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90后步入職場,習慣“先消費后付款”的年輕人群,已成為中國消費市場信貸主體。
網貸平臺發展的鼎盛時期,全國有4000多家平臺。一部分年輕人的收入短期內暫時無法與超前的消費欲望匹配,以致于出現以貸養貸現象。
今年4月,銀保監會安排各地銀保監局排查摸底各地區包括消費金融等機構在內的機構所存在的共債風險特征,并要求對當前共債風險程度進行預估。不少業內人士稱2019年或將成為消費金融行業不良率高點。
作為行業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京東“白條”于2014年誕生于電商消費場景,這一模式讓資金真正流向消費領域。從白條開始,隨后幾年,螞蟻花唄、騰訊微粒貸、蘇寧任性付等具有互聯網屬性的金融產品陸續問世。這一全新的模式直接給消費金融行業帶來了爆炸式的增長。
然而,當金融服務可以滿足更多人群后,對于年輕消費群體而言,攀比消費、沖動消費、享樂消費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合理負債?如何正確處理消費與負債的關系? 如何防范“不理性”消費所帶來的金融風險,這些問題引起了行業的深思。
My錢包認為,一方面:消費金融市場需進一步驅逐泡沫,回歸普惠金融的本質。消費金融絕不是簡單的放貸,針對消費金融管理政策不斷完善的同時,作為消費金融品牌更應該不斷提升專業度及加強自律。另一方面,也應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樹立科學的理性消費觀。
My錢包:推動行業普惠
事實上,My錢包完善的風控體系可以有效降低不良率,互聯網出身的消費金融品牌擁有較強的場景優勢及數字科技實力。這些能力能夠幫助My錢包提高審核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息孤島導致的過度授信、重復授信、多頭授信等引發的金融風險問題。
同時,My錢包不斷強化自身風控體系,提升自身風控能力和獲客能力,讓更多用戶獲得高質量金融服務,真正實現普惠。
“挖掘內需潛力,推進消費升級”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層面重點關注的。互聯網金融改善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是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這是行業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根本與前提,而偏離了這個基調的行業評價標準,就是不符合行業正常邏輯的。
消費者:需克制,避免盲目消費
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消費信貸的用戶偏向于年輕群體,18-29的群體最多,占比36%。由此可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模式正在以年輕人為主導開始逐步轉變,提前消費、信用消費正逐步成為主流趨勢。
對此,My錢包提出“薪資有預算、購物有目標、理財有計劃”三個合理消費建議。
首先,提前規劃確保收支平衡。制定好月度預算,依據目前需要和未來計劃,詳細列出在不同開支項目中將分別花費多少錢,避免入不敷出。其次,避免盲目從眾、攀比以及情緒化消費。從實際需要出發,做到消費支出與收入相適應。最后,制定理財目標。定出短期財務目標和長期財務目標。并根據目標評估自己的資產狀況、計算出凈資產,再依據風險偏好進行合理的資產分配。
金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