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華為在手機領域開始了名副其實的大躍進,近期推出的幾款產品均引起了市場熱議。華為Mate X雖未正式量產但是也引發了大眾對未來折疊屏時代的討論,相較于17000元售價的Mate X,能拍攝銀河的P30系列手機對大眾的震撼則來得更加真實。
然而在華為P30發布后,小米卻連續發聲碰瓷華為新品。首先小米高管盧偉冰評價華為成本和售價不成正比,在用兩個版本打高賣低。隨后小米官方也發文強行對比華為P30和小米9,意思是某些參數上小米要高于華為P30,但是價格更低。另外小米在英國官方推特上發圖,暗指華為P30不去用最新的芯片,反而去弄施華洛世奇水晶手機殼。
但是今年二月份剛發布的小米9同樣強調拍攝能力,發布會上,雷軍的PPT中曾經對比過iPhone、華為的Mate20 pro以及小米9對于月亮的拍攝效果圖。華為P系列新機則以不僅能拍攝月亮還能拍攝銀河做出了回應。
事實上,拍照也是小米9宣傳重點,而到華為這小米就說人家嘩眾取寵,以性價比相做比較。但是性價比顯然不是華為P系列的定位。小米做出這一波應激反應可能真的是慌了,畢竟在某些核心技術實力上小米和華為存在差距的。
揪住性價比不放 小米拆分紅米后仍用高端機碰瓷
我們來看一下華為P系列和小米9在攝像方面的比較。華為P30 pro搭載后置四攝,包括超感光鏡頭、潛望式長焦鏡頭、超廣角鏡頭、TOF鏡頭。可實現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及50倍數碼變焦,感光度高達409600。并且以評分112,刷新DXO榜單歷史最高紀錄。
小米在DXO上的評分為107分,然而惹人爭議的是,小米送測DXO的默認視頻為4k畫質,但是其他手機評測用的都是1080p的畫質。因此至少在榜單維度上,華為P30的拍照實力的確要遠超小米9。
在售價上,小米9標價為2999元起,但是網絡渠道上實際并沒2999的現貨,京東上小米9的現貨起價為3198元。網爆華為P30售價3988元起,初步估計華為P30與小米9的售價起步可能會有一千元的差距。
然而小米僅揪住性價比來和華為比較,其實是不太合適的,反而顯得自己有點虛。因為針對手機業務,小米在2018年第四季度完成了對品牌的梳理。2019年初正式拆分紅米,推出小米、Redmi的多品牌策略。該策略實施之后,小米和紅米甚至互相稱呼對方為友商。小米著急拆分紅米,與之劃分界線寓意非常明確,是要由低向高,要用小米對標華為,紅米對標榮耀。
高端機的覆蓋人群并不是對性價比要求高的一類人群,這一圈層的手機應該在3000以上檔位比較性能、品牌等要素。如果要比性價比,理應拿紅米和榮耀去比較。小米拆分紅米和華為做榮耀子品牌有本質不同。榮耀最初完全是對標小米誕生,是一個像素級模仿的子品牌,并且依托華為的成長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小米拆分紅米是要品牌轉型。但是如今小米依然不敢賣高價,自己的高端系列產品不和華為比功能、配置反而來比較性價比,品牌之路走得有點兒本末倒置。
大廠強勢合作 華為Hilink對戰小米生態鏈
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4.1%。在這樣的情況下,國產手機的生存空間愈發狹小。中小廠商諸如錘子、樂視、金立紛紛破產倒閉,傳統大廠中興、聯想掉隊后還在奮力追趕,還有不少中小創業者依然掙扎在死亡線上。小米在某種意義上算得上是成功的顛覆者。但是在互聯網手機的強勢沖擊下,與之對應的傳統廠商華為卻越戰越勇。2018年,華為全球出貨量以兩倍左右的差距,領先小米位居全球第三,并且在中低端領域也靠榮耀擠壓了小米的優勢。
如果說小米和華為相比還剩下什么優勢那就只能是在智能家居上了。小米生態鏈融合多家“小米系”企業,包攬了電視機、吸塵器、臺燈等家具的生產制造工作。希望以性價比為切入口,全面覆蓋中國智能家電市場。2018年Q4財報顯示,小米電視2018年全球出貨量達到840萬臺,同比增幅高達225%,并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小米電視將沖擊全年中國第一。可以看出,小米在智能家居這一塊的優勢已經相當明顯。
傳統家電在當下,面對的沖擊正如當初傳統手機要面臨的挑戰一樣,是全面擁抱互聯網化還是選擇被淘汰?這迫使傳統家電不得不向智能家電靠攏,因此市面上也就出現了海爾U+、美的M-Smart還有海爾和阿里的合作。自建平臺以及借助互聯網公司的力量成為了當下傳統廠商可以有的選擇。
華為看似在IOT領域并未發力,但是Hilink的騰空出世,給出了華為在物聯網領域的解決方案。許多傳統家電公司的智能化不過還停留在app遠程遙控上,更多中小型廠商沒能力自建立臺且和巨頭合作又達不到門檻。而華為Hilink用開放式的平臺,滿足了家電產業轉型的需求,同時也能抵消華為手機因為缺乏物聯網基因可能帶來的拖累,實現彎道超出。
手機端是重要的物聯網入口,華為首先在入口數量上并不處于劣勢。其次在鏈接能力上,Hilink能夠化解各大家電品牌分裂的物聯網生態。消費者不需要因為想要統一控制入口而被家電品牌綁架。而傳統家電廠商在各自領域還是有歷史積累的技術優勢,仍然能將注意力集中在產品的升級上。華為的Hilink將在智能家居領域對小米生態鏈條產生不小沖擊。
面對強敵的整裝待發 小米未來缺少防護鎧甲
小米自出世起就給自己貼上“發燒”的標簽。它的粉絲基礎是牢牢建立在低價高配策略上的。這也導致它在品牌溢價上呈現出明顯弱勢。然而小米CFO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的戰略重點在加強中高端手機市場的地位。這樣的發展策略明顯和它過去的立命根基相違背。究其原因,當下手機市場逐漸飽和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存量市場下,小米或許意識到它的商業模式已經出現了阻礙該品牌未來發展的弊端。
手機市場飽和,智能手機廠商一方面要盯緊存量市場,另外一方面要拓展邊界。華為攝像上和徠卡、設計上和保時捷合作,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質感,在高端領域有溢價空間。蘋果、華為能推出萬元機,并依靠高價獲得很好的財務數據,與之對比小米在品牌價值上的競爭力非常有限。實現上市之后,小米的收入結構成為了投資者用放大鏡來觀察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小米培養的米粉恐怕將來也不會愿意花費一萬元為小米某款手機買單,這是小米的商業模式決定的,所以品牌溢價是小米缺乏的鎧甲,直至今日它依然不敢輕易的試探消費者的底線,嘗試扭轉現狀。
在邊界拓展上,小米頗有遠見的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態鏈。但是無論是在智能穿戴設備還是智能家居領域,小米的思路是很容易被學習的,而大廠實力只要使對了方向馬上就能見到成效。以可穿戴設備數據為例,2018年Q4季度,華為實現了高達206.1%的同比增長,不僅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可穿戴品牌,還是本季度唯一一個增速突破三位數的品牌,遠遠超過小米。而在智能家居領域,華為稱不會去碰傳統電視等家電產品。但是對外公布了1+8+N的策略,將以手機為主入口,輔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8個入口,加上來自第三方廠商的泛IoT硬件,組成自己的生態圈。入場時間也沒辦法成為小米的鎧甲,集大眾之力的開放式的策略或許能再一次幫助華為彎道超車。
小米的性價比不僅要面對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還要面臨同類競爭者不斷的自我提升帶來的挑戰。真正屬于小米時代的機遇在一點一點的流逝。OV等品牌在技術上有實質性的提升,例如通過彈射式攝像頭實現了真正的全面屏。一加在海外也是性價比的代言人,性價比不是小米獨有標簽。智能手機廠商的自我升級從未停止,光靠性價比這條路只能越走越窄。
而未來的5G時代,對于小米來說更是風險大于機遇。華為在通訊技術上的優勢是其他手機廠商無法比擬的,對于華為系列產品來說就好似站在風口的豬,無論是真實的技術應用還是人們對品牌的認知,“華為”兩個字就是優勢。相比較之下,小米要面對的是未來需要持續增加的技術投入,還有不斷碰壁的品牌轉型挑戰。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小米不斷diss華為推出的旗艦機型,面對強敵小米未來的確它缺乏護身鎧甲,這次是真的慌了。
作者:沙水,互聯網觀察家,美股研究社(http://kechuan.meigushe.com )專欄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shashui007
沙水,互聯網觀察家,美股研究社(http://kechuan.meigush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