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周閱讀超過三千頁英文文獻”“一周七天都在圖書館閉館后的十分鐘回到宿舍”“雖說我最后的成績和大家比,還比較好,但其實我不是為了跟大家比,而得到的結果”這類話不僅會被用在“凡爾賽教學現場”,也會出現在“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是的,
“一周閱讀超過三千頁英文文獻”
“一周七天都在圖書館閉館后的十分鐘回到宿舍”
“雖說我最后的成績和大家比,還比較好,
但其實我不是為了跟大家比,而得到的結果”
這類話不僅會被用在“凡爾賽教學現場”,
也會出現在“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
是的,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又來了(微笑)
15位候選人在現場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涯”,
其中10位可以拿到每人15000元的獎學金,
只是,獎學金背后代表的意義要大得多——
如果說,考上清華是學霸操作,
在清華拿到特獎,就應該是TOP中的TOP,
一個個都是超出常人理解范圍很遠的大佬。
而,今年出圈的大佬長這樣
陳逸賢,浙江寧波人,
爸爸媽媽是杭師大的英語老師,
他在17年就讀清華大學本科數理方向,
大一確認了天體物理的研究方向,
大二就選擇了天文系研究生的專題研討課程,
作為唯一的低年級本科生,
做出“磁轉動不穩定性”調研與綜述報告,
目前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3篇論文。
雖說,比起吃瓜群眾不明覺厲的學術故事,
大家明顯對這張“清華周杰倫”的臉更心動…
這哥們也不是學死書的書呆子,
成績比咱們好,愛好也比咱們廣泛,
英語
從小就看英文書籍,培養興趣,
中學直接成了為愛發電的字幕組大神。
文藝活動
畫畫、唱歌、演講、策劃活動,
搞科研的同時,跟著集體參加了十幾場演出,
中學期間就拿到過全國演講比賽,高中組總分第一,
后來作為國內冠軍,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比賽,
拿到全球第六,并列第三名的成績。
合在一起
在英語演講比賽的即興環節,
和外國評委大談“量子物理”的專業學科知識…
未來目標是繼續從事天體物理研究,
“為拓展人類的知識邊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有腦力加持,感覺更加帥氣了呢……
不過吧——
點開其他幾位特獎獲得者的介紹,
你會發現,陳逸賢主要還是贏在了顏值上,
論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來湊數的只有我等吃瓜群眾罷了。
橘倒也不是吹毛求疵的檸檬精,
只是,這個獎學金設立于九十年代,
已經見證了太多太多“神人”的誕生,
把陳同學襯托得有一些些“弱”了。
#別罵了,最弱的是我
14年特獎得主,韓衍雋
互聯網沖浪的老人家應該有一點印象,
他曾經在網上爆紅,就靠著這張成績單:
15門功課滿分100分,4門99分,
最偏科的一門,低至98分呢!
后來,在周圍朋友的爆料之中,
超乎想象的“學神”的形象越來越豐滿——
一篇論文,可以拆成三篇,發三次頂會頂刊,
周圍朋友感嘆,只要他學過就會有深刻印象,
這個大腦完全就是自動植入知識的計算機,
清華教授還會在統考之后,再單獨為他出題,
一次次讓老師“挫敗”,最后甘愿給滿分,
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給出了自認的最高評價——
“衍雋已經超出了至今為止,我對斯坦福大學里最優秀的高年級博士生的預期”
確實,浙大的博士畢業要求也不過是兩篇SCI,
韓神在讀本科時就已經做到了…
而這一切還是在他修雙學位的基礎上,
除了電子工程系,他還輔修了經濟學的學位,
并順利拿到了開頭那張接近滿分的成績單。
有這樣的襯托,之前的經歷也顯得有些普通了
出生于94年7月,安徽省安慶潛山人,
高中時拿到了國家數學一等獎和國家物理二等獎,
直接拿到了清華大學的保送資格,
然而,他還是參加了高考,
直接考出了705分,是安徽省高考理科狀元,
那會兒家庭狀況就已經被曝光了一次——
媽媽在縣里的疾控中心上班,
爸爸從事公路測量的工作,
那會兒老師就夸他:
最大的特點是做事有規劃性,
說幾點干什么就一定做到,自我管理滿分。
自然,也就不可能是“高分低能”的反面案例:
在期末考試前開學習班,幫同學輔導功課,
從不熬夜,會玩麻將,還參加過學校腰鼓隊,
請自行腦補他在學校元旦晚會上表演的邪魅狂狷…
距離得獎已經過去六年,后來又怎樣了呢?
就像當年走紅時回應的那樣
不希望受到大家特別的關注,
對于大家對他的追捧,也想低調處理。
生活里很低調,學術上想低調也低調不下來——
拿到了清華大學的直博保送資格,選擇放棄,
15年開始,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
研究領域主要在統計、優化、機器學習。
要知道,他今年滿打滿算也就26歲,
發表起論文來,一點都不“愣頭青”,
論質量是行業頂級,引用數動輒上百,
論數量也拉不到頭,流水一般發了三十多篇,
完全可以收拾收拾當教授的水平……
如果說韓衍雋像金庸小說里的云淡風輕的掃地僧,
那下面這位就像熱血漫畫里的逆襲大男主。
16年特獎得主,陳立杰
從小自學編程,
一直沒搞出什么名堂,
初三時參加比賽居然名落孫山,
父母也在一邊勸他放棄,耽誤正經學習,
但他就不!
課也不上了,一直待在機房里學習,背水一戰。
嘿,真就讓他“戰”出來了一點東西
高中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
可不僅僅是拿金牌那么簡單,
他靠滿分的成績拿下全球第一名。
在臥虎藏龍的清華拿下特等獎學金,
但那一年他也確實應該拿,
因為他在MIT訪學時解決了一個學界難題。
這個問題,
他的老師研究了十余年,
三位博士生一年都沒想明白,
陳同學花了三星期——
在公園散步時看到飛過的白鴿,
嘿,明白了!
確實,是一個外行人看不懂的難題。
但沒關系,咱們都能看懂他的“萌點”——
一個95后青年計算機科學家,
目標是為人類的智慧添磚加瓦,
拿下兩個A級會議的最佳學生論文獎,
順理成章地留在MIT攻讀“理論計算機”方向。
然而,人家其實還是個死宅~
沉迷小眾節奏游戲OSU!(類似節奏大師),
到了兩三天都不睡覺的地步,
連在MIT的4個月也在打游戲,
最后為了控制自己,想出了個好辦法:
把游戲放到移動硬盤里,交給朋友保管。
說話萌而不娘,中二氣質爆棚,
所有平臺的網名都叫@廢柴少女幽香醬,
因此,在競賽圈,人賜外號“麗姐”。
又搞學術又沉迷游戲,
按照一般的刻板印象,
應該是瘦瘦弱弱,發際線十分危險吧?
沒想到,陳老師每周去健身房三次
更沒想到,他還獨自擁有一頭烏黑秀發。
然后,他似乎還是母胎solo……
“我的朋友和妹子處得很幸福,我跟我的電腦過得會更好”
“我在跟科研談戀愛”
并沉迷于“理論計算機”令人驚艷的美。
實在好奇,最后抱得“幽香醬”回家的會是何方神圣~
兩位都是學術大佬,
說到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去年也有,魏一凡
他的人生似乎就沒有“第二名”這個概念,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是年級第一,
中考,中考滿分740分,他考了723分,
是南京第一名,刷新了當地中考最高分記錄,
上了大學,每一年的績點都名列第一。
這篇《以沉靜心靈追尋人生理想》你們或許也刷到過,
這是他16年考進清華,作為新生代表的發言稿。
往回看,他在類似發言的經驗更豐富。
橘倒是又發現了“學神”的共通之處——
自我管理嚴格,學習效率高,一般不會熬夜,
完美主義,完成什么任務都嚴謹務實,
就連最開始不及格的體育,也能“補習”成滿分……
看看那涉及到學業成績、學術科研、社會實踐的一連串title,
B站上還有魏一凡分享學習經驗的視頻,
說話斯斯文文的,氣質看著很溫潤,
從小到大都被當做神話,才是正常吧?
當然,清華的同輩大佬也不止這么幾個……
隨便舉幾個例子,
像是17年的胡耀文
湊齊了物理系最想集齊的四顆龍珠,
分析力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
“四大力學”達成了全部滿分的大滿貫。
比如研究生張維民
主修生命科學,完全是“清華朱亞文”。
還比如90后的萬蕊雪
在清華讀博期間,
攻克了生物科學領域的世界難題,
一篇發在頂級周刊《CELL》的論文就能當教授,
她一連發了7篇《SCIENCE》和2篇《CELL》,
入選2016年全國僅5人的“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當選2018年全球僅4人的青年科學家獎。
看到這些學霸,橘反而更想躺平了…
是的,不存在同輩人比較帶來的“同輩壓力”,
早就超越了“羨慕嫉妒恨”的范疇,
同樣的話,別人說起來可能是凡爾賽,
這群人可是要靠著天賦、靈感和努力,
改變世界的存在啊!
當然,偶爾候選人里也會發生狗血事件
比如當年上《最強大腦》秀恩愛的馬同學和宋同學,
邀請對門北大的學生“玩游戲”,
未果,還被對方掛在朋友圈怒撕,
兩人的成績都被神之網友扒出來有水分,
女生直接在特獎的初選階段被篩掉了,
事情發酵開來后,男生也退出了答辯。
就連瓜都是TOP2的級別,
距離太遠的存在,咱們就開開眼界,
就像每個高中都會有的一個傳奇,
偶爾做夢,大神這么多,為什么就不能多一個我,
然后,繼續過好簡單的一生~
最后一句
本人不如大神聰明,爹媽也不如大神的爹媽負責,湊合過吧,還能咋地
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