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6年,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英國的一個學習攝影的中國留學生帶著自己的朋友,打算去學校附近拍攝一些風景照。在他們行進的路上,經過了一片墓地,墓地葬著的人基本上都是英國當地的人,幾乎是沒有除英國人之外的人在此安葬。這名中國留學生看到這個墓
2016年,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英國的一個學習攝影的中國留學生帶著自己的朋友,打算去學校附近拍攝一些風景照。
在他們行進的路上,經過了一片墓地,墓地葬著的人基本上都是英國當地的人,幾乎是沒有除英國人之外的人在此安葬。這名中國留學生看到這個墓地之后,決定停下腳來拍張照片。
正當他走進這片墓地的時候,并且在他經常來拜訪的地方,有兩塊墓碑已經是因為年久失修而直接被風雨推倒在地上。
見到這一幕,這名留學生內心突然有一絲凄涼。
旁邊的朋友看到他如此憂傷的神情,然后對他說:“這個墓地已經是沒有人來打理的地方了,所有的墓碑都看起來破敗不堪,有一些墓碑直接倒下來了也是不奇怪的。”
隨后,這名中國留學生便回復朋友說:“你知道這塊墓碑上刻的是什么字嗎?”
朋友聽到他的提問之后,便仔細看了一下墓碑,然后整個人似乎是發現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一般,抓住朋友的手說:“墓碑上的字居然是漢字,而且,我看到日期還是刻的清朝末年的時間。”
留學生又接著說:“你覺得奇怪是吧!其實,這里立著的三個墓碑以及倒在地上的墓碑,正是當時清政府在英國安葬的清朝水軍,他們因為回不了中國,最終,清政府決定在英國給他們買一塊地對他們進行安葬。”
這位留學生雖然是學的攝影專業,但是,他自己也是對我國歷史非常的了解,可以說與許多學習歷史的同學一樣,了解得比較透徹,尤其是對清朝末年時期的北洋艦隊和甲午海戰非常感興趣。
朋友知道之后,回復他說:“哦!原來是這樣啊,難怪這里會有刻著漢字的墓碑。”
行程結束之后,留學生便將自己在墓地拍的照片寄給了中國駐英國的大使館,并且還將此事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這個墓地里的北洋水軍的墓地可以得到修復以及更好的照料。
大使館在收到消息之后,對此事予以高度的關注,并開始商議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一、清朝末年的強軍夢
我們知道,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政府是非常昏庸腐敗的。即使在當時他們非常的昏庸,卻也為國家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當時,洋務運動的開展就是為了建設國家,雖然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為中國后期的發展奠定了一些思想以及科技發展的基礎。
1874年,日本對我國臺灣省進行侵略。當時的日本可以說在大清帝國面前算不了什么,因為一直以來,日本都是被我國保護的小國,依仗著我國的庇佑,所以在剛開戰的時候,舉國上下都表示信心滿滿。
但是,最后的結局就是清政府落敗,日本取得了最后的勝利。這件事情過后,清政府覺得顏面盡失,一個東方大國居然被日本這樣的小國家打敗,要是被宣揚到世界各地,豈不是很丟臉。
于是,清政府就此事進行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商議,他們得出結論說,之所以日本能夠來侵略臺灣,并且取得最后的勝利,是因為他們自己擁有非常先進的艦船。
當時的清朝雖然地大物博,卻無論如何也拿不出來一艘鐵甲艦的,拿得出手的只有木頭做的船,此類木質結構的船運輸貨物還是很有優勢的,用來隨軍作戰顯然是行不通,要是遇到鐵甲艦,立馬就會被撞的支離破碎。
清政府每次在總結戰役失敗的理由的時候,都不會去分析自身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味地認為都是敵人的原因。他們將問題都歸結于敵人太過于強勁以及武器太過先進,所以,沒有辦法與之匹敵,不會去反思自身,并做出更好的改變。
這似乎是封建社會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不久之后,清朝群臣便上書遞交朝廷。他們表示與日本交戰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武器落后,所以需要購置先進的武器,才能在之后有效地抵御外來的侵略。
于是,中央便下令由李鴻章負責組建北洋水師部隊,且購買艦船的重任也落在了李鴻章的身上。李鴻章在得知這個命令之后,心里是有點忐忑的,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比較難完成的任務。
因為十分艱難,所以其中經歷了許多的曲折。
二、購船歷程艱辛
李鴻章知道要購置這樣高級的艦艇,一定是要向當時發達的西方國家購置的,這也意味著清政府要向別人哈腰點頭。并且,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購買一艘鐵甲艦的錢就已經是天文數字,更何況是要配備四五艘。
正當李鴻章考慮如何購買艦船的時候,海關總稅局的司赫德便提議說,英國有一種叫“蚊子船”的艦艇,雖然不能與鐵甲艦相提并論,卻也配備了具有攻擊性的大炮,最主要的是物美價廉,非常適合購買。
經過多方面的考慮,李鴻章最后購買了四艘。
之后,李鴻章又再一次購入了十一艘“蚊子船”,希望以此可以加強國家海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蚊子船”是沒有辦法進行海戰的,對敵軍是沒有多大殺傷力的。
李鴻章知道要是依靠“蚊子船”是沒有辦法加強清政府的海防建設的,于是,又與中央群臣商議說,即使鐵甲艦所需資金巨大,還是需要購置鐵甲艦的,不然海防難以建設。
司赫德知道這個消息后,又來向李鴻章推薦英國較為便宜的“撞擊快船”,并使用了一系列的說辭,最終說服了李鴻章。
這一次,李鴻章提出要求說,讓中國的水軍駕駛船只回國,一開始英國是嚴詞拒絕,但在經過幾次商議,還是同意說了李鴻章的要求。
商議好具體的交船日期之后,1880年12月23日,清政府決定派遣丁汝昌帶著200多名北洋水師的士兵前往英國將艦船行駛回來。
丁汝昌在抵達英國后,才得知說,交船日期被迫延遲,還需要在英國暫住一段時間,這讓他好是氣憤,但是,在他人的國土上,自己只能忍氣吞聲。
對于當時的交通情況,想必大家還是有所了解的。漂洋過海的行程是幾個月的時間,不像是現在幾個小時的飛機就可以抵達的。
路途勞頓,再加上在別國還要居住,水土不服,總是有人不幸失去了生命。
三、為國捐軀
1881年,就有兩名士兵因為身體不適,患上嚴重的疾病,最后治療無效離世。又因為坐船要幾個月的時間才可以回國,如果將遺體帶回去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經過考慮,最后便將他們直接葬在了英國。丁汝昌親自去英國當地的墓地,并購買了一塊土地給他們安葬。丁汝昌對此表示非常的心酸,因為作為自己部隊里的士兵,自己有權利將他的遺體帶回家,但卻無能為力。
就這樣,這兩名士兵便永久地留在了英國。
第二次購船的時候,清政府依舊是派遣相應的人員前往英國進行接應。這一次,又有三位士兵因為生了疾病,最后將他們葬在了之前兩名士兵安葬的地方,也好讓他們有相伴的人,不至于如此的孤獨。
在之后的日子里,這五位士兵的墓前都會被打掃得很干凈,并且一直都有一朵小黃花會被放在墓前,這是因為第一次丁汝昌來英國的時候,他所在的部隊里還有一個叫池仲佑的文秘,因為他,才讓墓地得到了照顧。
池仲佑來到英國之后,因其溫文儒雅的形象,受到了許多英國人的歡迎,時不時的,他還會受到英國人的宴會邀請,他便是在此期間認識了一位英國姑娘。
這位英國姑娘名叫意膩,兩人可以說是一見如故,于是,之后兩人便有著許多故事。意膩姑娘經常穿著紅色的衣服出現在他的眼前,兩人攀談之后,覺得對方都是如此有趣的人,便決定深交。
他們告別之后,還會不停地給彼此寫信,兩人幾乎就沒有停止過交流。但愉快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有相遇,當然就有別離。
不久之后,英國交船,部隊便要回國。意膩姑娘知道這件事后,便給池仲佑送行,池仲佑便請求她說,希望她可以幫忙照顧墓地。于是,這位姑娘便會一直幫忙照顧墓地。
只是,后來時間久了,墓地便開始沒人打理,逐漸開始荒廢。
由此,便出現了文章開頭所講的那一幕,2016年,留學生看到破敗的墓地并將照片寄交給大使館。大使館經過確認,確定了中國確實在英國買過地,面積僅有16.7㎡,距今已經有130年的歷史了,并且,這塊土地上確實葬著五位清朝的水軍。
實際上,這個事情不僅僅是驚動了大使館,還使許多在當地的華人為之動容。大使館開始與英國政府進行交涉,最后決定共同修繕墓地,當地的華人也為之捐款。國內的群眾在得知消息之后,也紛紛通過協會進行捐款,希望可以盡到自己的綿薄之力。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