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東方亦落
最近,微信相繼發布了安卓7.0.4版本與iOS 7.0.4版本。從更新日志來看,二者功能基本一致,用戶發布視頻時,可搜索歌曲并設置為背景音樂,還可以在好友的視頻動態中發表私密留言。不過與這些功能相比,漂流瓶的正式下線和朋友圈最近一個月可見的選項更引人矚目。
其實在此之前,騰訊就已經關閉了微信漂流瓶和QQ郵箱漂流瓶,不過入口依然存在,但用戶只能撈到“海星”。至于關閉的理由,是眾所周知的“存在大量色情內容和廣告”。不過對于許多人來說,漂流瓶是個頗為有趣和充滿回憶的存在,不少人在背負著與熟人不能說的秘密和壓力時,喜歡將心事寫進漂流瓶,然后等待陌生人的回應。
把心事裝進瓶子拋向大海,是許多純愛小說中會出現的情節,也自帶一種浪漫氣息,騰訊開通此功能的本意也是把這種令人向往的操作移植到線上。事實證明,陌生人社交市場需求極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漂流瓶乃至附近的人的作用都開始“跑偏”,變成了營銷和色情泛濫之地,所以下線漂流瓶也實屬無奈之舉,可能不夠合理但確實能夠在短期內見到效果。
人們對漂流瓶的下線或許會有些遺憾,但微信中新增的朋友圈一個月可見功能卻得到了許多用戶的贊同。這是朋友圈繼“最近三天”、“最近半年”的可見設定之后新增的第三個設定。此前微信的“最近三天”可見功能遭到了許多網友的吐槽,有觀點說選擇這個設定會導致自我封閉,而且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不夠坦誠,甚至有人表示已將三天可見的朋友通通刪除。
在許多人看來,既然發朋友圈,就坦誠地發出來,今天發了,明天藏起來,難免矯情。然而人從來都是復雜的,人類的本性使人們離不開社交,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許多人又不愿完全敞開自己的“私人領地”。
當然,人們設置三天可見的動因也不盡相同。 有的人是想屏蔽自己尷尬的“黑歷史”,有的人覺得當時的想法現在已經不認同,還有人曾經拿朋友圈當日記本,后來覺得全部展示出來不合適,但又不想完全關閉。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而張小龍在微信中增加此功能的初衷就是給不愿完全展示自己過往的人一個保留的余地。
當然,為了應對眾人的吐槽,微信又增加了一個月可見,比起三天的時間,一個月似乎更為恰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半開放式的自我展示在網絡社交平臺中頗受歡迎,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微博也增加了動態半年可見的功能,并且已經被許多人使用。
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于半開放式社交狀態的強烈需求,在幾乎是無障礙的網絡社交環境中,隱私設置的重要性反而凸顯。所以微信新增“一個月可見”功能并非矯情,反而是洞悉用戶需求的體現。估計這種半開放式的社交展現模式,將會成為互聯網社交平臺中的一種風氣。
最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