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最近,由淄博、青島等組成山東省七市組成的采購聯盟,帶著600多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需求,向骨科創傷類高值耗材發起砍價,參與企業共93家,包括強生、微創、新華醫療等。據了解,經過兩輪談判競爭,骨科創傷類耗材最高降幅達94%,平均降幅67.3
最近,由淄博、青島等組成山東省七市組成的采購聯盟,帶著600多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需求,向骨科創傷類高值耗材發起砍價,參與企業共93家,包括強生、微創、新華醫療等。據了解,經過兩輪談判競爭,骨科創傷類耗材最高降幅達94%,平均降幅67.3%。
不得不說,這個降幅還是很給力的。
從具體來看,一家公司的螺旋刀片式骨近端髓內釘,從17400元降到2643元,整整降了 1.4 萬多;有企業的普通接骨板(骨折時固定用的鋼板)從單價2503元降至150元。
預計到 2021年1月,山東這些城市的 600多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都能用上這些降價產品。這也無疑又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好事,繼心臟支架自由后,老百姓的“關節自由”也指日可待。
就目前情況而言,業內的共識是,這次較大規模的試水后,骨科全系植入耗材(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等)高值醫用耗材大降價已是大勢所趨,且帶量采購已經在路上。
為啥選擇骨科作為第二批集采試水?
前有11月初的冠脈支架全國集采,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最低469元,平均降價93%。后有11月中,山東淄博上演的七市聯合骨科創傷耗材“親情抄底”,最高降幅94%,平均降幅67.3%。
醫療耗材那么多,為何醫用耗材集采瞄準骨科,作為第二批集采試水。
一方面,同心臟支架一樣,國內骨科植入物的臨床用量很大,且患者的需求仍將不斷增長。
骨科疾病屬于典型的老年性疾病,年齡越大的人,越容易被骨折、頸/腰椎病、關節炎等骨科疾病纏身,要知道60 歲以上老年人屬于骨科疾病高發年齡段。隨著老齡化加劇,這個比例將會越來越大。
此外,隨著中國體育運動的持續普及,運動群體持續擴大,相關骨科損傷概率也快速提升。正因如此,骨科患者群體愈發龐大,必將帶來手術量的增加。而骨科植入物又是這些手術離不開的關鍵耗材。
醫械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的高值醫用耗材細分領域中,骨科植入市場規模為262億元,占比25.04%,僅次于心臟支架等血管介入耗材。
而此次集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緩解醫保資金壓力,從消耗量大、成熟度較高且有國產能替代的品種下手也并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骨科耗材的確也如心臟支架一樣,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以微創骨科的產品為例,據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介紹,國產髖關節出廠價在2900元左右,進口髖關節超過11000元,但等到患者手里,前者手術費用超過2萬元,后者開放手術費用上達5萬元。動輒幾萬塊的手術,并不是誰都能做得起的。
貴的絕大部分原因在于中間商賺差價通過層層代理和回扣,使其中水分比實際價格更加虛高。我們都知道,市面價和出廠價之間的差價,就是灰色空間。如今,推動變“帶金銷售”為“帶量采購”,自然能給患者省下不少錢。
集采的背景下,機遇與危機并存,械企如何應對
現階段,冠脈支架之后,骨科耗材成本價已經逐漸打破“百元大關”,越來越快速的大幅降價之下,械企對于利潤被壓縮的態度也已經逐漸由“被迫接受”轉而變成“抓住機遇”。
譬如作為國內骨科市場參與者之一的微創醫療,在股價表現上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背后的原因除了平臺產品線豐富外,明顯抓住了骨科集采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保證中標策略獲得市場大份額,在未來保持正向快速增長并實現盈利,與此同時,微創醫療曾于收購了WrightMedical關節業務,使自身產品具有進口、也有國產特點,在品牌策略上采用類似冠脈支架的雙市場優勢,除此之外,今年微創的國產膝關節和髖關節組合上半年也才剛獲證齊全,而參與集采正是一個契機。讓微創醫療通過集采快速上量,搶占國內市場份額,抓住機遇。”
而另一方面,除了這些主動“抓住機遇”的械企之外,未中標的械企在失去千萬量級的市場之后,,久而久之無疑將難逃被邊緣化,被優化的局面。集采的背景下,未中標的械企如何“破局”將成為目前最大的難題......
醫療器械企業的創新研發無疑是未中標的企業首要生命線,對于企業來說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創新力度,在細分領域形成日漸深厚的技術壁壘,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強調品種的創新性、市場的獨占性,隨著醫療器械兩票制的推出,直接減少了中間環節的利潤。對于未中標的企業來說,創新、服務就顯得更重要。
就大博醫療和威高股份的研發水平來看,大博醫療2019年研發費用投入為1億元,同比增長54.88%,占總營收的7.98%;威高股份研發費用為4.41億元,占集團營收4.3%。
除了加大創新研發之外,廣州眾成醫療器械產業高級研究員鄭珂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了,一方面企業應該布局高端骨科植入產品,例如可降解產品,以此提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應該完善銷售渠道,布局海外市場和國內民營醫療機構;還應該完善供應鏈體系,著手原料端市場,盡可能降低成本。
對于個別龍頭企業而言,可以加大拓展產品線,擴大銷售提升市場占有率。目前國內骨科植入物耗材仍有較大的進口替代空間,就創傷領域而言,大博醫療和威高這樣的龍頭企業市占率也僅在10%-20%之間,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可以推進國產產品的銷售。
最后,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時代已經來臨,并且速度已經超出預期。未中標械企能否熬過“最壞”的日子,無疑需要在調整經營戰略、精細化運作方面下功夫,從節約成本、提升效率方面找突破口,才能在“價格戰”的階段性市場縮減之下,留得一席之地。
想要了解更多醫療器械最新行業資訊、報告等相關內容,歡迎關注頭條號和公號@眾成醫械。
金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