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白只是一個大詩人,殊不知他還是一個身懷絕技的劍客,以及筆走龍蛇的書法家。他一生觸感做了一萬多首唐詩,但傳世的卻僅有900多篇,這不得不說是古代文化的一大損失,不過他放浪形骸、瀟灑不羈的詩人情懷,卻足以慰藉文化上的缺憾。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白只是一個大詩人,殊不知他還是一個身懷絕技的劍客,以及筆走龍蛇的書法家。
他一生觸感做了一萬多首唐詩,但傳世的卻僅有900多篇,這不得不說是古代文化的一大損失,不過他放浪形骸、瀟灑不羈的詩人情懷,卻足以慰藉文化上的缺憾。
張伯駒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張學良、袁克文、溥侗,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孫科、張孝若、盧小嘉、段宏業。
張伯駒能位列其中,說明他的家世也一定數一數二,作為一個喜歡收藏的民國公子,他曾用461套四合院的錢,買下李白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如今價值幾何?
一、民國公子張伯駒
光緒二十四年,河南項城張家有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了。他是軍閥張鎮芳之子,也是袁世凱的表侄,生于官宦世家的張伯駒,曾位列民國四公子之一。
由于家資雄厚,所以他自幼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長大后因為愛上了收藏,所以不惜豪擲千金買下自己心愛的文物和古董。
作為一個集收藏、鑒賞、書畫、詩詞于一身的人,張伯駒的命運也隨著亂世而浮沉。不過即使社會環境多么復雜,他的生活有多么落魄,但卻從來都沒有忘記初心。
他不僅花巨資買下過晉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草隸書法作品《平復帖》。而且還用足以買下461套四合的價錢,買下李白唯一傳世書法真跡《上陽臺帖》。
這種有錢又有文化的民國公子,確實曾讓很多人都為之車稱贊。李白的詩歌可謂“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但卻很少有人見過他的真跡,《上陽臺帖》問世后人們才發現,李白的書法也堪稱一絕。
二、李白書法真跡《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又名《上陽貼》,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李白唯一傳世真跡。《上陽臺帖》中僅有25個字,即“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太白。”
都說見字如見人,從李白的字跡中就能印證,他性格中的狂放和不羈。飄逸的字體猶如筆走龍蛇,仿佛只有在他醉酒之后,才能一氣呵成地寫出來。
相傳《上陽臺帖》是北宋徽宗皇帝的收藏珍品,北宋滅亡后又流傳至賈似道手中。再后來南宋被金兵滅掉,《上陽臺帖》幾經輾轉又流傳到元明清三代。
當這幅字畫傳到清朝的時候,又被清朝皇帝愛不釋手。甚至還曾在落款處題字“青蓮逸翰”,蓋上了皇帝的印信。
1921年這幅傳世珍品流落于市井之中,據說是溥儀因為手頭拮據而不得不變賣祖產,這其中就包括李白真跡《上陽臺帖》,不得不說溥儀真是個敗家子。
古董商人郭葆昌將《上陽臺帖》收入囊中,然后又哄抬市價將其高價轉手,再后來才被張伯駒發現。
這個視字畫如生命的收藏家,在幾經輾轉之后用足以買下461套四合院的巨款,將李白的真跡買到手,因為他最看不得的就是國寶流落他國。
三、捐贈給故宮博物館
在現代人的眼中,一套房子的價值,都足以讓人動心不已,更何況是四合院呢?而且還是461套四合院,但作為一個愛國人士,張伯駒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把國寶留在中國。
張伯駒曾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他的強項就是鑒定書畫,“寧可收一件精品,也不收若干的贗品”是他的座右銘。
晚年的張伯駒生活陷入困境,但是他根本舍不得賣自己收藏的文物。1982年,一代收藏大家張伯駒因病去世,遺囑上清晰地寫著,要將自己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國家。
結 語
張伯駒作為民國時期的官宦公子哥,能夠以一己之力收藏眾多文物,并且保證了文物不流入外國,最后還將眾多珍貴文物捐贈給國家。
這種偉大的愛國情懷和民主精神,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就拿《上陽臺帖》這一件事情來講,就足以證明張伯駒對文物收藏做出的巨大貢獻。
他能用461套四合院買下李白的《上陽臺帖》,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中也是一筆超級巨款,但是他為了保護民族文化,卻毅然決然地做了這件事情,這種高風亮節想必很多人都做不到,但張伯駒卻做到了。
陳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