012年4月,一條325克的長江刀魚在張家港曾被拍賣出了5.9萬元的天價,稱其是“水中黃金”也不為過!
如果經基因鑒定能證實靖江魚塘中的刀魚就是“江刀”,那么這個魚塘將會變成“聚寶盆”,更重要的是——其中可能還隱藏著幫助刀魚擺脫種群危機的關鍵密碼!
刀魚繁殖的奧秘
2007年,我國的科研人員在長江靖江段采捕了一批野生的刀魚,這些刀魚“使命重大”,是用于人工繁育的第一批親魚。
2011年,上海市水產研究所成功孵化出第一批刀魚苗,約10000尾。時至今日,刀魚的繁殖技術不斷成熟,但繁殖產能還是很低,效率上遠不及自然繁殖。
刀魚高產繁殖的技術密碼目前還沒有被徹底掌握,當下的困局和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家魚繁殖之謎”很像。
四大家魚是指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這四種魚主要在長江干流中自然繁殖,在魚塘中則不會發情產卵。這是因為長江中有流水刺激,這種刺激通過側線器官傳遞給魚類的神經系統,經由腦垂體引發激素分泌反應,從而促進卵巢和精巢發育成熟。封閉的池塘則缺少這種水流刺激,家魚的性腺自然就無法順利發育,就更不要說交配繁殖了。
家魚在池塘中不產卵的現象困擾了我國科學家三十多年,直到1958年6月才獲得突破。如果研究人員沒有從生理、生態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家魚的人工繁殖就可能成為一項無解的魚類學難題。
同樣,如果研究人員能對靖江魚塘的生態特點、周邊的水域環境進行充分調查,從生理和生態兩方面入手研究刀魚的繁殖,那么就有可能打破刀魚的“低產瓶頸”。甚至可以說,讓刀魚成為中國的下一條的“家魚”。
當然了,刀魚的繁殖過程遠比四大家魚更復雜,不僅洄游距離更長,而且還經歷了從海水到淡水的鹽度轉變,生態因子的變化過程需要進一步研究。刀魚人工繁殖的主要思路是模擬自然條件,通過引入長江水、改變鹽度等方式為親魚提供相似的生態刺激。
在此基礎上,如果能深入分析靖江魚塘的“特殊之處”,并在刀魚的生理學上獲得關鍵性突破,那么四大家魚的人工繁育奇跡就有可能再度上演,為我國淡水漁業創造巨大的技術財富。
劉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