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5年前,阿里巴巴集團和云鋒基金收購了“中信二十一世紀”,隨后將其更名為阿里健康,正式開始了大健康產業的版圖布局。
今年,5月10日,京東在其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宣布成立“京東健康”子集團。近日,又公布了新的人事任命,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零售生活服務事業群總裁辛利軍將擔任京東健康CEO。
京東和阿里在大健康行業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戰略布局。昔日對手在健康領域再碰頭,這次又有什么不同呢?
健康賽道扎堆 蛋糕夠分嗎?
就阿里健康和京東單獨設立子公司來看,兩者都將健康產業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阿里向來是廣撒網,但是阿里健康已經發展了五年,而京東健康是京東物流、京東數科后的第三個子公司。
為何巨頭們要在健康賽道扎堆呢?各方數據都顯示著,在未來十年的維度上,健康是一條足夠長的賽道。
據動脈網相關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共發生730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到206.3億美元。預計2019全年融資額將超過400億美元,融資事件數將接近1500起,創下歷史新高。
除了融資數量和金額可觀以外,有數量眾多的健康行業企業走到了IPO階段。過去5年在A股、港股、美股及其他證券交易所上市了163家醫療健康企業,醫藥上市企業共計78家企業。
現階段,國家衛生健康工作有兩個重點、一個轉變。兩個重點是繼續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一個轉變是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建設健康中國是當下的國家大事。
健康是民生之本,“互聯網醫院”相關的政策、審批、監管等各個環節措施也相繼落地,三甲醫院紛紛入局。互聯網+健康得到了資本以及官方認證,主流趨勢推動,大健康行業需要的是更多的能力者入局參與,促進其發展。
全面布局 阿里真能滴水不漏?
說到能力者,阿里在各個行業都難以被忽視。甚至在其他人剛剛參與到大健康產業,阿里就已經小有收獲。但是健康產業上的阿里真的能做到,滴水不漏,又大又全嗎?
1、布局時間早而全面,強者阿里增長速度驚人
阿里通過長時間的收購、整合,已經有了一整套的產業布局。覆蓋到了健康行業的各個方面,包括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產品追溯、消費醫療等五大業務版塊。患者、醫院、醫生、醫藥、保險多方皆有涉及。
阿里健康6月發布的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年度,收入人民幣50.96億元,毛利人民幣13.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6%和103.9%,調整后利潤凈額,則達到人民幣1.22億元。
2、醫藥新零售和醫療保險,發揮的依然是阿里的toC優勢
但是具體到阿里健康的利潤來源,2019年財報中,阿里健康的電商部分貢獻了近9成的營收。阿里的大健康,還是建立在從消費到支付的基礎上。盡管將這兩點孵化,是能夠逐步滲透到整個健康行業。
阿里的toC實力確實推動了,一些和醫藥相關的服務,“碼上放心”追溯平臺已經在hpv九價育苗的熱潮中被普及,相互保也引起了大眾對醫療保險的討論。還有送藥上門、在線掛號等服務,阿里也在很好的推進。
電商以及相關部分展現出了巨大實力,但是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消費醫療這些才是阿里健康的未來。阿里跨界目前依靠的是已有的用戶資源以及用戶習慣,并沒有真的跨進醫療和健康管理領域,規劃和落地尚有差距。
3、頭部醫療資源依然有限,阿里要的大健康還浮在表面
阿里健康涉及到的服務依然是圍繞標準品的消費制定的服務。更加深入一些的服務型產品,就變得難以落地。在健康領域不僅僅是存在購買需求,解決看病難以及提供優質的醫生資源,也被迫切需要。
在線問診這些涉及到根本的醫療服務,還是難以替代面對面的望聞問切,只能作為簡單的輔助,更不要說用戶在網上尋找名醫來進行疑難雜癥的治療,信息不對稱依然難以對解決。
在健康管理方面,阿里做的也非常薄弱,而這個方面其實是一個比較好標準化的環節,比如說通過一些智能穿戴設備來分析用戶數據,AI醫療也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基礎上的,從各方面來說阿里健康仍需要大量的積累。
如何觸及更多用戶 京東長路漫漫
目前京東健康共分為四個業務版塊:京東大藥房及三方平臺、京東互聯網醫院、藥京采、智慧醫療。具體來看,京東業務分布上是要小于等于阿里健康的布局的,并且是剛剛起步。京東費大力氣沖入這個健康領域,顯然又要直面與阿里的競爭。
1、醫藥零售采購緊握供應鏈,但是京東品牌保質的優勢不再
互聯網企業跨界大健康行業,普遍還是從消費以及支付上入手,京東也不例外。京東健康和京東商城一致,依然是要把握B端的供應鏈資源,做B2C以及B2B,而醫藥和數碼一樣是標準品,這方面京東可能會更有優勢。
這樣京東為藥店提供批發的藥京采其實也和為超市供貨的新通路如出一轍,而阿里針對藥店只是做了O2O醫藥聯盟,就是聚集藥店為C端用戶做線上購買的到家服務。
但是2014年阿里收購“中信21世紀”,也就擁有了原中信21世紀公司與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配合建設的中國藥品電子監管平臺。
這讓阿里受到了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爭議,但也就有了如今開放的、市場化的第三方追溯平臺 " 碼上放心 "。這么一來阿里的醫藥產品也同樣有公信力,京東品牌保質的優勢不再。
2、互聯網醫院火速落地,京東健康的產業目標明確
2017年6月份,京東已經正式成立“銀川京東互聯網醫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2019年1月還在宿遷建設了互聯網醫院。并計劃實現“醫療、醫藥、醫保”閉環。
今年4月2日阿里健康與西安本地的國際醫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阿里健康西安高新互聯網醫院”也正式上線運行。阿里在健康領域布局良久,但是互聯網醫院卻姍姍來遲。
目前來看,京東是采用直接和公立醫院合作的模式,速度更快,起步可能更加成熟,逐步將線上線下的醫療規劃落地操作。打通了醫保和京東支付,是一大看點。所以互聯網醫院對京東和對阿里的意義是不完全相同的,京東甚至可能希望通過實體醫院來反哺線上支付閉環,因此快是必要的。
可以看到京東醫療的產業目標更加明確,核心是線上線下一體化賦能,辛立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京東未來也不排除投資或者自建的方式來和醫院進行深度合作。像物流那樣全國化布局,也許也會再次發生在京東醫療上。
3、相比之下C端入口匱乏,京東健康需要更多時間
京東和阿里、騰訊相比較,在消費者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還是低于后兩者的。支付入口就直接連接了生活服務,京東金融與支付寶、微信支付之間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例如,支付寶推出相互保,京東也同樣推出了相關保險產品,但是卻沒有水花,在生活服務方面,用戶對京東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
2018年11月,阿里健康獨家設立支付寶醫療健康服務頻道和運營醫療健康行業合作伙伴以來,其醫院場景下的用戶數量增長迅速。本質上還是因為支付寶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應用場景,那么遷移到到醫院場景也是水到渠成。
2019年3月,阿里健康的醫療服務月活用戶已超過1200萬。相較之下,京東健康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用戶習慣,也可能要用更多笨功夫,讓京東健康深入人心。
健康產業無疑是個能量巨大的產業,不僅僅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而且關系到國計民生。隨著互聯網發展越來越成熟,互聯網+健康已經逐漸被認可和期待。而京東與阿里都在大健康產業上做出了實質性的動作,昔日電商之爭又將在健康賽道上演。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些參與者通過良性競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新興行業的發展和成熟。
文|知識流 公眾號關注知識流 (ZHISHILLL),個人微信請聯系cfacpa666,轉載請注明版權。
知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