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下了崗,一定要自強自立,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有信心謀生,家庭才能穩定。還要注意謹慎投資,要根據自身能力合理管理資產;最后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注意調節自己的心理,切莫在“下崗”帶來的傷痛中無法釋懷,
“我們下了崗,一定要自強自立,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有信心謀生,家庭才能穩定。還要注意謹慎投資,要根據自身能力合理管理資產;最后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注意調節自己的心理,切莫在“下崗”帶來的傷痛中無法釋懷,人生總要過下來,積極樂觀才能活得好。”
以個人視角,記述時代和體制變遷,《百名下崗職工訪談錄》今天刊發第64期,記述一位湖南省株洲市某縣糧庫崗職工的人生,希望更多的讀者關心和了解他們的困難。
我是湖南株洲人,1970年生,1990年從糧校畢業到了縣糧食局的一家鄉鎮糧庫。
一、中專畢業進糧庫
1990年的夏天,我從株洲冶金中專畢業。經過縣計委分配,來到縣糧食局下屬的一家鄉鎮糧庫擔任糧食保管員。
糧食保管員,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糧食進庫和入庫,以及糧食存放期間的安全。糧食就是稻子、谷子、面粉之類的,它們的存放也有適宜的溫度和環境。我需要給糧食通風降溫、耙松糧面,還要定期進行測溫檢驗、放藥殺蟲、防漏防潮等。最累最忙的歲月,就是一年中有個把月的糧食收購季節。
倉庫保管員的最大體力活是耙松糧面工序,其余時間都可西裝革履人模狗樣的。下班之后一群年輕人,總喜歡聚起來玩鬧、吃飯、談天說地。我們就這樣渾渾噩噩的混日子,這種讓人吃得飽餓不死的日子就像溫水煮青蛙......從當時來看,這份工作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是份體力活,與我所學的專業——工業與民用建筑,也并么有什么關聯。最初干了一兩年糧食保管員,后來又干了幾年糧庫基建管理員,后來還干過幾年電工和大米加工廠的車間主任。
糧庫工作圖(來自網絡)
糧食部門一直到90年代末還是一個香餑餑的單位。由于糧食屬于非活躍物質,勞動強度也不大,保管員的工作非常輕松,糧庫的所有開支也是由國家財政下撥支持的。政府提供政策性財政補貼,勞動效率較為低下、職工勞動強度不大,無需在市場經濟中弄潮,是典型的“少爺型”單位,這無疑導致了糧食局和職工依賴性的增加,造成了糧食局市場開發能力薄弱,更沒有在市場競爭的汪洋中“游泳奮進”的能力。
90年代畢業分配進去的時候,基本工資100元,加上各種補助月均大概200元左右,到2000年時,月均工資約1000元左右。雖然不高,但也能吃飽,工作還輕松。看似穩定的一切是上天的饋贈,實則這份禮物早已標好了價格。過分安逸的環境使得同事們雖有熱情而沒有危機感,為往后糧食企業的職工適應生存能力低下埋下了隱患。
糧食部門的晉升機制,基本要靠背景和關系。當時糧食局基建辦有兩個名額,一個調到縣委辦,一個調到審計局。糧庫主任告訴我這個消息,讓我努努力找關系爭取調入縣局將我的專業學以致用,整個縣糧食系統僅有三人學基建專業。在溫床里待久了的我,天真地以為這個名額非我莫屬,也沒有積極地找關系,直到主任頻頻催促,我才找了一個有關系的遠房親戚。我幾經周折,結果告訴我這個職位明天就有人上崗了,還是非專業、非科班畢業的。
這次的打擊,對于當時的我無異于當頭棒喝,讓我清醒了不少。那天我在親戚那里淚流不止,悔不當初,明白了在這里不是專業對口、科班畢業就能得到的機會。禍兮福所倚,當時的打擊也是我覺醒的轉折。我意識到在這個行業基本不可能得到長遠的發展了,于是1997年我參加了成人高考,掛靠了一個鄉鎮建筑公司,申辦了建筑施工員證和中級工程師證書,2000年取得大專文憑,2001年取得中級工程師證書。我這算是悄悄地為自己準備出路吧。
二、下崗還是來了
九十年代末,我們縣的肉食站、供銷部門率先實施了下崗政策。糧食部門每一年都在喊狼來了,也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九十年代末我結婚生子后,經濟狀態不佳,每個月一千元左右的薪資難以養活一家三口,一般工資只夠上半月的家庭開支。好在鄉下父母及岳父母的接濟,送來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才勉強度日。這時下崗對于我來說已經變得很敏感了。
下崗還是來了。2001年,糧食系統要求糧食職工自愿申請買斷,最高四萬封頂。2002年,我與新來的糧庫法人關系一般,更覺得前路渺茫。反正遲早要下崗,遇到機會不如早點走,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停薪留職到鄉鎮打工,正式離崗前我對家人說,我提前離開原單位,也不知道前面是繁花似錦、還是萬丈深淵,希望你們有思想準備,今后的路不好走也別埋怨我……
2003年7月,我就買斷工齡。不問理由,我只管簽字拿錢,為國家分憂。補償機制是第一個十年一年補償600元,第二個十年一年補償1000元,我當時拿到了9000元補償金。我們這些年輕同志其實對補償沒有太高的預期。真正困難的是那些參加工作超過30年臨近退休的老同志們。
其實當時真不該“一刀切的”,我們下崗時還算年輕,還有機會。而那些工齡超過30年卻沒到退休年齡的老同志,可以考慮發放基本生活費至退休,幫他們交齊至退休的社保金,體現制度的關切。因為在我們那個年代,許多這樣的人被強制下崗后命運都是非常悲慘的,尤其全家都在糧食局、供銷社等一個系統的,更是生存艱難。
三、下崗后的謀生路
停薪留職到鄉村企業干活和學習補課。2002年我停薪留職后,在鄉鎮建筑公司工程項目做施工員,說是施工員,實則一身多責,把資料員、測量員、質檢員的工作都干了。累是累了點,但是能學到知識,我雖然曾經學過工民建筑專業,但畢竟在糧食局十多年,脫離了本行業,也沒有系統地干過本行,還是很有危機感的。
鄉鎮企業,不是國家撥錢的糧食局,在私人家的飯碗里吃飯總是有一份擔憂在。有壓力就有動力,當時的我迫切希望考取一些注冊類的證書,才能以后有個前途。那時候我白天干施工員的工作,晚上澆混凝土值班,回家已經接近12點。我還要再讀3個小時書,我累并滿懷期待著。2003年我參加了注冊監理工程師國證考試,2006年我考取了監理國證,想去南方的深圳闖一闖。
來到深圳后,我先到一家監理公司做了專業工程師,但我發現在大城市里我的文憑和專業證書還是不夠有競爭力,2008年我報名深圳廣播電視大學土本工程本科班學習,在2010年取得了本科文憑,同年還考取了注冊一級建造師證書和注冊安全工程師證書。
憑借我的努力,2011年我成功通過調干入戶深圳,成為了一名新深圳人。在這樣一個多元、包容、充滿活力的城市里,機會永遠比困難多,只要你愿意往上爬,不需要什么關系,總有一個機會等著你。在不斷學習中,我豐富著自己,也開始向外輸出,2012年我獲評高級工程師,2013年起我北聘請為深圳開放大學工程系和人文系的兼職講師。2015年我成為深圳大學成教學院工程系和環藝專業的兼職講師。我也沒有落下我的本行,在不斷精益求精,日積月累中,我先后被邀請擔任深圳市監理協會、建設交易中心專家,并入選廣東省建筑安全協會專家庫。
我深刻地感受到學習和知識的力量,自我感受到了學習和進步的“甜頭”。多年以來,我從未停止汲取知識,直到2020年,我仍在自學,考取了國注考試監理增項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的證書。
四、問候與心聲
雖然現在我已憑借努力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仍常常想起當初和我共事的伙伴、同事們。我有幾位熟識的同志也因病離世,其中也不乏下崗之后抑郁而逝的。還有因病致殘、致癱、或發生交通事故意外離世的同事,還有多位因下崗經濟不佳引起婚姻不幸……這些同志都是我曾經的兄弟姐妹,而且都是上過山、下過鄉,扛過槍的把兄弟,他們都是值得我同情、懷念的。
我們這幫兄弟姐妹下崗后遍布五湖四海和全國各地。有的做雜工、開的士;有的開公司、做保安,還有一些老同志,一大把年紀也不得不佝僂著身軀干著雜活……也有投資傳統大米加工廠后,因轉型或高利貸等原因失敗的同事;也有創業成功的范例,如華仔、黑皮等……不管失敗的失意的、成功的、平平凡凡的打工者,我祝福你們:愿你們家庭幸福,平安健康。
剛剛經歷下崗時,我對上級單位和主管部門多少有些怨言。但二十載風華歲月,如今在南國邊陲打工的我,只想感恩過去的點點滴滴。我非常感恩原單位的同事和領導。十年讓我從一個青澀的少年成為為人夫、為人父的男人;感謝錦上添花的領導,感恩雪中送炭的同事,感激在我人生路上對我說“不”的領導和提出不同意見的同事。
正因為下崗,才有鄉鎮企業打工拼搏刻苦學習的五年,才有十五載南下打工的艱苦歲月,才會激勵我專升本、中升高、普升專……我感謝過去、感激社會、感恩父母:我資助多位貧困學生完成初、高中及大學學業;參加深圳義工服務近3000小時;成為深圳第四屆百優義工;成為深圳大學和深圳開放大學的兼職講師……所有的所有都值得我去感恩、感謝、感激!!!
我下崗已經二十余載,下崗工人這一群體相當長的時期內將是一個客觀存在, 也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他們曾經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們正面臨著一系列的生存困境和社會保障困境;他們的個體生命歷程與重大社會歷史事件的關聯。
我對于下崗工人群體也有一些發自內心的建議:首先,自強自立,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有信心謀生,家庭才能穩定。其次,投資有風險,投資須謹慎,要根據自身能力合理管理資產;在社會上奔波打拼,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注意調節自己的心理,切莫在“下崗”帶來的傷痛中無法釋懷,人生總要過下來,積極樂觀更有效率。
對于下崗買斷人員,我也希望相關人員能合理關切,最好能有專門機構負責解決下崗買斷人員的困難,處理下崗人員的合理訴求;因病致殘人員或其他重大疾病人員,可以辦理提前退休,讓他們有所依、有所養;每年中秋丶五一、國慶、春節等法定節假日,多多關心問候、提供一些必需品或食品,讓他們覺得雖下崗,還有組織關心他,體現我們的制度優越性和黨的溫暖;成立專門救濟基金會,專門補助補貼下崗困難人員。
“下崗”二十載,天南海北的兄弟姐妹們,你在他鄉還好嗎?
高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