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內已發現的外來動物約有220種,絕大多數都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其中,真正能讓人“聞之色變”的入侵動物并不多,鱷魚就是這樣一種可怕的存在。近日,江蘇蘇州的蔡涇河內就“出水”了一條兇猛的鱷魚,并且還是世
中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內已發現的外來動物約有220種,絕大多數都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其中,真正能讓人“聞之色變”的入侵動物并不多,鱷魚就是這樣一種可怕的存在。
近日,江蘇蘇州的蔡涇河內就“出水”了一條兇猛的鱷魚,并且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鱷魚種:灣鱷。灣鱷是出了名的性情兇殘,其體型巨大,領域意識強,甚至還會主動攻擊人類,危害不容小覷。網友對此也是議論紛紛:這么一條龐然大物,到底是怎么來的?
蘇州河道發現灣鱷,長1.6米重15公斤
據報道,這條灣鱷最先是被蘇州常熟支塘鎮的一位村民發現,當時鱷魚在河道對岸一側若隱若現,樣子看起來非常嚇人。惶恐之余,村民趕忙向當地派出所求助,后經多方齊心協作,執法人員終于將其制伏。
據測量,這條灣鱷的體長達到了1.6米,重15公斤,在事發河道是頂級的獵食者。2米以下的灣鱷屬于低齡個體,但已具備一定的捕食能力,魚蝦、水獸、嚙齒類動物等都有可能淪為獵物,如果放任不管,后果將難以想象。
灣鱷到底能長到多大?灣鱷是世界現存的“鱷中之王”,成年后的雄鱷體長可達4.5~6.3米,體重600~1000公斤。有記錄為證,2011年時菲律賓村民曾捕獲一條6.4米長的巨型灣鱷,后被命名為“洛龍”,其體重達到了恐怖的107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之一。
1075公斤是什么概念?以老虎為例對比,一頭成年虎的體重約200~300公斤,也就是說:一只“洛龍”相當于3~5頭老虎那么重。我國本土的揚子鱷(豬婆龍)與之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威懾力不值一提。好在蘇州河道發現的這條灣鱷并不算大,也沒有造成人員傷害。
網友見狀提出疑問:這條灣鱷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首先可以排除一點,這條灣鱷顯然不是我國的土生土長的物種。據史料記載,我國歷史上曾是灣鱷的自然分布區,唐宋時期的韓愈、王舉直等人都曾目擊并描述過灣鱷。我國廣東順德也曾出土過兩具鱷魚骨架,專家鑒定后確認其為灣鱷的遺骨。
1922年,馬爾在香港還獲得過灣鱷的實物,并引發媒體跟蹤報道。據專家推測,這條灣鱷原本可能生活在南洋,后來搭乘暖熱洋流才來到了國內,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如今整整100年過去了,國內始終未發現灣鱷的自然蹤跡,由此可以斷定:我國沒有灣鱷的自然分布。所以,蘇州的這條灣鱷不可能是本土物種。
那有沒有可能是養殖場的“漏網之魚”呢?
灣鱷確實是我國的一個養殖品種,其優點是體型大、生長快、產肉率高,在海南、廣東等地頗受歡迎。據農業部門統計,我國養殖的鱷魚品種有暹羅鱷、灣鱷、尼羅鱷、凱門鱷等等,而且南北方均有養殖。
在江蘇蘇州,也有不少的鱷魚養殖基地,但具體到常熟市,民警調查后發現:當地并不存在灣鱷的人工繁育企業。這也就意味著,這條灣鱷也不可能來自附近的養殖場。
如此一來,最大的可能性就變成了棄養或者放生。有些市民對奇異爬寵情有獨鐘,甚至會將灣鱷當成寵物飼養,但這注定不是長久之計。其一,灣鱷生長迅速,食量巨大,對飼養者來說是個不小的經濟負擔。其二,隨著灣鱷越長越大,其危險性也會隨之升高。在這兩種情況下,飼主都有可能會被迫棄養。
如果是人為放生,背后的性質就更加惡劣了,這種行為“非蠢即壞”,極其不負責任。灣鱷攻擊性強,缺少天敵,放生灣鱷無異于放虎歸山,不僅會嚴重破壞本土生態,還會威脅周邊居民的人身安全。無論出于何種意圖,放生灣鱷的行為都需要極力避免。
被稱為“吃人鱷”!灣鱷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在世界各地,灣鱷一直扮演著“生人勿近”的角色,其特殊性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性情兇猛。灣鱷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一旦有人踏入了其活動領域,灣鱷大概率會主動攻擊人類,傷人的幾率遠比老虎的0.3%要高得多。隨著年齡增長,灣鱷的兇殘本性逐漸暴露無疑,堪稱無情的“殺戮機器”!
成年灣鱷捕食范圍極廣,目前已報道的獵物包括:野豬、袋鼠、猩猩、澳洲獵狗、水牛、豪豬、水獺,連老虎和人類也在捕食名單上。在發現獵物時,灣鱷通常會潛伏在水下,悄悄靠近再突然發起攻擊,死死咬住獵物的頭部,最大咬合力可超過15000N,將之拖入水中溺死。另一種策略則是利用粗壯的尾部擊打獵物,趁其還未蘇醒時便狠狠撕咬,場面相當殘忍。
第二,能在海水中生存。絕大多數鱷魚終生生活在淡水中,而灣鱷卻非常特殊,它還能在海水中生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灣鱷的口中有一種特殊的腺體,能將海水中的鹽分排出,從而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
維基百科也明確指出,咸水鱷確實能在公海海域捕食,捕食對象包括海蛇、海龜、海鳥、鰩魚甚至是鯊魚。正因如此,灣鱷也被稱為咸水鱷、海灣鱷,“下海捕食”的本領令人驚嘆。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這表明鱷魚的祖先并非生活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中,灣鱷也因此被認為是現存最原始的鱷魚種類。
第三,數量極其稀少。前文已經提到,我國在古代也曾有野生的灣鱷,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沿海港灣和內陸河流中均有分布,但后來卻徹底銷聲匿跡,再無蹤影。
國內學者認為,這很可能和氣溫變化有關。唐朝時期我國正處于暖熱時期,南方氣溫偏高,宋朝以后平均溫度下降約0~2℃,這一變化使得南方的氣候不再適宜灣鱷的生存。再加上西伯利亞寒流的南下侵襲,華南地區偶爾出現霜凍,水溫急劇降低,進一步迫使灣鱷南遷到泰國、馬來西亞等地。
在國外,灣鱷也因其皮肉價值而遭到了濫捕,澳大利亞在1940~1970年曾掀起狩獵熱潮,導致澳洲北部的灣鱷減少了95%。如今,很多國家都把野生灣鱷列為了保護物種,《國際貿易保護危及種》附錄I中明令禁止野生灣鱷及其產品的交易。
至于此次在江蘇發現的灣鱷,應該是養殖個體,但也沒必要“無害化銷毀”。目前,該灣鱷已交由虞山動物園管理,也算是一種“妥善安置”。
灣鱷的吃人事件
鱷魚本性冷血而兇殘,而在全球20多種鱷魚中,灣鱷和尼羅鱷將人類視為獵物的傾向最強。
事實上,灣鱷襲擊人類的歷史相當久遠,涉及美洲、澳洲、亞洲等多個國家,其中最嚴重的受害國當屬澳大利亞。
據報道,澳大利亞平均每年會發生1~2起由灣鱷引發的致命襲擊;從1971~2013年,澳洲官方報告的灣鱷致死人數達到了106人,襲擊地點包括死水潭、湖泊、河流以及海灘。
在澳大利亞以外的國家,襲擊事件大多發生在經濟落后、通訊閉塞、位置偏遠的農村地區,因而正式報告嚴重遺漏。在得到證實的報告中,以下幾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0年4月,一名來自新澤西州的25歲女子前往印度安達曼群島潛水,意外遭到一條灣鱷的攻擊,襲擊地點距離當地的灣鱷保護區約72km。兩天后,該女子的遺體和相機才被找回。
2018年是7月,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省的一個養殖場內發生了一樁命案,一名男子被一群灣鱷圍攻,由于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為給男子報仇,當地近400名村民屠殺了養殖場內的292條鱷魚。
2019年1月11日,科學家Deasy Tuwo前往印尼北蘇拉威西島開展研究,在喂食時不慎掉入圍欄,并被圈養的灣鱷拉入水中活活咬死。當警方趕到時為時已晚,Tuwo已失去生命體征,部分身體已被吃掉。
總之,“吃人鱷”、“食人鱷”的稱呼并非空穴來風。當然,國內并沒有野生的灣鱷,養殖群體也被嚴格限制在場區內,防逃措施非常完善,因此與人遭遇的可能性很低。如果萬一在戶外發現了鱷魚,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輕舉妄動,以免其受到驚擾擴散到其他水域,同時應盡快聯系警方,由專人負責處置。
高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