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月18日,記者從福州市文物局獲悉,2月1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胡也頻故居等12處入選。此次入選的市級文保單位類別豐富,既有林浦石塔等古建筑、以萬國公益社為代表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也有晦翁摩崖石刻這樣的石
2月18日,記者從福州市文物局獲悉,2月1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胡也頻故居等12處入選。
此次入選的市級文保單位類別豐富,既有林浦石塔等古建筑、以萬國公益社為代表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也有晦翁摩崖石刻這樣的石窟寺及石刻、以五峰山龍泉寺大殿遺址為代表的古遺址,建造年代覆蓋唐朝、宋朝、清朝及近現代。
福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第九批市級文保單位的評選中,革命文物成為亮點和保護重點,胡也頻故居、高蓋山烈士墓園、廣東會館、潮江樓4處革命文物提升為市級文保單位。
據悉,福州市現有4783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保單位136處,市級文保單位111處,縣(市)區級文保單位586處。
胡也頻故居
胡也頻(1903-1931),現代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胡也頻故居為清代建筑,位于鼓樓區烏山路。建筑占地面積274平方米,坐東向西,單進,周以圍墻。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正廳隔為前后廳,左右廂房又隔為前后房,右后門有小徑可登烏石山。
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胡也頻故居內展陳。記者 林雙偉 攝
利發巷59、61號民居
利發巷59、61號民居為清代建筑,位于臺江區利發巷。建筑占地面積510平方米,坐南朝北,東西兩側為封火山墻,建筑構件雕刻精美、圖案考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院落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福州地區傳統古民居平面格局,在梁架、結構等方面體現了民國時期的建筑特色,對于研究清末及民國時期福州古民居的建筑形制與風格,具有重要的科學及建筑價值。
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阮公祠
阮公祠為清代建筑,位于晉安區鼓山鎮前嶼村,依鐘山北麓而建。此處民國時期為學校,新中國成立初為福建革大一部校舍。建筑占地面積約690平方米,坐南朝北,土木結構。平面三進,由儀門廳、祠廳、后祭廳組成,立面牌樓式門墻,外敞八字墻,開三道券門,中門上額“欽賜葬祭忠惠阮公祠”勒石。
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8米。
高蓋山烈士墓園
高蓋山烈士墓園建于1958年,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倉山區高蓋山。1949年8月解放福州戰役中負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傷病員在部隊南下后留在福建省第二康復醫院(今肺科醫院)治療。其中有38位解放軍傷員因醫治無效,安葬于首山村高蓋山天池頂。
保護范圍:墓園本體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林浦石塔
林浦石塔為宋代建筑,位于倉山區城門鎮邵岐村閩江畔。該塔為石構建筑,仿樓閣式,八角七層,實心,塔壁均浮雕佛龕、佛像、圓珠塔剎,高7米,下有須彌座,塔身上刻有銘文。該塔曾作為閩江船只航行的航標,是研究福州古塔歷史的重要實物載體。
保護范圍:石塔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為清代建 筑,位于倉山區六一南路太平巷,由旅閩粵人創建,為福州僅存的廣東風格建筑。會館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245平方米。中軸線上設門廳、戲臺、聚義廳、后樓,左右兩側均設有倒座、廂房、中邊廳、后邊廳。1912年4月20日,孫中山先生來榕時,曾在廣東會館聚議廳演說,并題一橫匾“戮力同心”。
保護范圍:建筑東、南、西圍墻各向外延伸5米,北面向外延伸20米。
潮江樓
潮江樓建于民國,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馬尾區前街。潮江樓又名馬江會議舊址。1926年,中共中央特派員王荷波到馬尾造船所組織工人運動時居住于此。同年11月30日,國民黨、共產黨、海軍三方代表在潮江樓召開“馬江會議”,達成協議,迎接北伐軍順利入閩。潮江樓是研究近代史、革命史重要的實物載體。
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5米。
羅零基點
羅零基點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類別,位于長樂區營前閩江南岸,包括清代羅零基點石刻、當代羅零標石兩處。清代由德國工程師對閩江口下游水位和流量進行系統觀測,確定了閩江羅星塔段最低水位的固定觀測標記,即羅星塔零點,簡稱羅零點。解放初期,我省的陸上高度和水下深度皆以它作為起點計算,同時該點也被東南沿海各省采用。1951年,國家建立全國統一高程系統,1952年底確定了羅零標高為黃海高程-2.179米,并在“羅基點”上方約20米處埋設標石,稱為“國家水準點羅零1”。
保護范圍:本體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晦翁摩崖石刻
晦翁摩崖石刻為宋朝石刻,屬于石窟寺及石刻類別,位于亭江鎮西巌寺內。宋慶元三年至四年(1197-1198),朱熹避偽學禁,寓居長安村時到此留刻。“仙苑”二字為楷書,旁署草書“晦翁書”。該摩崖石刻具有一定典型性,為研究朱熹生平及理學發展傳播的實物載體。
保護范圍:東、北至圍墻邊界,西、南至臨近建筑院墻。
和平街陳氏民居
和平街陳氏民居為清代建筑,位于長樂區和平街180號。該建筑原為明兵部右侍郎陳省府第“司馬第”建筑群之一,清代由長樂著名海商陳利事購置后重建。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780平方米,前后共四進。該民居規模宏大,用材精良,雕刻裝飾精湛,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保護范圍:建筑向東延伸至相鄰建筑西側墻基,向西延伸至和平街172號東側院墻,向南延伸至和平街街中,向北延伸至陡坎。
萬國公益社
萬國公益社建于民國時期,是外國人興建的西式俱樂部,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鼓嶺宜夏村三寶埕。建筑坐北朝南,單層石木結構,面闊七間,占地面積362平方米,前部設通廊至梢間,原設有舞廳、辦公室、化妝室等,為鼓嶺僅存的近代公共建筑,是研究鼓嶺和福州近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載體。
保護范圍:建筑東、西各向外延伸10米,南至整個門埕,北面向外延伸20米。
五峰山龍泉寺大殿遺址
五峰山龍泉寺大殿遺址為唐代古遺址,位于長樂區五峰山南麓。龍泉寺大殿始建于南朝,此后的唐、明、清代均有重修。現木構均已毀,仍存16根大殿臺明四周梭形大石柱及覆蓮花柱礎,均系唐代原構;并保留有宋代石質瓜棱柱殘件、旃檀金剛環等石構。前殿庭院中立有《龍泉寺重興記碑》,殿后山崖上有摩崖造像一處,寺周還保存有歷代名人題刻。
保護范圍:龍泉寺大殿臺明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記者 管澍/文 林雙偉/攝)
金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