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東方亦落
近日,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經過投票,決定對Facebook處以50億美元的罰款,創下了FTC對科技公司開出罰單數額的歷史新高,這個金額也相當于Facebook年收入的9%。此外,FTC還終止了馬克·扎克伯格在隱私領域的最終決定權,在公司董事會中設立了獨立的“隱私委員會”。
在這份昂貴的“和解協議”中,FTC指出Facebook“未能保護用戶數據不被第三方竊取、欺騙用戶面部識別軟件默認是關閉的、以安全為由獲取用戶電話號碼用于廣告業務”,就是因為違反了這些“底線”,Facebook才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以及自家一系列的業務被限制的結果。
以后,Facebook的每個新產品和新服務必須經過審查,每個季度都得把審查結果提交給CEO與第三方。有了劍橋分析案在前,以后哪個開發者或應用想獲取Facebook的用戶信息,都需要先拿出許可證和充分的理由。而在面部識別方面,Facebook必須獲得用戶的明確同意才能建立模型。
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說是相當嚴格了。有效增加了Facebook遵守和解令的概率,即使中間出現問題,也能在最快時間內被矯正。關于隱私方面,這些規定都建立了一種更為高效的問責和監督制度。
可以看到,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近年來對于互聯網公司侵犯隱私的懲罰和問責以及督促機制已逐漸完善。而中國雖然也在打擊隱私泄露現象,但我們的私人數據依然得不到很好的保護。縱觀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差不多都有泄露用戶隱私的過往,并且對此諱莫如深。
但許多問題不是你不提它就不存在了。 我們在下載一些APP時,一不小心就不知道授予了什么“權限”給它們,我們在網站注冊的信息,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流出,以致于許多推銷公司都知道我們的電話,甚至更多的資料。我們的上網瀏覽記錄,不知道會被哪家機構獲取,然后我們會發現跟上次瀏覽內容相關的小廣告突然就蹦到了眼前。
也有人說,中國用戶可以放棄隱私交換便利,但是這樣的想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如果你的伴侶習慣看你手機,或者你的孩子習慣被你過度管束,你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把這當做“正常現象”,但卻沒想過是否合理,也沒想過這些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
隱私泄露亦是如此。當我們的隱私被“泄露”成了常態,我們會覺得這似乎是要融入數字時代該付出的代價。但實際上這就是錯誤的,甚至已經觸碰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如果放任技術對隱私繼續入侵,最終會出大問題。
當然,這可能也與中國的社會環境有關。中國人向來缺乏邊界感,喜歡過多地干涉他人的私生活,所以不重視隱私也就不足為奇。但隨著數字信息時代的發展,用戶也越來越意識到隱私的重要性,并且也了解了如何防止隱私泄露的一些常識。
但這還遠遠不夠,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立法與監管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一點上,中國可以向西方學習,看看西方國家在對待互聯網公司違規時是如何嚴厲懲罰并且建立起完善機制的。如果在這些方面中國也能做到令行禁止,那么相信中國互聯網中的隱私泄露現象會得到相當有效的控制。
最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