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無量山海拔2204米現中華桫欏7月15日,云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驚喜的在無量山保護區南澗彝族自治縣公郎鎮自強村海拔2204米處的大光山發現1株中華桫欏。你可以看到到處的百科記錄都標注中華桫欏生長在700-2100米的海拔,但此
無量山海拔2204米現中華桫欏
7月15日,云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驚喜的在無量山保護區南澗彝族自治縣公郎鎮自強村海拔2204米處的大光山發現1株中華桫欏。
你可以看到到處的百科記錄都標注中華桫欏生長在700-2100米的海拔,但此次的發現刷新了記錄。
該植物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無危的物種。聽起來其實并沒有前陣子哪些“極危植物”來得珍貴啊,為什么它也能上新聞呢?其實中華桫欏的重要性一點不比哪些植物低。
中華桫欏
中華桫欏原產地為中國(南、西南、云南、廣西西部)和印度支那北部的喜馬拉雅東部,現在在不丹、越南、緬甸、孟加拉國也有分布。最早的模式標本就是采集自云南的。
所謂的模式標本的意思是一個新物種被確認了的第一個標本,這個標本就可以用來描述這個物種。第一個被確認的標本就被稱為“模式標本”,以后有研究者不確定的時候,就可以參照“模式標本”。
中華桫欏看起來是十分典型的蕨類植物的外觀。
成熟的中華桫欏樹干長達5米或更長,直徑在15-30厘米;葉柄長達45厘米,基本上是紅棕色的,它們的兩側的葉子同有15對,像菱形一樣的高度分布,顯得很有規律。
蕨類植物最典型的特征是它們的“果子”,孢子囊群分布在主脈的兩邊,每柄主脈有3-6對。成熟后這些孢子囊群會往里折,就像鱗片一樣覆蓋主脈,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卷卷,十分的有恐龍時代的氣息。
事實上最早的蕨類植物確實起源于距今4億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紀末期和下泥盆紀時,當時出現的裸蕨植物,就是我們在各種恐龍復原圖中會看到的陪襯。
重要的科研價值
低等植物是指包含苔蘚植物(苔蘚和苔類植物)、地衣、真菌和藻類(包括硅藻)。它們代表了地球上一些最古老的生物,它們在生態系統中作為初級生產者以及養分和水的循環利用者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等植物,又稱維管植物,是我們最常見的植物,它們具有帶脈,指的是擁有促進植物內部運輸的組織的植物。草率地說一下,幾乎所有可以被種植的植物,包括樹木、開花植物,路邊的野草,灌木甚至一部分蕨類植物,都屬于高等植物。
而中華桫欏厲害就在這里,它是起源古老的一群蕨類植物的孑遺種,不屬于低等或者高等植物,而是在它們之間。
孑遺種的意思是過去廣泛分布,但目前只分布在部分區域的物種,它們對氣候變遷,物種的進化起源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咱們的大熊貓其實也算是孑遺種。
它們往往保持著最古老的形態,和化石記錄記載得差不多。中華桫欏嚴格來說還是屬于高等植物,但是高等植物里的最低等,因為盡管它有了維管組織,也有了根莖葉,但主要靠孢子進行繁殖,這就意味著它們是有世代更替的,不像其他高等植物,種子去哪里,就去哪里生長。
正是因為中華桫欏同時具有低高等植物的特征,所以它對研究生物進化和植物系統發育理論有著極高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它數量不少仍然可以作為二級保護植物受到保護的原因。
后記
植物似乎隨處可見,但卻也隱藏著許多秘密,它們能揭示地球億萬年的變遷,帶我們回到遠古的地球,進而推動整個生物研究學的發展。
以后不踩草坪又多了個理由了。
何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