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地黃是一種常用中藥材,是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的塊根。地黃塊根含有地黃甙、二氫梓醇甙、桃葉珊瑚甙、梓醇甙、水蘇糖、多種氨基酸等,可以作為藥用、食用,也可以作為觀賞植物,最常見的中藥就是六味地黃丸。只要掌握好正確的栽培技術,在大部分年份都
地黃是一種常用中藥材,是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的塊根。地黃塊根含有地黃甙、二氫梓醇甙、桃葉珊瑚甙、梓醇甙、水蘇糖、多種氨基酸等,可以作為藥用、食用,也可以作為觀賞植物,最常見的中藥就是六味地黃丸。只要掌握好正確的栽培技術,在大部分年份都會有較高的收益。
地黃種植技術
1.選擇適宜的地區和地塊栽培地黃。野生地黃分布于遼寧、內蒙古、山東、北京、天津、河北、浙江、江蘇、安徽、江蘇、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這些地區進行仿野生栽培,出來的地黃質量好、產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容易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其他地區引種,需要考慮有效成分和產量,否則很有可能賣不出去。地黃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怕積水, 喜歡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也可以在荒坡、路邊和庭院栽培。 不宜選擇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種植地黃,也不能與高桿作物進行間套。地黃忌連作,選擇三年內沒有種植過塊根、塊莖作物的地塊種植,可以有效減少地下害蟲和相同的病害,容易獲得高產和降低成本。
2.施足底肥。在冬前進行深翻地,結合整地,施入腐熟農家肥2000-3000公斤,與25公斤過磷酸鈣混合后撒入地塊,進行起壟栽培。降雨量少的地區可以進行平畦栽培。
3.選擇合適的種植季節。一般在春季種植地黃,在日平均溫度達到18-21℃時進行栽植最好。地黃在土壤溫度8℃以下時不能發芽;土壤溫度達到在11-13℃時播種,需要30-45天才能出苗;溫度上升到25-28℃只需要7天就能發芽,15-20天出苗。一般在4-5月份進行播種。
4.培育栽子。前一年的7-8月份,施足底肥,選擇春季栽植的優良品種的健壯根莖,截成4-5厘米長的小段,晾干傷口以后,按照株距10厘米,行距15-20厘米的密度進行密植,出苗后及時澆水、施肥和除草,第二年春季作為大田栽培的種苗。
5.移栽栽子。地黃以栽子為繁殖材料,可以減少病毒病的危害,預防種性退化,才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地黃。挖出種苗,去掉頭部和尾部,特別是老母子一定要去掉。將中間段截成4-5厘米的小段,保證每個小段有2-3個芽眼。切口蘸上草木灰,晾干傷口以后進行移栽。每畝需要栽子50公斤左右,密度為株距25-30厘米,行距30-40厘米,穴深3-5厘米,每穴放栽子1-2個,覆蓋火糞或者堆肥。 栽后澆水,可以促進早出苗,避免干旱造成缺苗。
6.大田管理。出苗后及時進行間苗和補苗,每穴只保留1株壯苗。幼苗周圍的雜草用手拔除,行間的雜草進行淺鋤,封行以后不再中耕,避免傷根。地黃開花會降低產量,一般在抽薹初期及早摘除花薹。發現地表的串皮根,及時鏟除,避免浪費養分和水分。
地黃喜肥,出苗30天以后就開始形成大量的肉質根,60天時根莖干物質急劇增加,75天左右封行。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需要多次追肥,才能獲得高產優質的地黃。定苗以后,每畝施入腐熟餅肥30公斤加上過磷酸鈣100公斤。植株葉叢長到碗口大小時,每畝施人糞尿1500公斤或者尿素5公斤,稀釋后澆灌。與此同時,也可以葉面噴施0.1%的尿素液,間隔7天一次,噴施3-5次。第二次追肥在葉叢葉大小為30厘米時,每畝施入尿素1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硫酸鉀10-20公斤,或者硫酸鉀復合肥。
地黃生長前期需水量較大,后期減少澆水量,陰雨季節注意排澇,預防根腐病和枯萎病發生。
地黃的病蟲害很多,除了根腐病和枯萎病,還有斑枯病、輪紋病、蠐螬、地老虎、紅蜘蛛等危害,盡量采取預防措施,不宜選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避免影響中藥材品質。
7.采收加工。地黃一般在當年11月前后地上莖葉枯黃時采挖。采挖時先在一端開35厘米的深溝,按順序小心采挖根莖。 采挖以后去除掉蘆頭、須根及泥沙,稱之為鮮地黃;將地黃緩緩烘焙至八成干,切開以后曬干稱為生地黃,簡稱生地;采用加黃酒蒸、燉后晾曬至八成干,切成片狀或塊狀,干燥后稱為熟地黃。
地黃畝收益
地黃產量與品種、地塊、水肥條件、管理水平、天氣等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地黃的畝產量在1500-2500公斤之間,加工成干地黃300-520公斤。
河南焦作武陟縣目前的地黃價格處于高位,有不斷上漲的趨勢。 產地新統貨價格為46元/公斤,二級陳貨價格為55元/公斤。
按照產地新統貨價格計算,一畝地總的收入為13800-23920元,除去50公斤栽子460元,化肥農藥費用200元,水費100元,加工費200元,總的支出不到1000元,每畝地凈收入為12800-23000元(不包括租地費用和人工成本),價格穩健,比起一般的中藥材行情更好。
馬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