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0年7月,國家十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
如今的工程建設中,智慧工地是如何保證安全的?6月30日,正值盛夏,科技日報記者來到北京通州,現場探訪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兩個在建重大項目。
在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工地,中鐵十四局項目部監控屏上,智慧工地平臺顯示著“京華號”大盾構機所有作業流程。
“項目通過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建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電子圍欄、管片車輛偏離預警設備、吊裝作業聲光報警、隧道內人員車輛定位、車輛測速違法抓拍等先進技術,構建起一個施工現場安全監管體系,大幅度提升了現場安全管理能力,目前已成功實現安全生產943天。”中鐵十四局北京東六環項目總工程師楊哲說,目前“京華號”盾構機已成功穿越通燕高速、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京哈鐵路等17個二級及以上重大風險源,實現單月最高掘進542米,創造了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月進尺新紀錄,實現了本質安全與零傷亡零事故目標。
緊鄰東六環改造項目不遠處,是正在建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地下建筑面積128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139萬平方米,為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信息指揮大廳的大屏幕上,安全生產智能化管控平臺實時顯示著當天項目作業的各類信息,包括安全監管、安全隱患、風險管理、視頻監控和應急管理。
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基坑最深處達32.5米,基坑安全管理形勢嚴峻。中鐵建工集團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總工程師宋筱告訴記者,項目部特采用基坑自動化監測系統,隨時掌握基坑變形數據,為項目部安全管理提供依據。
在安全生產智能化管控平臺上,能實時觀測到主要管理人員的位置。“現場安全質量技術等管理人員工作時,均佩戴智能安全帽開展工作,安全帽應具備定位、短信、語音對講、視頻交互、近期軌跡、自動AI識別等有效功能。”宋筱說,智能安全帽檢測到的位置、人員等信息,再通過在移動端實時數據整理、分析,清楚了解工人現場分布,給項目管理者提供科學的現場管理和決策依據。
據介紹,截至6月30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已實現安全生產943天。
智慧工地的出現不僅彌補了傳統監管方法的不足,還能更密的給工程建設罩上一張安全網,確保工程項目能夠更安全有序的進行,極大地提升了現場安全管理能力。
陳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