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從迎客松到送客柳19天該說再見難說再見“折柳”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意象成為北京冬奧會閉幕式有情懷的講述者在中國古代親朋好友分離時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這一風俗從兩千年前的古老詩歌吟唱至今從未斷絕閉幕式現場。中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
從迎客松
到送客柳
19天
該說再見
難說再見
“折柳”
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意象
成為北京冬奧會閉幕式
有情懷的講述者
在中國古代
親朋好友分離時
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
這一風俗
從兩千年前的古老詩歌吟唱至今
從未斷絕
閉幕式現場。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將鏡頭從閉幕式現場拉遠
2月4日晚的“鳥巢”
一棵由焰火組成的“迎客松”出現在空中
它姿態優美奇特
一側的枝杈伸出
像一個人伸出一只臂膀
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火樹銀花中
中國人用獨有的方式
訴說著情懷
過去19天里
北京冬奧會
以精彩、動人的口吻
講述了賽場內外
難忘的故事
冰雪盛宴的終章時刻
太多瞬間
讓我們難言再見
圖為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向中國選手谷愛凌表達祝賀。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
19歲的谷愛凌
沒聽取母親的建議
選擇了一個從來沒有挑戰過的動作
起跳、騰空、翻轉、落地
摘得金牌
“你為什么對我沒信心?”
再也不會有人對青蛙公主沒信心
她二金一銀
圖為高亭宇慶祝勝利。中新社記者 李駿 攝
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
24歲的高亭宇
拿到了中國男子速度滑冰首枚金牌
奪冠后的他身披國旗
英姿颯爽地繞場一周
在頒獎儀式上
他把花束放到一旁立正站好
“那一刻很想哭,但是忍住了”
圖為徐夢桃在比賽后慶祝。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同志們,我贏了!”
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決賽中
31歲的徐夢桃
得知自己摘得金牌后
仰天怒吼
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從溫哥華到北京
這枚金牌她已經等待了12年
老將的執著堅守
幻化成了那一夜
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
最動人的色彩
圖為范可新賽后親吻冰面。圖片來源:ICphoto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賽
中國隊摘得銅牌
范可新北京冬奧之旅結束
在離開賽場的一刻
范可新俯身親吻著冰面上“北京”二字
28歲的她不認為這是個“道別”
而是個“開始”
只要國家隊需要她
她永遠會站在冰面上
圖為隋文靜/韓聰。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伴隨著一曲《憂愁河上的金橋》
隋文靜/韓聰以絕美的表演圓夢
動作結束后
二人緊緊相擁紅了眼眶
悠揚的樂曲下
二人翩翩起舞
從2007到2022
十五年的堅守
“蔥桶”早已成為了
彼此的“金橋”
圖為雪后延慶冬奧村。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當鏡頭調向賽場外
大家用自己的方式
寫下“不舍”兩字
隨著比賽結束
各代表團相繼返程
離開之前
大家購買了很多紀念品
吉祥物、燈籠、福字……
時間匆匆走過
北京冬奧會成為懷念
當精心包裝的禮物漂洋過海
便如同“折柳寄情”般
講述著這份相思
圖片來源:央視節目截圖。
“豆沙包小姐姐”
刷屏社交媒體
珍妮絲·斯皮泰里的名字
被太多人記住了
從牛肉、英式焗豆
到土豆雜糧、土豆雞湯
視頻中的她
分享著自己的冬奧見聞
傳遞著對“雙奧之城”的熱愛
美國單板滑雪運動員特莎·莫德
結束了此次冬奧征程
此前,她被冬奧會志愿者
“歡迎來到中國”的問候
感動到落淚
離開中國之際
她再次發布視頻
分享自己在中國的最后一天
“我會在飛機上哭的
我要哽咽了,愛你們”
圖為“冰墩墩”亮相。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你殘奧還在嗎?墩墩”
“墩墩是不是馬上要下班了”
“你開心嗎”
北京冬奧會的結束
意味著冰墩墩即將“下班”
不舍的它和志愿者們鞠躬道別
走了幾步后
它再次轉身向志愿者們
深深鞠躬
這一幕
看哭了太多人
鏡頭回到閉幕式現場
當光束由白轉綠
整個場地都被染成了青嫩的綠色
從疫情的傷痛
苦寒的隆冬
進入生機勃勃的春天
人們在綠意中徜徉
久久不絕,生生不息
慢慢地
閉幕式進行到了“米蘭8分鐘”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北京冬奧會的落幕
意味著新冬奧周期的開始
乘著春風
北京正式寫下“雙奧之城”標簽
中國代表團創造了
單屆冬奧會上的最好成績
一起向未來
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兒
手牽手走向舞臺中央
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從“迎客松”到“折柳送別”
在璀璨的煙火中
北京冬奧會徐徐落幕
但始終不會說出再見的
是心底的那份懷念與感動
4年后
我們米蘭再見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安之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