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亦落
近日,房屋租賃APP“愛屋吉屋”悄然停止運營,其官網名稱變為“一樓房東”。愛屋吉屋創始人鄧薇透露,目前愛屋吉屋的整租與二手房業務全部結束,團隊力量集中運營一樓房東。然而一樓房東的運營團隊成員卻表示,目前公司已走到破產清算的階段,現存人員大約10人,并且新的開拓已經停止,主要負責存量運營。
時間回到2014年,高喊著“干掉中介,讓門店滾粗”口號的愛屋吉屋以O2O的方式強勢進入傳統中介行業。與多數互聯網平臺一樣,愛屋吉屋希望借助互聯網讓傳統行業有所轉變甚至被顛覆。
其實當年愛屋吉屋敢喊出如此“囂張”的口號確實是有底氣的,這份“底氣”主要源于資本。僅一年多的時間,愛屋吉屋就完成了從A輪到E輪的融資,累計金額3.5億美元,估值更是達到了10億美元。而其投資方也都來頭不小,高瓴資本、順為資本、淡馬錫等個個都是大佬。在中國互聯網中,愛屋吉屋也創下了完成5輪融資最快的獨角獸企業的記錄。
腰包鼓了,底氣也就足了,說出的話自然更是“囂張”。愛屋吉屋表示要“用互聯網飛機大炮的方式,挑戰傳統房地產中介的刀耕火種”,以顛覆傳統中介市場的決心加入了互聯網企業的“燒錢”行列。
開始的時候,這種方法的確頗見成效。2014年9月,愛屋吉屋憑著“上海租客傭金全免”的補貼策略迅速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9個月后,愛屋吉屋在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超過了2400套,僅次于鏈家。同時,愛屋吉屋還進入了北京、深圳、武漢、杭州等多個城市。到2015年,愛屋吉屋發展達到頂峰,房屋全年總成交量超出20000套,GMV(成交總額)在400億元人民幣左右。愛屋吉屋僅用了1年,就達到了鏈家10年才達到的目標。
然而這種頂峰狀態并未能持續太久。燒錢賺用戶、資本過熱等引發的弊端逐漸浮出水面,這些弊端撞上了資本寒冬與房地產行業調控,導致互聯網中介平臺難以為繼。2016年,愛屋吉屋被裁員、欠薪等一系列負面消息包圍,業務也開始萎縮,直至如今倒閉的境地。
這并不只是愛屋吉屋本身的問題。自從互聯網行業誕生開始,其高效、智能、連接萬物的特性就對傳統行業持續產生沖擊。這種沖擊最顯著的體現就是改變了傳統信息的交互方式,所以在中介這樣的信息不平等的傳統行業中轉變尤為明顯。
然而傳統行業并不是僅靠互聯網就可以顛覆的。因為從供應鏈、供應商、經驗、資金等方面來看,傳統行業有著豐富而成熟的經驗。互聯網的進入確實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但在實體方面互聯網的力量相當薄弱。
就拿中介行業來說,愛屋吉屋的倒閉證明了去門店化道路依然行不通。在中國的大背景下,二手房交易業務依然要依賴門店模式。互聯網平臺當然可以成為房產交易環節提升用戶體驗和交易效率的重要創新工具,但買賣雙方無法真正做到“互聯網化”,交易閉環線上完成是存在困難的。
從本質上看,互聯網缺乏實際的經驗,而這恰好是傳統行業所擅長的,因而無論是資本還是互聯網,在傳統行業面前也不免“折戟”,更遑論“顛覆”了。不過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各有利弊,并且能夠互補,所以選擇相互支撐可能是比對峙與顛覆更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