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東方亦落
昨日,新浪微博發布了2018年的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實現凈營收17.2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49%。微博月活躍用戶4.62億,并且已連續3年保持同比7000萬及以上的用戶凈增長態勢。年度營收提升至114.4億,廣告營收也達到了百億規模。新浪微博預測,今年一季度的凈營收將在3.95億美元~4.05億美元之間。
近年來,人們在對新浪微博的評價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贊同者認為新浪微博在內容傳播、意見領袖、廣告營銷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優勢。批評的聲音則認為新浪微博存在缺乏社交功能、內容質量下滑、僵尸粉現象嚴重等種種問題,不少用戶戲稱新浪微博為“渣浪”,甚至有觀點認為新浪微博會衰亡。
但是從這份亮眼的財報數據來看,新浪微博不僅不會衰亡,還有著巨大的上升空間。那么到底是什么讓微博能在這個網絡社交方式多元化的時代依然保持上升趨勢?這與我們的社交需求和微博自身的積極變革均有重要聯系。
不過那些唱衰微博的聲音也不是憑空而來,微博在崛起并逐漸穩定之后的確走過“彎路”。不過從現在的狀況來看,微博已經找到了一條相對正確的發展路徑,而我們也早已習慣一邊diss“渣浪”,一邊在朋友圈安靜卻在微博“蹦迪”。那么面對微博,我們為何沒能逃脫“真香”定律呢?
一、曾走彎路“傷害”了用戶,但微博并不是真的“藥丸”
都說新浪微博是“渣浪”,這并不全然是“污蔑”。
曾幾何時,微博上是優質信息的傳播地,是黑幕的揭露地,是人們發表內心真實聲音的聚集地。想想那些年的郭美美事件、動車事件,這是人們切實關心并能夠產生高度參與感的話題,人們通過微博發出聲音,進而影響輿論、影響現實,最終產生實際的效果。
但好日子并不常有,在微博逐漸崛起、做大,并且穩定之后,“畫風”好像不太對了。
看看如今的熱搜話題,90%都是明星八卦和電視劇宣傳。
看看微博內容,總能看到一些強行植入的廣告和無腦小說推廣,要不就是轉發錦鯉之類的無聊內容。
無論是話題還是內容,都與當初那個全民參與的網絡“舞臺”漸行漸遠,微博似乎已經變成了不同的信息主體向網民們灌輸他們想要讓人們知道的信息的地方。
這與微博在發展過程中走的“彎路”不無關系。
隨著微博用戶的猛增,越來越多的商家與企業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于是將推廣和營銷內容都發到微博中。這對于任何一個社交平臺而言都是盈利的重要渠道,對于商家而言,通過微博加深與用戶的互動,拉近與用戶的距離,既能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又能實現營銷的目的。
這本該是一件雙贏或多贏的好事,然而用戶逐漸發現,新浪微博中的廣告與營銷愈加頻繁,熱搜也與利益掛鉤。在微博,“買熱搜”已經成為了明星炒作、新劇宣傳、企業營銷等操作過程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這些東西一旦過度,“受傷”最深的就是用戶。充斥著這些內容的微博難免會引發用戶的抵觸心理,從而造成微博口碑的下降和用戶的流失。
這些內容的過度使得微博中的優質內容迅速減少,對于一個以內容訊息起家的平臺來說,這是一種不利的現象。人們在微博中不再能關注到那些自己真正想要關注的話題,于是衣食住行、明星八卦、產品營銷等“無關緊要”的信息成為了“強行”關注的點,導致個人用戶和大V發布的優質內容減少,加深了用戶對微博的“反感”。
另外,僵尸粉也是讓用戶頭痛的問題。其實僵尸粉不是從微博才有的,早年的貼吧,之后的微信公眾號,都有僵尸粉的出現,這甚至已經成為了一條生意鏈,“買粉”也是提升微博人氣的“潛規則”之一。
名人大佬、意見領袖、信息的裂變式迅速傳播,讓微博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事件和輿論發酵的中心。然而從微博崛起之后的發展方向來看,這匹互聯網中的“黑馬”有些跑偏的意味,讓許多“心術不正”之人發了橫財,讓一些沒法把握廣告邊界的企業大肆營銷,假粉絲、轟炸式廣告、劣質信息、注水評論......每一個都極易受到用戶的排斥,所以這些加在一起對用戶無疑是巨大的傷害。
而用戶“受傷”的結果,就是微博業績的下滑。2017年6月,新浪微博公布了未經審計的第二季度財報。雖然凈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47%,但凈利潤卻同比下滑了46%。凈營收能上漲,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營銷和廣告,然而凈利潤的下滑,似乎能夠反映出微博在另一些層面確實是走了“彎路”。
不過若是根據以上種種現象就說微博“藥丸”,卻還是過于武斷了。畢竟新浪微博能在與騰訊微博的“戰爭”中取勝,并且在當今的網絡社交多元化時代還能保持各方面數據增長的態勢,就說明新浪微博非“等閑之輩”。
二、“功底”深厚且積極革新,微博未來依然“有戲”
新浪微博的“功底”,來自成為那些年的“大戰”中唯一成功者的經驗。
現在說起微博,大家都會默認是新浪微博。實際上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中,這一領域的“鼻祖”是王興于2007年創辦的有“中國版Twitter”之稱的“飯否網”,本來飯否網有很大的可能會成為如今的微博,然而卻因對內容監管的疏忽最終被淹沒在互聯網的大潮之中。
2009年,飯否停運,新浪微博登場。憑借強大的運營能力,迅速邀請到了各路明星大V的加入,用僅僅一年的時間積累了5000萬用戶,微博發布內容平均每天超出了2500條。記得有一則笑話,說的是我們的想法和觀點就像襪子,而微博的作用是不僅自己可以聞到襪子的氣味,還能曬出來讓大家一起聞。
在新浪微博興起之后,大家不僅樂于把“襪子”曬出來,還逐漸開始嘗試用微博私信聊天。這讓當時社交領域的老大騰訊有些“猝不及防”。或許是出于“防御”的目的,又或許是想嘗試更多的可能性,騰訊于2010年推出了騰訊微博。
從理論上講,騰訊本身擁有著龐大的用戶體量和豐富的社交經驗,進入微博領域怎么也能和新浪“平分天下”才對,但事實卻是騰訊微博完全被新浪微博甩在后面。
新浪微博在開始的時候就在“名人效應”方面花了大力氣,國內外的名人大批涌入新浪微博。而騰訊微博卻因為晚一年入場而無法再與新浪微博爭奪名人,只在體育明星方面還勉強拿得出手,而多數在新浪微博“落戶”的名人和普通用戶也懶得再換地方了。這些都讓騰訊在微博領域無從發力,最終只能無奈退場。
名人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娛樂明星、企業巨頭這類意見領袖為新浪微博吸引了巨大流量,他們的表達欲與用戶的窺私欲一拍即合,鹿晗、趙麗穎等明星的戀情能讓微博服務器崩潰,足以體現名人效應產生的強大力量。
除了占據先機和把握名人資源之外,新浪微博在公共話題方面的運營能力也十分強悍。這種能力來自于早期的博客時代,它讓新浪博客在Web 2. 0時代同樣獲取了輝煌的“戰績”。在某種程度上,新浪微博沿用了新浪博客時期的運營模式,享受著博客時期的“紅利”。
除了明星、大佬,新浪微博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媒體從業者和公知大V。這類用戶具備制造與傳播話題的先天優勢。加上移動互聯網的推動,微博也如PC時代的天涯一般,成為了媒體熱點的重要來源地,同時也承載了更多功能。和頤酒店事件、藍可兒事件,以及“微博打拐”等一次次在新浪微博發酵并成為超級話題,足以證明新浪微博強大的運營能力與巨大的影響力,而這些能力通通都可變現。
可以說,新浪微博的種種優勢使其具備了強大的“防護力”,這種力量就是新浪微博屹立的保證,也是使微博能在如今社交形式多元化的時代中依然能夠保持增長態勢的重要因素。此外,新浪微博積極融入新玩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強強聯合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自從阿里入股新浪微博之后,微博開發了更多玩法,也讓網紅經濟在微博上興起,并賦予了網紅們更強的變現能力。此外,新浪微博自身也在不斷革新,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當下時興的玩法,例如視頻、直播、支付、運動等板塊,可以說幾乎包含了一切新玩法。從這些新增功能中,可以感受到新浪微博緊跟潮流、積極革新的態度。
社交形式多元的時代,新浪微博在革新。以前常有人拿新浪微博與Facebook和Twitter做比較,總是發出新浪微博何時能追得上Facebook的感慨。但如今看來,微博正在奮起直追,同時也在開足馬力變現。新浪微博CEO王高飛表示,今年會繼續在多平臺多維度發展方面加大投入,賦能內容創作者,強化社交內容生態體系,并爭取更多變現的機會。
不論在什么時代,人們都需要表達,需要宣泄,也需要被關注。盡管如今社交方式多元,但微博培養出的習慣已經在互聯網用戶中根深蒂固,而扎實的功底加上積極的革新,恐怕就是我們在微博也無法逃脫“真香”定律的重要原因。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新浪微博仍然應該注意近年出現的問題。防止因“用力過猛”而偏離初心,才可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最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