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物價上漲了不少,也說明現在的人民幣也是越來越貶值,通貨膨脹也就是這樣子產生的,現在國家的物價也是越來越高。聽家里的老人說,在60年代的時候,手里有個一元錢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那60年代的中國物價是什么樣子的呢?01一塊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物價上漲了不少,也說明現在的人民幣也是越來越貶值,通貨膨脹也就是這樣子產生的,現在國家的物價也是越來越高。聽家里的老人說,在60年代的時候,手里有個一元錢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了,那60年代的中國物價是什么樣子的呢?
01一塊錢一世界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那說起一塊錢的價值,自然跟現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曾經有位世乒賽冠軍叫李振恃,據他自己回憶:"在十三歲時曾用一個星期時間將吃飯買菜的錢全部攢下來,才湊出一元錢。"
通過這事可以看出,當時的一元錢可能比現在的一元錢更加值錢,在逢年過節親朋之間人情往來的禮金也只要幾元錢,聽起來也確實不多,能看出來一元錢的價值含量還是蠻大的。
對比一下現在動不動就是五百一千的禮金,可想而知,相差百倍。在60年代,如果說是在農村,想要參加農村的婚宴,那也只需要上5毛錢的禮金,而且還是有葷有素的正席,禮金能出手一元錢的在當時都是舉足輕重的有錢人。
所以說一塊錢在這類場合分量很重,在當時都是衡量一個家庭生活條件的標準。
02一塊錢的價值實際體現在哪些方面
那一塊錢的價值,自然還是要從當時的生活水平來說起,在很多老人看來,那個年代的生活是一段歲月靜好的時光,各種衣食住行都有國家在調控,東西都是國家定量生產,很多日物品的價格也相對低廉,起步也都是幾毛幾分錢。
而就是這樣為數不多的財產卻能夠讓一些家庭達到小康社會,生活水平也比較高,這點可能父母輩的更清楚這件事,他們都是過來人。
在1961年的鄭州,精制粉條只要兩毛六一斤,聽起來非常便宜,跟現在的物價是有天差地別的,這價格就是當時全國物價的縮影,所有的東西都是比較便宜的,就按這個標準,一塊錢可以買夠吃好幾天的東西,可以買菜買日用品。
當時的小孩子如果想吃個冰棍,去拿上一毛錢,說我想要吃冰棍,都可以拿七八個冰棍。
在過年時分,一般孩子能夠得到的壓歲錢也就是一兩毛錢,就是這樣微不足道的一毛錢,都可以在小賣店展現出它的購買力,如果能夠手里拿著一塊錢逛一圈,真的能豪氣買買買,享受有錢人的快樂。
那時候的糧站還是歸國家所有,糧食的價格都在國家的控制之內,饅頭一斤0.2元。你真的無法想象,青菜的價格更加便宜,大多都是幾分錢一斤。當時的柴油每斤是0.25元,并且城里的用量比較大。
通過這些價格也能看出,那時候人們收入也低,很少有像現在這樣能夠月入上萬的人,如果有那也是一等一的富豪了,所以說價格如果制定很高的話,也會導致人們生活不穩定,能夠看出物價還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來變化的。
當時剛上班的學徒一月18元工資,就算上高級工種工資,平均工資接近50元,那也沒有多少錢工資。
一般來說,在建國之初所有物品對人們都是定量供應的,城里的職工上班可能更辛苦,所以他們所享受到的購買量也會越多,糧食的話每人每月可以買28斤,重體力活的可以買40斤,基本買這些肉類菜類都要"憑票供應",在審查上當然也更加嚴格。
當時的糧票發行的時候可能是一元錢一斤,但因為數量稀少,物以稀為貴,后來價格已基本比糧票本身的價格翻倍了,一斤四到五元錢很正常的,實在是不能小覷一張小小的糧票。
就像之前說得,鐵路是經濟的命脈,糧食就是人們的生命線,這關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溫飽與安定,這也是當時計劃經濟下的弊端,糧票也一直扮演著置換食物和生活用品的角色。它作為一種有價證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糧票發行之后,定量最高的是廣州,每人每月1.5斤。糧票就長期被大量使用。此外,燒飯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而且往往不夠用。
在當時雖然說食品及生活用品盡管糧食是定量供給,但也有個人購買的情況,特殊情況也有,那就是很有錢的情況下,高價購買糧票等等。
而對于糧票,他和糧證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糧證是從糧店領糧的憑證,上邊記錄著家庭人口和每人的糧食定量,相當于一種買糧證明,而糧票則是供出差、看病、探親等外出活動去飯店吃飯之用。
在當時發行的糧票有三類:一類是全國糧票,由國家糧食部門發行,在全國各地均可使用。第二類是地方糧票,又地方發型。第三類是軍用糧票,由軍隊上統一使用。
當時有一位老教師,不幸弄丟了40斤糧票,著急之下甚至想要自殺,但實際想想,如果一個四口之家少了四十斤的糧票就等于本月每人減去了十多斤口糧,這個月基本就無法生活了。那沒有糧食吃的話,自然是要餓死的。
03那個時代的工業品價格不菲
工業品典型來說,比如自行車,一輛自行車的價值基本相當于"國企職工"三個月工資,這個也是隨著生活標準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輛自行車的價格最少也要120元。
試想換算到現在來看,可能就要5000元才能買得起,價格也是非常昂貴,對比現在生活也是最少需要一兩個月工資。
記得之前書上看到,當時乒乓冠軍李振恃的母親給李振恃哥倆各買了一雙球鞋,花費了十幾元錢,這也就是"媽媽給李振恃打球的全部支出",在很多年之后他還舍不得扔,對他來說價值意義很大,十幾元錢在當時來看,那已經是一筆巨資了。
當時的工資,其實普遍也只有20元到40元左右,這還主要是收入比較高的工人群體,偶爾有上百的,那已經是相當有錢的人群了,這種工資情況在農村會更低,1959年中國看上去很"便宜"的物價,事實也說明中國那時候人民也真是不富裕。
在當時要讀小學一年級,學費只要8毛,在教育經費這塊還是很便宜的。因此,直觀地從農業生產力的購買率來看,還是錢花的少但可以買到的東西比較多。
再來說教育方面,在1960年的時候所有的學校都是一次性收費的,就算在印刷發放一些學習資料也不會有二次收費。
1960年農村的一個小孩去上學,也就幾分錢,可以與現在一些普通的農村小學保持在一個基本水準,城鎮里的話會貴一些能夠達到1到2元錢。
縫紉機的話當然只有城里人買得起,在農村幾乎看不到。像來自上海的"標準"、"蜜蜂"等品牌的縫紉機,售價至少要150元,都是非常昂貴的的,這就好比現在買輛車一樣,可能最少都需要我們大半年以上的工資,動輒就是十萬元以上。
最后來說這個一響,指的就是收音機,價格也是不便宜,畢竟當時國家的錢也少,對比60年代和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那相差的都不止一千倍。
04關于六十年代,總是能想起記憶深刻的一元錢
在建國初期的物價大波動被成功地制止以后,人們的經濟情況下滑了不少,很多人在菜地里撿著茄子和辣椒的嫩葉和嫩莖生吃,都是商品奇缺害的,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國家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國民的生活水平。
現在國家日新月異,一個普通工人的收入也可以達到2500元底薪,比以前的生活水平不知道要高出來多少,但相應的物價也漲了許多,現在的一斤青菜可能就要幾元錢,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六十年代初期國民社會狀況較解放前得到改善,但整體水平仍然低下,教育開始逐步普及,大力進行社會主義初期建設,然而在大躍進生產之后又經歷三年饑荒,在國家落后的經濟體制之下,人民生活還是比較困苦,國家財力大部分投資于工業,無力發展農業,糧食減產加劇,自然產量越來越低。
社會發展的這幾十年來,伴隨著工業化程度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各種工業化的產品也是紛至沓來。
可能在以前價格昂貴的自行車和收音機,現在變成了家家都能擁有的日用品,價格也比較便宜,并且功能也更多,產品性能也更好,簡單來說,也就是更加的物美價廉了。
更深層次來看,也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大幅度增長,之前有學者專家做過調查,中國人的幸福生活指數在世界上都是在前列的,即便是發達如美國,也沒有我們國家的生活狀態好。
尤其在這兩年我國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人們越發的自豪,人民也應該感嘆慶幸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發展飛速,國力強大的世界強國。
何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