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周雪玲,出品遠川出海研究。圖/攝圖網,圖與內容無關近幾年來,日本威士忌聲名鵲起。5年前,幾十刀的平價威士忌,現在要賣到800多刀;2005年發售價7000美元的限量版山崎50年,到2018年以34萬美元拍賣成交,這漲幅茅臺見了都要喊聲
作者:周雪玲,出品 遠川出海研究。
圖/攝圖網,圖與內容無關
近幾年來,日本威士忌聲名鵲起。5年前,幾十刀的平價威士忌,現在要賣到800多刀;2005年發售價7000美元的限量版山崎50年,到2018年以34萬美元拍賣成交,這漲幅茅臺見了都要喊聲大哥。
但是就在十多年前,日本威士忌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品類,日威廠商因為滯銷接二連三倒閉或者賣身給外企,根本沒人料到會有今天的盛況。
那么,幾千塊一瓶的日本威士忌,究竟是不是智商稅?它是怎么被炒到了如今的高位?一場精彩絕倫的營銷炒作,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先說結論,日本威士忌到了這個份上,它的價格遠遠不止飲用價值,而是像房子、股票、期貨等資產一樣,帶有了金融屬性。所以分析它的炒作路徑,就和分析所有能被炒作起來的金融資產一樣,離不開4個要素,分別是:一系列被普遍接受的獨特敘事,一小撮籌碼集中的莊家,一大群投機的游資和一種客觀存在的稀缺性。
這里可以暫停下來想想,鉆石、茅臺、比特幣、學區房,有沒有集齊這四要素,或者少了哪個要素。
接下來我們按順序解釋,看它們是如何一環扣一環地造就了日本威士忌的神話。
01 | 敘事
首先是敘事,一個有感染力的敘事能夠塑造人的認知,而一群人的統一認知,就是價值,一群人認為一個東西值錢,那它就是值錢。
而敘事要讓人信服且感興趣,就要同時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入手。
日本威士忌建立理性認知,靠的是得獎。2001年,英國的專業威士忌雜志舉辦了一次品酒大賽,在廠商們送來的293款威士忌中,把一款來自日本的威士忌評為了第一名。同年,另一款日本威士忌也贏得了國際知名酒類賽事IWSC的金獎。
記下這兩個考點啊,待呆會兒要考。這是日本威士忌頭一回在國際舞臺打敗蘇格蘭,開始收獲歐洲愛好者們的關注,并在之后的20年里,繼續斬獲大大小小的獎項。
不過雖然獲獎次數越來越多,但理性認知這種東西,有和沒有的區別很大,多了也就麻木了。所以還要靠感性認知,像盜夢空間里的多重夢境一樣,用大量的故事把一個觀念植入人心。
日威最廣為流傳的故事,是神奇的水楢木酒桶。
傳統威士忌用的木桶是橡木,日本沒有,一般從北美和歐洲進口,二戰期間供給中斷,所以只能尋找本土替代品,最后找到北海道的水楢木。這在當時看來是一種萬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它密封性不好,原酒很容易泄露和揮發,而且頭幾年釋放出來的香氣蓋過了酒香,顯得很粗劣。所以,戰爭一結束,橡木恢復供給,酒廠馬上就把這種劣質的酒桶晾在一邊了。
沒想到,20年后,日威成了時間的朋友,人們從廢棄的倉庫中偶然打開水楢木酒桶,發現過去濃烈的味道變得只剩一股幽微的檀香和焚香,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氣息。這下水楢木又變成了日本威士忌獨有的特色所在。
這個逆襲故事被威士忌愛好者們津津樂道,把水楢木香氣作為日威的特點介紹給萌新,殊不知自己只是故事的一個傳播節點。
以上就是日威建立理性和感性認知的手段。理性認知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尋找權威背書,知名賽事就屬于這一掛。而感性認知需要切中人性的要害,像不被看好的水楢桶最終取得勝利,這種反轉爽文,就如同茅臺從虧損到國酒的逆襲一樣,正是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故事。
此外故事還會告訴你,日威用的水是日本茶道的山泉水,釀酒廠所處的是日本特有的地形和氣候,過濾用的材料是竹子而不是泥煤。
誠然,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客觀上的口感差異,但如此細微的差異,普通人喝,“嘗到了,但又好像沒嘗到。”而接受了以上感性敘事后再喝,“不愧是檀香、寺廟、竹林和清泉的味道啊!”
不過,這一系列具有感染力的敘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獲得初次傳播的呢?這就是第二個要素,莊家。
02 | 莊家
我們說一個市場上有莊家,這里指的是大部分籌碼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只有控制了大部分籌碼,持有者才能保證不會為他人做嫁衣,才有動力投入成本去炒作。就像鉆石巨頭戴比爾斯愿意花巨額廣告費告訴你“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是因為它曾經壟斷了世界85%的鉆石供給。
而日威正是在這種局面下起飛的。2010年,日本只有9家釀酒廠,而且9家還集中在幾個公司手中,光三得利就占了最出名的3家,對比之下蘇格蘭有多達130多家。所以日威企業才有動力大張旗鼓的傳播日本威士忌的故事。
三得利在世界各個地區都派駐了品牌大使,每年花9個月的時間到處舉辦品鑒會,把山泉水、氣候和竹子的故事一遍遍講給威士忌愛好者、收藏家和各大協會媒體,所以這些精心設計的敘事才能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那為什么此前慘遭關停的酒會突然火遍歐洲呢?因為最早推薦日本威士忌的雜志出版人在2011年盤下所有輕井澤的庫存,開始向歐洲威士忌圈大舉安利這款酒。
這說明,日本威士忌早就有了足夠的噱頭和實力,也早就有了懂得欣賞它并且能夠宣傳它的人,可直到這個人成為莊家后,他才有動力為輕井澤造勢宣傳。
那么小結一下前面講的,2010年左右,日本威士忌在國內的生產被幾家企業壟斷,在海外的庫存被一家壟斷,籌碼相當集中,這代表著日威是一個有莊家的市場,那么講故事炒價格的內在動力就找到了。
不過一個市場光有莊家是不夠的,只有當出現第三方真金白銀地回應你的炒作,才能向觀望者證明這不是莊家在自娛自樂,才能真正盤活這個市場,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形成滾雪球式的增長。
這種第三方,通常在股票市場里,被稱為游資。
03 | 游資
日本威士忌,就迎來了一批專業游資,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支私募基金,叫白金威士忌投資基金。
專門死磕單一麥芽威士忌這一類資產。這支基金成立于2014年,隨后的7年里,年化回報率為17%。
而其中最賺錢的一類資產,就是300瓶輕井澤30年陳釀,在到手的3年后凈賺了300%。這下就和前面續上了吧,游資從莊家手中接過貨,真金白銀地回應了莊家的吆喝,同時3年賺3倍的故事又成了另一塊招牌,吸引更多資金向這個市場集中,形成了越漲價市場越買賬的現象。
當然啦,靠故事、莊家和游資,你的確能炒作出一個短時間飛漲的神話,但日本威士忌從嶄露頭角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年,長期以來一定有一個切實的要素在支撐它的價格,而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最后一點,稀缺性。
04 | 稀缺
稀缺性是買家們愿意前赴后繼接貨的原因,也是游資愿意幫莊家賺吆喝的前提,因為誰也不想花大價錢去買個稀罕寶貝,結果發現市場上供貨源源不斷應有盡有。
而日本威士忌,在稀缺性上正好存在一個客觀的保障,因為年份酒的產量上限是由歷史決定的。
比如山崎18年,是指熟成時間大于等于18年的酒,所以現在出品的年份酒,它的產量上限取決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酒廠釀了多少酒。而往前數12年到40年,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到2010年,正好對應著一整段日本威士忌的行業大低谷。
在日本,烈酒消費基本由燒酒和威士忌構成。80年代前,威士忌在日本是成功職場人士的象征,而燒酒被認為是社會底層才喝的酒。但到了80年代初,燒酒發了年輕人營銷,把低端的標簽包裝成“喝燒酒就是對老一輩刻板印象的反叛”,從而占領了年輕消費者心智,讓日本威士忌銷量第一次出現2年15%的大幅下滑。
第二次打擊來自蘇格蘭威士忌。80年代后期,歐盟委員會對日本展開關稅談判,位高權重的英國首先考慮到本國的威士忌出口,推動日本大幅降低了蘇格蘭威士忌的關稅,讓日威喪失了性價比。1989年新關稅實施,蘇格蘭威士忌在日本的銷售額暴漲了56%,日本威士忌銷量則在五年內砍了一半。
第三次打擊,是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衰落的10年,接著20年,30年……反正東京街頭揮舞著一萬日元打車的上班族從此一蹶不振,而他們恰恰是威士忌一直以來的重點客戶。
所以日本威士忌先是被燒酒和蘇威暴擊,再是經歷了核心受眾的消費退潮,在市場連年萎縮的情況下,任何日威酒廠都不得不縮減產量。這也正是為什么2000年潛力巨大的輕井澤不得不關停,為什么到2010年日本只剩下9家威士忌釀酒廠,呈現了前面所說的壟斷格局。誒閉環了有沒有?
05 | 尾聲
那么,說完了以上,我們把四個要素串在一起:日本威士忌的價值來源于市場共識,市場共識的建立靠的是一系列有感染力的敘事,這些敘事的設計和推動需要莊家,莊家把故事講下去需要抬轎子的游資,而游資之所以愿意進場是因為這個資產存在客觀上的稀缺性。
但是未來這套邏輯還能不能繼續,就很難說了。
2016年前后,日本威士忌出口激增刺激了舊酒廠投產和新酒廠進入,到2020年日威廠已經翻了一倍不止,下一個五年十年供需關系連賣家們自己都不看好,像前面說的威士忌基金就已經在去年9月清盤。
更何況,無論是因為認可日威所謂精致、優雅的口感,還是眼饞它在拍賣市場的漲幅,人們爭相追捧日本威士忌,本質上是基于一種被構造出來的夢想。奢侈品就是門兜售夢想的生意,它讓購買者認為品嘗日本威士忌就是在感受精致的日本文化,體驗優雅的生活,擁有一夜暴富的可能。然而在持續了兩年的疫情中,全球GDP增速跌至谷底。1億人口因此陷入極度貧困,全球億萬富翁的凈資產卻隨著各國的貨幣寬松增值了3.6萬億歐元,貧富差距迅速拉大。
而上一次出現同樣情況的是90年代的美國,在基尼系數飆升至0.43后,1996年的美國只有1/4的國民相信未來生活會更好,理性消費意識隨之復蘇。奢侈品行業賴以存在的變富野心家大大減少,因此受到了重大影響。
那么,當這一輪經濟衰退疊加貧富差距擴大的潮汐重新開啟后,奢侈品們該向誰兜售夢想呢?靠夢想堆砌的日本威士忌還能否延續增長神話呢?
王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