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隔壁小王視頻網站們,似乎不斷試探著用戶們的底線。2019年底,大劇《慶余年》在騰訊、愛奇藝首次采用超前點播模式,廣受口誅筆伐。人民日報都出面指責,視頻網站“吃相太難看”。騰訊視頻副總裁王娟就此解釋,“這一次在《慶余年》上引發的爭議,是我
文 | 隔壁小王
視頻網站們,似乎不斷試探著用戶們的底線。
2019年底,大劇《慶余年》在騰訊、愛奇藝首次采用超前點播模式,廣受口誅筆伐。人民日報都出面指責,視頻網站“吃相太難看”。
騰訊視頻副總裁王娟就此解釋,“這一次在《慶余年》上引發的爭議,是我們對會員的告知以及消費心理的把握上還不夠體貼”。
總結了自己錯誤的騰訊視頻和愛奇藝,決定在2020年卷土重來。這一次中招的,是有深度用戶基礎的IP網劇。
此前有消息稱,騰訊和愛奇藝將分別在獨播劇《將夜2》和《愛情公寓5》中再次采用超前點播模式。根據愛奇藝公布的信息,1月28日晚8時起,《愛情公寓5》將開啟超前點播,會員可以選擇3元點播一集、或是25元打包,看完全集。
對原有VIP用戶一再試探的背后,是視頻網站們急需解決的成本困境,“超前點播”,只是長在上面的一個果。
01一口價,還是分期付?
這幾年有個有趣的現象,網劇不網劇,電視劇不電視劇。從平臺上而言,二者不再涇渭分明。
2014年,被稱為中國的網劇元年。當年,國內多家視頻網站紛紛宣布大幅度加大自制劇的投入力度。同時,廣電總局 也發布了相關“通知”,強調對網絡自制劇的規范管理。2015、2016年,網劇大爆發來襲,隨著品質的節節攀升,網劇、電視劇,二者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
在這個過程中,一道分野正在形成:大IP和頭部劇作企業的版權費一升再升,一度逼近億元大關。而小成本網劇由于內容傳播受限、缺乏知名演員,在虧損的邊緣左右徘徊,企業數量銳減。
視頻網站則態度曖昧:一邊,愿意砸錢購買自帶粉絲的大IP作品,另一邊,又對小網劇“求賢若渴”,試圖提高放映影片基數,以便擴大自身的用戶維度。
焦頭爛額——是夾在用戶和制作方之間的視頻網站們的狀態。
在這樣的困局下,嘗到了“網大(網絡大電影)分賬”甜頭的愛奇藝,在2016年率先推出了“網劇分賬”模式。
騰訊和優酷緊隨其后,全面開啟了中國網劇的“分期付款”。
在分賬模式方面,“愛優騰”(愛奇藝優酷騰訊)三網的計算方式各有不同,某種意義上,也標志了三個平臺個性的差異。
最早推出網劇分賬的愛奇藝,對于網劇合作有三種方式,分別是:
1. 委托承制:即愛奇藝出全資,由制作方負責內容制作,但版權歸屬于愛奇藝;若是有小說原創,則小說版權歸屬原作者,但愛奇藝享有改編權。
2. 聯合投資:愛奇藝投資所占份額不低于50%,與制作方共享包括貼片、植入廣告等在內的收益。
3. 由制作方先進行內容制作,愛奇藝后購買(與賣版權作品相似,愛奇藝較少用)。
而對于分賬模式,愛奇藝也明確強調了,“總分賬金額=會員付費期分賬金額+貼片廣告分賬期分賬金額+植入廣告分賬金額”。
愛奇藝的特質是看中IP。它熱衷于追求IP的延展性,在看待一部劇的同時,還會去評估該劇游戲化、小說化的可能。
相比較愛奇藝,騰訊的約于2017年推出的一套合作方式,更直接,或者說偏向保守。
據了解,騰訊在合作形式上,除了眾所周知的“參投”,還有“無投資聯合出品”的冠名方式。他們會根據項目內容的評估結果來決定參投比例和分成比例。不同的是,騰訊的投資一般控制在50%以內,以30%居多,希望盡可能地規避風險。
“總分賬金額=拉新會員+CPM(前貼片廣告)+招商+發行渠道(如電視臺)”,騰訊的分賬模式,可以用這個公式說清。
對比愛奇藝,騰訊直觀上就多了“拉新會員”和“發行渠道”。雖說風控更加嚴格,但騰訊仍愿意將自己也擺在制作人的位置,以便從資產的角度,考慮該劇的制作風格和發行模式,是適合獨播還是全網聯播;不單單在做網劇,騰訊更希望將合適的作品賣到合適的渠道去——例如電視臺。
而優酷作為最后公布分賬細則的視頻網站,似乎有明顯把競對當做梯子往上爬的嫌疑。優酷直接將劇作分為S/A/B/C四個等級,且每個等級的獎勵單價,均比愛奇藝略高。
“合作方分賬收入=合作劇集會員觀看總時長/劇集總時長+CPM(前貼片廣告)收入”——值得一提的是,會員觀看總時長是個很巧妙的維度。與劇集時長對比,更能體現出創作者和制作方是否在制作過程中“注水”,這種算小賬的方法很精明,更容易把廣告主的利益融進去。
“愛優騰”分賬模式的推出,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視頻網站砸錢搶奪大制作獨播權,卻缺乏多樣化內容的困局,也昭示了愛優騰背后的三巨頭BAT試圖搶占新一輪內容付費領域的野心。
02大IP,或者小成本?
事實證明,分賬是個雙贏的模式。分賬劇利潤可觀,一些小成本網劇的收益,完全不遜色于大IP明星巨制的版權費。
我們拿2015年的超級IP劇《花千骨》來對比。《花千骨》這樣自帶粉絲和口碑的超級IP難得一見,超豪華的演員陣容更是耗費了巨資,因此,它吸引湖南衛視以9300萬拿下了衛視首輪獨播權,而愛奇藝緊跟其后7500萬買下了其網絡獨播權。在當年,這些價格都打破了兩個平臺自己的記錄。
同樣的還有2018年的《如懿傳》。據說,奔著衛視首播的大劇《如懿傳》耗資三億,布景和道具都是現做。坊間傳聞,《如懿傳》以總和5.4億的高價賣給了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但因為宮斗題材原因無法在電視上播出,相當于兩家衛視的5.4億元憑空蒸發。無奈之下,《如懿傳》只能轉而投向騰訊,以900萬每集的價格賣出了其網絡獨播權。
即便如此,《如懿傳》在騰訊播出前兩集后,口碑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還是電視劇和網劇的受眾群不一樣,節奏快慢也不一。
這背后,蘊含著大IP的價值邏輯:你不買,別人也會買,流量就會跟著大劇溜走,棋輸一著。
相比之下,“資產”相對較小的分賬劇沒有這樣的擔憂,他們的發行渠道直奔網絡,不考慮電視,不會因為成本焦慮,“偶像包袱”,束手束腳。
一組關于愛奇藝的數據顯示,2017年4月上線的《花間提壺方大廚》兩季制作成本共3000萬元,收益為7200萬元;2018年2月上線的《半妖皇帝》成本僅800萬元,收益也翻番達到了1600萬元。
而2019年初的愛奇藝獨播劇《絕世千金》,上線僅10天,收益就已經達到2000萬了。
據了解,《絕世千金》改編自橙光AVG乙女向游戲《好色千金》,與前不久比較火的手機游戲《戀與制作人》有些相似,主要講述一個現代女生穿越到游戲世界,需要攻略四個不同性格的帥氣男主才能回到現實世界的故事。
——典型的小制作。劇情“傻白甜”無厘頭、一心討好年輕女性觀眾,無論從劇情角度還是演員定位,受眾群都不大。但就是這樣一部網劇,最后的總分賬金額突破了5500萬大關。
2015年的現象級網劇《太子妃升職記》、前年的著名IP改編劇《鬼吹燈》,也在更早時候陸續取得了成功。視頻網站的入局,有點像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和賣家、買家的關系:投資人可以選擇多部小成本網劇投資,與視頻巨頭們一起評估項目的可操作性,不僅能快速回本,在后期分賬上也擁有極高收益。
此外,畢竟《如懿傳》教訓在前,固然在初期的風險評估中占盡優勢,播出環節一旦出了問題,就虧到姥姥家去了。
這是這個時代的答案:“小大之辯”正在消弭鴻溝。數據證明,小IP背后的長尾市場,也可以對大制作發起沖擊。對于投資人而言,新的商業邏輯,值得讓他們重新評估在哪兒下手。
03會員,還是“會員之上”的會員?
如果要說,分賬模式掀起最大的改變是什么,答案大概是對網站“會員”定義的重新解構。畢竟,我們花再長的篇幅去認可這種模式,觀眾也始終坐在利益另一頭。
此外,一個重要的邏輯是:分賬的“賬”字,出在消費者身上,商業模式才能被充分驗證,成為閉環。
某種意義上,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在內容匱乏、模式單一的時代,“一攬子買賣”是天經地義的。VIP會員是付費會員,最初是為了跳過視頻廣告,能夠在交費后觀看整個網站的所有內容。
實際上,這筆賬的轉嫁在更早時候已露端倪。自從視頻網站們引入歐美電影和院線電影,就對付費會員提出了另外繳納單部5-20元的價格才能觀看的標價。那時,人們尚可自我安慰,畢竟,電影和電視劇不同,額外收費雖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直到《慶余年》的“超前點播”終結了這段歷史:會員可以比非會員多看六集,“超前點播”用戶又能比會員多看六集內容。本來已經按月繳納會員費用的VIP們被架空了。
當然,“要求多付費”某種意義上,只是矛盾爆發的一頭。另一方面,原本的付費者,也常常感到被欺騙——原因是廣告插入。在視頻網站賣出大量會員后,跳過長達兩分鐘的廣告也成了笑話。現在,只要金主爸爸想植入,產品可以以貼片、演員小劇場等任何形式,“注水式”地插播在劇中。這些情節說到底與故事無關,讓觀劇體驗大大降低。
愛優騰們以“煮青蛙”的方式“溫水煮用戶”,試圖在會員營收上,找到增長的“第二曲線”。主動求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無法填補的巨額虧損讓他們喘不上氣了。且不論它們的“版權廝殺”從未停止,年年不惜砸巨資,年年虧損。根據2019年三季報,愛奇藝同比增長7%,其中會員收入盈利過半,虧損37.2億元。優酷和騰訊也不能免俗,廣告已經見頂了,除了進一步“挖掘”會員的價值,它們已經想不到太好的路了。
要面子,還是要活下去?
這是個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只不過,這種依靠不斷提升VIP層級、削減原有付費用戶權益的行為,能被忍受到何時,還猶未可知。
(完)
張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