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均價1萬7的龍舟,5月份淘寶店一共賣掉39艘,6月至今賣掉12艘,相對應配套一個60元的船槳在2個月也賣出700多。天下網商實習記者章于亮文|攝江蘇水鄉興化,地處長江三角洲,河道縱橫。6月5日,位于城區北郊的烏巾蕩濕地公園熱鬧非凡,500米
均價1萬7的龍舟,5月份淘寶店一共賣掉39艘,6月至今賣掉12艘,相對應配套一個60元的船槳在2個月也賣出700多。
天下網商實習記者 章于亮 文 | 攝
江蘇水鄉興化,地處長江三角洲,河道縱橫。
6月5日,位于城區北郊的烏巾蕩濕地公園熱鬧非凡,500米通直河道水花四濺,24支龍舟伴隨著鼓聲在水中沖刺,上千人頂著烈日在岸邊吶喊。
這是當地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賽龍舟,今年已經是第12屆。有人說,端午時節,興化人不是在水里劃龍舟,就是在岸邊看龍舟。他們縱橫交錯的水道為賽龍舟得天獨厚的的條件,而分布在當地大大小小幾百家船廠提供了便利的比賽工具——這里特產龍舟,在淘寶上搜龍舟,能找到近40家發貨地在興化的店。
“《如懿傳》里的船也是我們鎮做的”
在興化人眼中,“再大的老板也要趕回家過端午”。這是他們對端午節的態度。
吃粽子是其次,他們趕回家,主要是為了參與一年一度的龍舟儀式。
在興化,說村村都有龍舟隊不為過,大大小小的河道皆是賽場。這樣的條件,如果說沒有在這一天親眼看到賽龍舟,簡直枉過端午。
當然,除了端午,平日里興化人也要“斗船”——村民去干農活,交通工具就是船。長此以往,演變成一種民俗活動,會船節。每年4月,村和村之間都要相互切磋一下,比拼船技。
這里的船,更加出名。興化是木船之鄉,特別是竹泓鎮,在興化做木船更是有名,做龍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其“木船制造工藝”還入圍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竹泓鎮口,有一塊大宣傳板標注著自己木船之鄉的身份——鼎盛時期,全鎮有大大小小300多家手工船廠。多年來,鎮上生產出的龍舟發往天南海北,全國各地的人也慕名而來。
竹泓鎮出的木船也頗具影響。它接到過奧地利、日本、韓國的訂單,《如懿傳》中出現的清代木船也是竹泓鎮的手藝人制作的。
關鍵是,這個4萬人的小鎮還把龍舟賣到了互聯網。從2009年開始,竹泓鎮的船廠陸陸續續在淘寶開店,把這項傳統手藝變成了“淘寶寶貝”。
把價值上萬的土特產搬上了網
2009年,“善同木船”淘寶店誕生,彼時23歲的王益祥成為當地最早一批開設淘寶店的店主。
在興化竹泓鎮,王益祥家三代從事木船制作,很多手藝都是祖傳下來的。他也沒想到,這個價值上萬的土特產,在網上也能賣出去。
以這兩個月的數據作證,均價1萬7的龍舟,5月份店鋪一共賣掉39艘,6月至今賣掉12艘,相對應配套一個60元的船槳在2個月也賣出700多個。
關鍵6月7日就是端午節了,如果他沒庫存發不了貨,這么多個地方的人想要在端午節賽上龍舟?懸!
這么大的龍舟,怎么運?走物流運輸龍舟在王益祥剛剛開店的時候,一直是個大麻煩。“這個龍頭是不規則的,伸出來的龍角很脆弱,受到撞擊就掉了。”
“后來我定制了尺寸適合的木箱和木架,把龍頭裝在里面,沒想到效果不錯。”自從把木箱包裝以后,大部分龍頭龍尾在運輸途中都沒有被破壞。
他記得有一單龍舟目的地是東北,花了5天的時間。聽顧客說,龍舟一運到當地就引起了轟動,幾十號居民的圍觀,在景區的游玩率非常高,使得周圍所有的船都黯然失色。
還有位江西的顧客,買了2艘龍舟去參加村際的比賽。
至于最后的比賽結果,王益祥雖然沒有去問過,但信心十足。
他們廠的龍舟,也差不多賣出去四百艘了,少說也參加了幾十場大大小小的比賽了,在市里都贏過多次了。村際?那可以說是相當有把握!
“每一年都要向冠軍沖刺”
在淘寶店上的魅力值,讓“不靠譜”的王益祥在村里獲得威望。
現在,淘寶上近40家木船店來自興化,鄉里鄉親一起在淘寶上賣龍舟。
而這個江南水鄉,也因為一條船,天塹變通途,每天都有貨車來拉貨,物流就沒停下來過。
“現在全興化擁有龍頭雕刻手藝的匠人只有3位。” 王益祥說,龍頭是龍舟的精神所在,對雕刻技藝要求極高。
龍頭難做,龍身也不簡單。在當地,“打麻”這項手藝是世代祖傳——船身的每個木板之間,需要用麻絲纏綁,這相當于為船身打上經脈,手藝若不好,直接導致船身漏水失衡。當地的打麻師傅沒有低于50歲的,他們都是一群經驗豐富,手藝老道的匠人。
在這個小鎮上,一年四季,除了水的味道,就是船的味道。
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所以當地人對龍舟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們每一年都要繼續向冠軍沖刺!”來自竹泓鎮的龍舟隊的吶喊在烏巾蕩公園蕩漾。
陳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