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
日前,自媒體號《科技美學》做了組數字統計,僅2019年過去的5個月時間,市面上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手機品牌共發布了近50款新品,算一算時間,大約每3天就有一款新機上市。
這是一個讓人詫異的數字,因為真正能讓消費者們記住的不過幾款而已。不禁疑惑,為何手機需要以如此快頻率更新?
這些發布的新機又去哪了?會有用戶買單嗎?
用戶不再為“新機”買單
在科技美學發布文章《2019年上半年一共推出了多少新機?結果出乎意料》一文下,同時也開啟了一項調查,一共有超4萬網友參與了問答。
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認為現在廠商發新機的頻率如何?”80%的網友認為過快、17%的認為中等、3%的覺得慢;另一個問題是“你現在的換機間隔是?”1年內換機的用戶為6%、1-2年的為16%、2年的35%、兩年以上的38%、沒換過的5%。
從上面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市場已經對“高頻次的新機上市”不再感冒,超70%的用戶換機時間已經在2年及以上。
也就是說,以往通過細節性調整或局部內容提升促使消費者換機的手段,已經不再奏效。
而這類“玩法”在之前一直是各大廠商們的拿手好戲,甚至無往不利。換下屏幕大小、攝像頭位置、改下屏幕樣式,就成為了一款新機推出市場。
換殼的玩法為什么在以前可以屢試不爽,之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還未飽和,產業處于調整期,廠商需要的是拼市場、拼營銷,所以換殼上新,再加上較低的價格以快速占領市場。而現在市場飽和度已經極高,用戶的換機需求不再高頻,所以廠商原本的銷售模式其實已經不再適用于目前大部分市場。
至于為何現階段廠商仍在沿用這類方式,原因還是我們熟知的那些,一是行業創新瓶頸,包括蘋果在內的一眾手機廠商已經沒能力在越發成熟產品端做出大的改變;二是廠商需要通過高頻的推出新機來保持自己的曝光度,保持現有的市場占有率;三是確仍有少部分用戶仍熱衷于頻繁換機。
從大環境看,IDC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10%,2019年下滑趨勢在進一步擴大,Q1同比出貨量下降11%。不僅國內,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也是如此,2019年Q1全球出貨量同比下降6.6%。
這些數據直觀的表明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目前正處于下行階段,市場競爭會更加嚴峻,一般當任何行業進入衰退期鮮有新玩家會選擇入場,因為此時行業的進入壁壘會明顯提高。
而最新消息報道,互聯網公司字節跳動,預備進軍智能手機市場,官方給出的回復是“不予置評”,那基本也就坐實了。
此時選擇入場的字節跳動究竟圖什么?又或者字節跳動憑什么認為它能在逆向環境中生存?
衰退期入場的字節跳動
任何產業都會經歷一個從增長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具體是指產業出現到完全退出社會經濟活動所經歷的時間。一般分為起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蛻變)階段四個階段。
現階段,智能手機顯然已經走過了成熟階段,開始邁入了衰退階段,還是那個問題字節跳動為何卻選擇此時入場?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在產業進入衰退期時,企業大多會采取什么樣的戰略。
一是,領先戰略。利用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優勢,通過正面競爭的方式擊潰其它對手,成為在產業中保存下來的企業之一。
像我們熟悉的華米OV、蘋果、三星顯然是采用這類戰略的代表玩家,華米OV加上蘋果,目前占據這國內90%的市場份額,其他玩家只能分食剩下的10%,而三星雖然在中國市場已經折戟,但架不住其在全球其他市場的龐大的銷量,使其在沒有中國市場的前提下依然占據著全球第一。
這些企業即便在行業下行環境中依然可以持續存活。
二是,堅壁戰略。是指鑒別出產業中那些能保持穩定的需求或者需求下降很慢,而且還具有獲利特性的某一部分。
像在歐洲市場,有一批手機廠商,如荷蘭的Fairphone公司和德國Blloc所依仗的小眾市場,他們通過生產非常獨特的小眾產品來滿足那些小眾用戶,因為在這些領域沒有其他競爭對手,所以他們依然可以保持自身的市場穩定。
三是,轉移策略。轉移策略是指盡可能規避不利于自身的行為,減少相關投入,降低成本,甚至需要在市場做出抉擇,放棄部分市場。
像傳音、一加等國產品牌,主動規避國內市場,主要深耕在非洲、印度、南美等非一線市場,根據當地用戶的實際需求做產品開發,以相對較低的價格,免去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與主流品牌對打的不利。
再回到字節跳動做手機的話題,可以發現若選擇在此時入場,以上三類玩法似乎都不適合。領先戰略,字節跳動不具備市場基礎;堅壁戰略,作為新玩家顯然也沒有任何技術優勢;轉移策略,或許可行,畢竟像抖音等產品現在國際市場也具備了一定知名度,但這樣做需要投入的成本顯然比發展國內市場更大,并且實際情況是,這些地區所剩的市場份額也不多了。
所以,字節跳動此時看中的其實是衰退階段所衍生出的蛻變階段,行業在衰退中將迎來蛻變,帶來新的市場及增量元素。
現階段,智能手機行業發生蛻變的前提和場景已經出現,就是“5G”。5G場景下的終端布局恐怕才是字節跳動的最終目的所在。
字節跳動對于5G的布局一直“野心”不小,在其牽手運營商或是收購相關公司的動作上便可見一斑。而5G不光只是停留在網絡層面,對于硬件產品的依賴或說是利用程度將超越以往任何網絡時代,所以智能硬件成了決戰5G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有了這個前提字節跳動的入場就不再顯得突兀。
BAT都沒成功的智能手機字節跳動有信心?
無論字節跳動的目的是不是志在5G,但也存在一個前提,就是用戶數量,沒有用戶就沒有流量,沒有流量就談不上入口、生態。
從以往的歷史來看,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基本做一個“死”一個,即便BAT作為國內絕對的互聯網巨頭,曾經也都有意智能手機,例如阿里曾和天語聯合做過手機,百度和戴爾、長虹等一眾企業做過手機,騰訊也做過QQ手機,甚至新浪微博也和HTC打造過定制手機。又或者國外的互聯網大佬,谷歌、微軟,亞馬遜等,或收購或自研,但事實卻基本全軍覆沒。
即便到現在,在智能硬件方面,實際看得見的也就各家的智能音箱,除此似乎再沒有上得了臺面的產品。
字節跳動近兩年在互聯網領域異軍突起,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前不久還有一個算是剛剛倒下的互聯網手機品牌,就是錘子,而此次字節跳動做手機的消息正是來自于原錘子內部員工透露,在今年1月字節跳動收購了錘子科技的部分專利,并簽下了大部分錘子科技的開發人員。
顯然,錘子的前團隊,就是字節跳動做手機的現班底。那么字節跳動會不會重蹈錘子的覆轍?
縱觀無論是BAT還是錘子或其他互聯網公司做智能手機失敗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做手機都是在東施效顰 ,前期的一些新鮮感或許確實會給產品帶來一定的流量,但時間長了,消費者的新鮮感退去,會發現其實互聯網手機的內容生態還不如一般手機,畢竟想用開源的生態來打造封閉的自家產業鏈是不現實的。
其次,在當年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智能手機市場時,智能手機還未淪為“快消品”,產品的階級劃分還非常明顯 ,國內市場基本還是被國外品牌主導,而國產品牌的產品認同感還未建立,所以無論你什么公司做出的產品都被消費者一律視為“山寨”,當然直到現在國內的產品階級依然存在,只是不再那么明顯。
最后在于盈利思維上的根本性不同,互聯網的玩法是瘋狂燒錢,用錢來占領市場,所謂收益損耗 ,這些都不在乎,只要資本能跟上,就一定能撐下去,其實說白了就是給資方“畫大餅”,但實際情況是,智能手機的利潤是多少?賣手機能賺幾個錢?手機利潤遠無法跟上燒錢的速度。并且賣手機終究是TO C的行為,玩法上跟互聯網的趨勢就存在差異。
字節跳動最終結果會如何?在智能相對論看來,其實很難,或許其結果并不會錘子好到哪里去。又或許字節跳動確實不差錢,但量體裁衣,是很多互聯網前輩們留下的寶貴經驗。
行業中有句話叫“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有一個智能硬件夢”,當然就目前的趨勢看,發展智能硬件也確實符合生態發展的需求。說到底字節跳動并不像之前的互聯網公司一頭扎進智能手機行業,算是有的放矢,但預計依然是理想很豐滿,結果很骨感。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智能相對論: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咸淡,講出黑白,道出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智能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