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一、過渡期利簋一、周早期金文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基本上繼承了商代金文的風(fēng)格而又有所發(fā)展,銘文的書寫和鑄刻都十分嚴謹,風(fēng)格雄強凝重,行款布局自如隨意,筆畫肥美,有尖狀肥筆,其形如刀或蝌蚪,有
一、過渡期
利簋
一、周早期金文
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基本上繼承了商代金文的風(fēng)格而又有所發(fā)展,銘文的書寫和鑄刻都十分嚴謹,風(fēng)格雄強凝重,行款布局自如隨意,筆畫肥美,有尖狀肥筆,其形如刀或蝌蚪,有游動的曲筆,婉轉(zhuǎn)多變,被稱為波磔體,和甲骨文的方筆形成明顯的對比。其筆法特點主要來源于商代的“族徽”,多保留有象形文字的特點。結(jié)構(gòu)無規(guī)律,字形大小、長寬、方圓不等,字無定形,一字多寫,合文是普遍現(xiàn)象。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作品釋文】
珷(武)征商,隹(唯)甲子朝。歲
鼎(貞),克聞(昏)
(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蘭)(師),易(賜)又(有)事(史)利
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
銘文翻譯:周武王發(fā)動征伐商紂王的戰(zhàn)爭,在甲子日的早晨,(在這之前曾舉行過)歲祭而貞卜,得到能克敵制勝的吉兆。而今果然在一個早晚之間就占有了商都。辛未這一天,武王在管地駐軍之處,賜給名叫利的有關(guān)官吏青銅,(利)用所賜的青銅制作了紀念先祖檀公的寶貴彝器。
西周武王時器。一九七六年陜西省臨潼縣零口公社出土。器通高 28 厘米,口徑 22 厘米,重 7.95 千克。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與天亡簋相似,為典型的西周早期風(fēng)格。簋腹和方座飾有饕餮紋、夔紋,圈足飾有夔紋、云雷紋。腹內(nèi)底有銘文 4 行 32 字:“珷征商。隹甲子朝。歲鼎(一說為貞字)。克昏(一說為聞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闌師。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寶尊彝。”銘文的解釋爭議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這一天,歲星當(dāng)位時告捷。辛未(后七日),武王在闌地(一說為管)軍中,賞賜銅給一位名叫“利”的官員。利鑄造了這件寶器以紀念其祖父。記載武王征商獲勝,歸來后賞賜有史利青銅吉金作器之事,這是當(dāng)時記載關(guān)于武王征商史實的唯一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現(xiàn)藏陜西省臨潼縣博物館。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中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著錄。
價值利簋是現(xiàn)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記載武王伐紂具體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與《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中關(guān)于武王伐紂時間的記載相印證,對商周斷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銘為周人所作,具有強烈的宗周早期風(fēng)貌。字形縱長,筆畫圓勁,肥筆含蓄蘊藉,行氣連貫,莊重肅穆,極富陽剛之氣。此時周人克商剛剛數(shù)日,我們從中或可感受到彼時周建國伊始,軍隊儀容莊嚴,統(tǒng)治者雄視天下的那種躊躇滿志和蓬勃朝氣。
《天亡簋》
《天亡簋》釋文簡注
知北游按:以前寫過一個博文《關(guān)于〈天亡簋〉中“降”字的解釋》,因為對該簋銘沒有下功夫研究,認識不足,所以那個解釋錯誤,非常慚愧。最近抽空又仔細閱讀了《天亡簋》銘文及相關(guān)研究文章,覺得前賢對此簋銘研究固然已經(jīng)比較透徹,但百密一疏,尚有許多不足,仍有必要對其銘文作一下解釋,故作此文,以就教于同好。
天亡簋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關(guān)中,為西周早期器,現(xiàn)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器銘凡77字(又合文1),記錄西周初年周武王舉行的一場朝會大典,典禮過程中舉行了祭祀和宴會,大臣天亡陪同武王殷祭了文王,並在宴會上向武王敬酒,回來作了這個簋,因為開始有“王又大豐(實當(dāng)釋豊,即禮)”句,故又名“大豐簋”;後又以作器者為天亡,故又名曰“天亡簋”。銘文收入《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類銘文三》,編號4261。
這次典禮祭祀,于省吾先生認為就是《逸周書·世俘》中記載的武王克殷後西歸于宗周,然後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主要祭祀大王(太王)、大伯(泰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等先王。是否如此,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于先生同時指出其中的“天亡”就是太望,也就是太公望。此後楊向奎等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
【釋文】
乙亥王又大豊王同三方王
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
衣祀于王不顯考文王
事喜上帝文王監(jiān)才上不
顯王乍眚不?王乍庸不克
氣衣王祀丁丑王卿大宜王降
王賀爵退囊隹朕
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
【標點】
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使)喜上帝,文王監(jiān)才(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眚(省),不(丕)?(肆)王乍(作)庸,不(丕)克氣(訖)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俎、房)。王降,亡賀爵退囊(讓)。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
【簡注】
乙亥,王又大豊:乙亥是日期。“又”同“有”。王,周武王。本銘凡單言“王”者即武王,文王則全稱“文王”。又,同有,《詞詮》:“不完全內(nèi)動詞,與‘為’同”。“豊”通“禮”,曩釋“豐”,不確。姚孝遂先生云:“卜辭多見‘作豊’、‘弜作豊’,‘豊’當(dāng)爲(wèi)祭品。”(《詁林》3.2778按語)這裡當(dāng)是典禮。大禮即盛大隆重的典禮,《左傳·文公三年》:“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王有大禮,謂周武王舉行盛大的典禮。
王同三方:“同”曩釋“凡”,非是,說詳王子揚先生《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shù)當(dāng)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一文。“同”謂會同,朝會之意。三方,郭沫若云:“三方,東南北也。周人在西,故此僅言三方。”此言武王舉行大典,朝會三方諸侯,實際上應(yīng)該是四方,因為西方的周人也算在內(nèi)。
王祀于天室,降:王,周武王。天室,即大室、太室,本為太廟中央之室,泛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傳:“太室,清廟。”孔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此指周宗廟。降,《玉篇》:“下也,落也,歸也。”此指祭祀完畢後退出。
天亡又(佑)王:天亡,于省吾先生、楊向奎先生并以為即太望,亦即太公望呂尚父,當(dāng)是。又,通右、佑,《說文》:“右,助也”,劉心源云:“‘又王’讀‘佑王’,謂助祭也。”即天亡陪同武王輔助祭祀。
衣祀于王不顯考文王,:郭沫若云:“‘衣祀’,孫詒讓、王國維均讀為‘五年而再殷祀’之殷祀。”王,周武王。“不”同“丕”,《說文》:“丕,大也”,段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wèi)‘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顯,《玉篇》:“明也”,“丕顯”是讚美語,相當(dāng)於“英明”。考,去世的父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丕顯考”就是英明的先父。這句是說向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殷祀之祭。文王的“文”中間從“心”,應(yīng)該釋“忞”較確,通“文”,下同。
事喜上帝,文王監(jiān)才上:事,劉心源釋“吏”,云:“吏,使省。”這裡當(dāng)用為“使”。喜,過去讀為饎、糦等,以為是祭名,如劉心源云:“饎上帝者,享上帝也。”不過這裡疑用為喜樂義,《荀子·解蔽》引《詩》曰:“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樂”即相當(dāng)於該簋銘中的“喜”。使喜上帝,意思是使文王討得上帝的歡心。監(jiān),視也。才,通在。文王監(jiān)在上,文王在天上眷顧地上的周邦。《詩·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不顯王乍省:不,同丕。王,武王。乍,同作。眚,同省,《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卷三《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註釋》(下簡稱《選釋》)云:“乍眚,即作省,《爾雅·釋詁》:‘省,善也。’《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鄭玄《箋》:‘省,善也。’”(15頁。) “丕顯王乍省”意思是英明的王作善事。
不?王乍庸:不,同丕。?,同肆,正也,直也。《選釋》:“不?王即正直的王。”(15頁)乍,同作。庸,亦見甲骨文,其字本從庚用聲,下面的“用”或簡省如“同”,則為從庚同聲,均“庸”字,用為祭名(說詳參《甲骨文字詁林》4.2894-2897引諸家說)。此處非祭名,《詩·崧高》:“以作爾庸”,鄭《箋》:“庸,功也”。“作庸”就是建立功勳。“丕肆王作庸”即正直的王建立功勳。
不(丕)克氣(訖)衣(殷)王祀:不(丕),大;克,終。“大終”即最終。氣,通訖,《爾雅·釋詁》、《說文》并云:“訖,止也”,意為結(jié)束。衣(殷)王祀,即殷王祀,殷王就是商王,祀是祭祀,這裡指國家。丕克迄殷王祀,意思是武王最終結(jié)束了殷王的宗廟祭祀,也就是滅了殷商的意思,這是武王最大的善舉和功勳,即上文所說的“王作省”和“王作庸”。
丁丑,王卿(饗),大宜(俎):卿,通鄉(xiāng),此讀為饗,《選釋》:“饗,謂大飲賓客。”宜,通俎,于省吾云:“大俎者,謂大陳牲牢於俎以祭。”《選釋》云:“宜,金文中宜、俎同字。秦公鐘銘此字與彊、慶、方等字為韻,故此字又一音當(dāng)讀為‘房’,大宜即大房。《詩·魯頌·閟宮》:‘毛炰即羹,籩豆大房’,鄭玄《箋》:‘大房,玉飾俎也。’字象俎形,大宜當(dāng)讀如《魯頌》之‘大房’,房俎者,載牲之器。”(15頁)王饗,大宜,是說武王祭祀完畢之後,又舉行宴會,大宴賓客群臣,用大房俎裝載菜肴,表示宴會的隆重。
王降,亡賀爵退囊:王降,于省吾云:“王降者,言王祭畢自宗廟而降。”按:這裡當(dāng)是說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賓客群臣的敬酒。亡,即天亡。賀爵,舉爵向王稱賀敬酒。退囊,“退”舊釋“復(fù)”,然檢金文“復(fù)”非此種寫法,而與中山王壺及中山王兆域圖中的“退”近似,《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作“退囊”(3.374),是也。“退囊”當(dāng)讀為“退讓”,“囊”、“讓”古音泥日準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通假。《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這兩句是說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敬酒,天亡上前舉爵敬酒之後退讓到一旁,表示禮數(shù)周到。
隹朕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隹,通惟,發(fā)語詞。朕,我也,天亡之自稱。又,同有,為也。蔑,通勉,努力。每,通敏,《玉篇》:“敬也”。啟,開也,這裡是宣揚的意思。休,美。“王休”之語金文常見,指王的美好德行。周器銘文中常言“對揚王休”,本銘的“啟”相當(dāng)於“揚”。白,郭沫若云:“語猶今人言補白矣。”按:《呂氏春秋·士節(jié)》:“吾將以死白之”,高誘注:“白,明也。”這裡疑是指簋的銘文。《釋名·釋言語》:“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云:“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銘是名的意思,名是將事情記述明白的意思,和白的意思相同,所以“尊白”很可能是指尊銘。這句是作器者天亡說的話:我要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好德行宣揚於尊銘里。
本銘文的大意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諸侯。武王到宗廟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退出來,天亡協(xié)助武王,又對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殷祭,希望文王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勳,最終結(jié)束了殷王的祭祀(指伐滅了殷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賓客,使用大房盛載菜肴。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衆(zhòng)臣敬酒,天亡舉爵向他敬酒後退讓到一旁。之後天亡作了一個尊(簋),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尊的銘文里。
【韻考】
《天亡簋》這篇銘文大致是用韻文寫成的,主要是用陽、東、冬三部韻而以陽部韻為主。陽、東、冬三部古音中韻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屬於旁轉(zhuǎn)疊韻關(guān)係,故古人常以為韻。茲標注如下:
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陽部)
王祀于天室,降,(冬部)
天亡又(佑)王,(陽部)
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陽部)
事喜上帝,文王監(jiān)才(在)上。(陽部)
不(丕)顯王乍(作)眚(省),(耕部,耕陽旁轉(zhuǎn)疊韻為韻。)
不(丕)?(肆)王乍(作)庸,(東部,東耕旁轉(zhuǎn)疊韻為韻。)
不(丕)克氣(訖)衣(殷)王祀。(之部。此句不入韻。)
丁丑,王卿(饗),(陽部)
大宜(俎、房)。(俎,魚部;房,陽部。魚陽對轉(zhuǎn)為韻。)
王降,(冬部)
亡賀爵退囊(讓)。(陽部)
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鐸部,鐸陽對轉(zhuǎn)為韻。)
保卣
大盂鼎釋文:
隹九月王才宗周令盂
文王受天有大令在武
□匿匍有四方□正□
酉無敢□有□□祀無
子法保先王□有四方
殷邊侯田□殷正百辟
師巳女妹辰又大服余
勿□余乃辟一人令我隹
大盂鼎銘文
時代 西周
出土 陜西岐山(清道光初年)
現(xiàn)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岐山是古代周朝的發(fā)源地。大盂鼎鑄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內(nèi)側(cè)鑄有19行銘文,分2段,共291字。銘文的內(nèi)容是有關(guān)一個名叫盂的貴族為頌揚周康王的賞賜、訓(xùn)告和偉績,鑄鼎以銘記。
收藏經(jīng)歷當(dāng)時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轉(zhuǎn)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后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后袁將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蔭。
潘祖蔭是當(dāng)時著名的金石學(xué)家,與翁同和并稱,他還收藏著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銘文,并為之定名為“大盂鼎”。潘祖蔭逝世后,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攜大盂鼎回到蘇州老家,一直對大盂鼎垂涎三尺的兩江總督端方不斷派人糾纏,直到辛亥革命爆發(fā),端方被派往四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而喪命。潘祖年死后,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繼去世,潘家的珍貴收藏由孫媳婦潘達于掌管看護。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軍之手,潘家將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廳中,之后舉家遷往上海。日軍占領(lǐng)蘇州后,后來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潘家經(jīng)過商議,潘達于上書華東文化部希望由國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會從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時,大盂鼎和大克鼎與公眾見面。后大盂鼎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二、鼎盛期
二、周中期金文
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逐漸脫離了商代和周初的風(fēng)貌,用筆上的肥美逐漸變?yōu)橐跃€為主的中鋒,象形和修飾意味也漸漸消失。方圓筆兼用,字形漸方,端莊勻稱,章法謹嚴,通篇美觀。至此,西周金文書法的風(fēng)貌基本形成。布局上出現(xiàn)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約束,生動大方,自然多變。
【文物原屬】 西周時期盛食器
【文物現(xiàn)狀】 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22.9cm,寬32.8cm,重4.94kg。
簋圓形,斂口,鼓腹,有雙耳,耳上端雕鑄獸頭,獸角呈螺旋狀,圈足,圈足下為三獸形扁足。有蓋,蓋上有圓形捉手。蓋頂與器腹飾瓦紋,蓋沿、頸部和圈足上飾重環(huán)紋。
蓋器同銘,10行97字:
西周師酉簋銘文
師酉簋銘文拓片
譯文:
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吳,格
吳大廟。公族入佑
師酉立中廷。王呼史
冊命:“師酉,乃祖嫡官
邑人、虎臣、西門夷、夷、
秦夷、京夷、身夷、薪。賜汝
赤、朱黃、中、攸勒。敬夙
夜勿廢朕命。”師酉拜,稽
首。對揚天子丕顯休命,用作
朕父考乙伯、究姬尊簋。酉
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大意是: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吳地,到吳的太廟。官為公族的作為冊命典禮的佑者帶領(lǐng)師酉進入太廟,站立于院中。王召史官宣讀冊命書:“師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員邑人和王的近衛(wèi)部隊,部隊中包括西門、、秦、京、身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賜你大紅色的圍裙,配有紅色的帶子,中間是色的帶子,一套馬籠頭。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廢我的任命。”師酉拜,叩頭。為報答和宣揚天子偉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親乙伯、母親究姬的簋。酉的子孫后代永遠寶用這件簋。
此銘文記載的近衛(wèi)部隊“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數(shù)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墻盤全稱為史墻盤為西周恭王史官墻所作的禮器。 1967 年出土于陜西扶風(fēng)莊白村 1 號銅器窖藏,同出器 103 件 , 其中以該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盤高 16.2 厘米 ,口徑 47.3 厘米 ,底徑 35.7 厘米 ,內(nèi)底鑄有銘文 18 行 284 字,合文 3 ,重文 5 ,是西周最長的銘刻文字。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重要政績,后半部分記述墻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原器現(xiàn)藏于陜西扶風(fēng)周原博物館。
銘文字體為當(dāng)時標準字體,字形整齊劃一,均勻疏朗,清秀雋美, 筆畫橫豎轉(zhuǎn)折自如,粗細一致,筆勢流暢,有后世小篆筆意 , 具有端莊典雅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行款縱橫整齊,行氣凝練,通篇章法豎行橫列,行密列疏,別具特色,為一般金文不逮。
小克鼎:高35.4cm,寬33.6cm,重12.54kg。
小克鼎小克鼎 - 詳細描述
鼎圓形,碩腹,雙立耳,蹄形足。耳上飾三頭夔紋,頸飾竊曲紋,腹飾云紋帶,足上部飾獸首紋。
小克鼎傳為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陜西扶風(fēng)縣法門寺任村出土的青銅器之一。銘文中所述器主人為“膳夫克”,故稱克鼎,又稱膳夫克鼎。為與大克鼎區(qū)別,也稱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渾厚重,花紋粗獷流暢,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銅鼎。
宗彝
宗廟祭祀所用的酒器。
鼎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shè)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quán)之意。鼎數(shù)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夔紋
我國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之一。夔,神話中形似龍的獸名。《莊子·秋水》中言:“夔憐蚿,蚿憐風(fēng)。”釋文:“夔,一足獸也。……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fēng)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dāng)∫病!笨偟奶攸c是長帶形,兩端鉤曲,始見于西周晚期。
銘文
指在金屬鑄器,如鼎,鐘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鑄造或刻制的文字。或硬幣、勛章、獎?wù)隆⒓o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具有稱頌、警戒等性質(zhì),多用韻語。在網(wǎng)絡(luò)游戲《魔獸世界》中銘文作為一種商業(yè)技能出現(xiàn)。
小克鼎 - 銘文內(nèi)容
器內(nèi)壁鑄銘文8行72字: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于成周,遹正八師之
年,克作朕皇祖?季
寶宗彝。克其日用?朕
辟魯休,用介康?、純祐、
眉壽、永命、靈終。萬年
無疆,克其子子孫孫永寶用。
小克鼎 - 銘文大意
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舊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東部新都成周洛陽發(fā)布命令,整肅王的部隊成周八師。就在這一年克作了這批紀念其偉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廟中的寶貴彝器。克每日用它來祭享祖先,同時也就每日在宣揚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來祈求康順、福佑、老壽、長命、善終。愿克萬年無疆,克的子孫后代永遠寶用這批彝器。
器口、頸、腹部均為圓角扁方形,頸部收斂,兩側(cè)置獸首銜環(huán)耳,腹部龐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頸部飾波曲紋,腹部飾蛟龍紋。器頸內(nèi)壁鑄銘文21行152字,記述了周王“冊命”頌之事。
西周時期,職官任命需舉行隆重典禮,即“冊命”,“頌”青銅壺銘文較完整而詳細記錄了這一儀式。
銘文所記可析為以下四個進程: 1.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在宗廟中的大室; 2.宰弘作為儐相,將頌引入大室,頌站在中庭之中,史虢生負責(zé)宣讀周王的“冊命”; 3.宣布任命頌所負責(zé)之職與所賜命服; 4.受命的頌對周王行稽首禮,接受冊書出門,然后對有司行納瑾之禮。
“頌”青銅壺銘文所記的“冊命”之禮與《禮記·祭統(tǒng)》、《周禮》、《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有關(guān)記載大致相同,由此,我們可將其與這些記文相比較,從而訂正以往的誤讀。
【名稱】西周頌壺 頌壺
【類別】中國古代青銅器 【年代】西周晚期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壺為盛酒之器。
頌壺因作器者為「頌」而得名。形制莊重、紋飾瑰麗,腹呈橢方形,頸部兩側(cè)有獸首銜環(huán),此類形制碩大的方壺流行于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紋以環(huán)帶紋、蛟龍紋為飾,圈足與壺蓋則飾垂鱗紋及竊曲紋。西周晚期青銅器上的花紋一反主軸中線、兩兩對稱的鋪排,而喜用連續(xù)環(huán)接的紋飾。
頌壺口沿內(nèi)環(huán)壁上及蓋口外壁四周鑄銘151字,兩處銘文的內(nèi)容相同,記錄著「頌」接受周王冊命掌管成周洛陽倉庫此一職務(wù)的過程。而這件壺則是典禮完成后,「頌」為頌揚天子的美意,及榮耀先父母龔叔、龔姒,表達未盡的孝思,并祈求家國康樂大福、周王萬年長命而作。
頌壺銘文對西周的冊命典禮記載詳備,可以和〔左傳〕僖公28年傳等文獻上所敘,互相印證;「頌」紀念父母,這種慎終追遠、父母同祀的情況,亦可以和〔禮記&S231;祭義〕所言互相印證,所以頌壺為研究西周禮制的重要史料。
頌壺銘文拓片
銘文字數(shù),蓋榫和口內(nèi)壁各鑄銘文151(其中重文2)字,內(nèi)容相同。
銘文釋文為: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宮,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史虢生冊令(命)頌,王曰:頌,女(汝)官□(司)成周貯,廿家,監(jiān)□(司)新□(造)貯用宮御,易女幺(錫汝玄)衣、黹屯(純)、赤巿(韨)、朱黃(衡)、□(鑾)旗、攸(鋚)勒,用事。頌(拜稽)首,受令(命)冊,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納瑾璋),頌□(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寶□(尊)壺,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純佑)、□彔(通祿)、永令(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霝冬(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西周頌鼎目錄:
頌鼎(丙)
頌鼎(甲)
頌鼎(乙)
附:史頌鼎
因為丙是個學(xué)習(xí)目標,所以列首了.
西周頌鼎
頌鼎銘文是記錄西周時冊命制度最完善的文體之一。
全文大意:①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宮的太室即位;②受命者頌在宰的引導(dǎo)下入門立于中廷,尹氏將周王的冊命書授于史虢生宣讀,內(nèi)容為命令頌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監(jiān)管新造,積貯貨稅用于宮御;③賞賜給頌命服、旗和馬具攸勒等;④頌拜稽首受命,帶著有王命的簡冊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獻納瑾璋;⑤頌宣揚王的冊命,并為先祖作寶鼎,以對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長命,永遠臣事天子。
第一段記述冊命的時間、地點,第 2段記述冊命儀式;第 3段記述冊命授職;第4 段記述賜命賜物;第 5段記述儀式的完成;第 6段是祝愿辭。這樣完整的記錄冊命禮儀的文體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是不多見的,對研究西周時期的冊命制度具有重要價值,其書體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頌鼎(丙)
上海博物館頌鼎
通高31.4、口徑32.9釐米,重9.82公斤。 體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飾二道弦紋。
上海博物館頌鼎銘文
頌鼎(宣王)銘文拓片
【銘文】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史虢生冊令(命)頌。王曰:頌,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貯二十家,監(jiān)?(司)新(造),貯用宮御。易女(賜汝)玄衣黹屯(純)、赤巿(韍)、朱黃(衡)、(鑾)旂、攸(鋚)勒,用事。頌??(拜稽)首。受令(命)冊,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納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龔叔)、皇母龏始(龔姒)寶(尊)鼎。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純佑)、彔(通祿)、永令(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霝冬(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頌鼎(甲)
北京故宮頌鼎
【類別】銅器、青銅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屬】西周時期飪食器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38.4cm,寬:30.3cm,重:7.24kg。 鼎為圓腹,圜底,二立耳,腹飾二道弦紋。 鼎內(nèi)壁有銘文14行152字:
北京故宮頌鼎銘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宮。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頌入門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書,王呼史 虢生冊命頌。王曰:“頌,命汝官 成周貯二十家,監(jiān)新造貯 用宮御。賜汝玄衣黹純、赤、朱 黃、鑾、旂、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 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璋。頌敢對 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 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純佑 通祿永命。頌其萬年眉壽, 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銘文大意: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廟里的昭王廟。天剛亮,王到了昭廟大廳里,坐定位置。宰引作為佑者帶領(lǐng)頌進入昭廟大門,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將擬就的任命書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讀任命書。王的任命書說:“頌,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隸的倉庫,監(jiān)督管理新建的宮內(nèi)用品倉庫。賞賜你黑色帶繡邊的官服上衣,配有紅色飾帶的大紅色圍裙,車馬用具的鑾鈴、旗子和馬籠頭。執(zhí)行任務(wù)。”頌拜,叩頭,接受冊命書,佩帶以出,又返回廟中,貢納覲見用璋。頌為答謝和宣揚天子偉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偉大父親龔叔、母親龔姒的寶鼎。用來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佑助、仕宦之途通順、長命。頌萬年老壽,長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終。子孫后代寶用此鼎。
這篇銘文記錄了一次冊命典禮的全過程: 1、周王即位; 2、佑者帶被冊命者入廟門立于庭中; 3、尹氏出示命書; 4、史官宣讀命書; 5、命書分兩部分,一是任命職司,二是賞賜物清單; 6、受命書,佩帶而出; 7、返回,獻納用于覲見的玉璋。 這里的7項儀注,對我們認識當(dāng)時的禮制是十分珍貴的資料。
頌鼎(乙)
臺北頌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25、腹深13、口徑25.7釐米,重4.935公斤。 體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飾二道弦紋。
臺北故宮頌鼎銘文
【銘文】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宮。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史虢生冊令(命)頌。王曰:頌,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貯二十家,監(jiān)(司)新(造),貯用宮御。易女(賜汝)玄衣黹屯(純)、赤巿(韍)、朱黃(衡)、(鑾)旂、攸(鋚)勒,用事。頌??(拜稽)首。受令(命)冊,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納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龔叔)、皇母龏始(龔姒)寶(尊)鼎。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純佑)、彔(通祿)、永令(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霝冬(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史頌鼎
史頌鼎
通高37.3、口徑35.7釐米,重9.25公斤。 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分飾變形獸體卷曲紋、波曲紋、獸面紋。銘文共六十二個字,記載了史頌受周王之命省視蘇國。
史頌鼎銘文
【銘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頌(省蘇)友、里君、百生(姓),帥(堣、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章(蘇賓璋)、馬亖(四)匹、吉金,用乍,頌(其)萬年無彊(疆),日(揚)天子令?(景命),子子孫孫永寶用。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蓋,頂有圈形把手。 圓腹,圈足,下附三獸足。腹部兩側(cè)有一對獸首耳。口沿上下各飾竊曲紋一周,蓋與腹均飾橫條脊紋,圈足飾重環(huán)紋。形制莊重。蓋器同銘,各鑄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銘文與頌鼎同。
山東省博物館原藏器,青島市張秀琳又捐贈蓋,致使器蓋合一。系周宣王時鑄器。 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為山東省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頌簋蓋銘文
頌簋器銘文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宮。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史虢生冊令(命)頌。王曰:頌,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貯,監(jiān)(司)新?(造)貯用宮御。易女幺(賜汝玄)衣黹屯(純)、赤巿(韍)、朱黃(衡)、(鑾)旂、攸(鋚)勒。用事。頌??(拜稽)首。受令(命)冊,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納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寶??(尊簋)。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純佑),彔(通祿)、永令(命)。頌(其)萬年??(眉夀)無彊(疆),(畯)臣天子霝冬(靈終),子孫永寶用。
大意為:周王冊命頌掌管成周貯(匿)甘家,監(jiān)督新造, 積貯貨物,以為宮御之用。周王賞賜頌玄衣、省純、赤市、 朱黃、攸勒等物品。頌接受命冊,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 向周王獻納瑾璋。
通蓋高7.2、腹深4.1、口徑6.8寸,重14.6875斤(西清)。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獸首雙耳,下有方垂珥,蓋面隆起,上有圈狀捉手。蓋沿和口下飾竊曲紋,蓋上和器腹飾瓦紋,圈足飾垂鱗紋和小獸面。
史頌簋銘文
【銘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頌(省蘇姻)友、里君、百生(姓),帥(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賓章(蘇儐璋)、馬(四)匹、吉金,用乍(作)彝,頌(其)萬年無彊(疆),日(揚)天子令(景命),子子孫孫永寶用。
史頌簋(乙)
西周晚期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獸首雙耳,下有方垂珥,蓋面隆起,上有圈狀捉手。蓋沿和口下飾竊曲紋,蓋上和器腹飾瓦紋,圈足飾垂鱗紋和小獸面。
【銘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頌(省蘇姻)友、里君、百生(姓),帥(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賓章(蘇儐璋)、馬(四)匹、吉金,用乍彝,頌(其)萬年無彊(疆),日(揚)天子?令(景命),子子孫孫永寶用。
三、衰微期
三、 周晚期金文
指周厲王、宣王、幽王時期的金文。這一時期的金文,圖畫文字完全消失。用筆遒勁蒼健,淳厚古樸,結(jié)構(gòu)規(guī)律更強。字形大多取縱勢,中鋒用筆,自然圓渾,被稱為“玉箸體”,是西周金文的純熟時期,為后來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筆和結(jié)字的基礎(chǔ)。
[害夫]簋銘
胡簋,是目前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1978年5月5日在陜西省扶風(fēng)縣法門鎮(zhèn)齊家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其器雄偉厚重,方底座,圓形腹,高圈足,鳳鳥形雙附耳。器底座上飾豎條瓦楞紋,腹上部和圈足各飾一圈鉤云紋,腹中部飾豎條狀瓦楞文。通體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簋的腹底部鑄有銘文12行124字。[害夫]即“胡”,為周厲王名,因銘文中有準確的年代(厲王十二年),因此也是西周晚期厲王時代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之一。
[害夫]簋銘釋文
王曰:“有(舊)余隹(雖)小子, 余亡康晝夜, 坙(經(jīng))雝(擁)先王,用配皇天。簧(橫)黹(致)朕心,墜(施)于四方.肆余以[飫](義)士獻民,爯(稱)盩先王宗室。”[害夫](胡)乍(作)將〈從鼎〉彝寶簋,用康惠朕皇文剌(烈)且(祖)考,其各(格)歬(前)文人,其瀕才(在)帝廷陟降, □(緟)貈(愙)皇帝大魯令(命),用[素令](令)保我家、朕立(位)、[害夫](胡)身.阤阤降余多福,憲(宣)□(導(dǎo))宇(訏)慕(謨)遠猷。[害夫](胡)其萬年,將〈從鼎〉實朕多禦,用賁(祈)壽,匃永令(命),畯才(在)立(位),乍疐才(在)下。隹(唯)王十又二祀。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于陜西鳳翔出土。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盤底直徑41.4厘米,重21.312公斤,盤附耳,盤腹有夔紋飾,高圈足上飾獸面紋。內(nèi)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nèi)容為一篇土地轉(zhuǎn)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并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記載舉行盟誓的經(jīng)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首句「用夨撲散邑,乃即散用田」說明了紛爭的伊始:因為夨國攻打(偷襲)散國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國損失,於是由夨國割田地二區(qū)以為賠償。文中兩段割地樹封的履勘紀錄,緊接著是夨人與散氏參與定界的見證名單,末段則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實景:(在豆國新宮東廷)原屬夨人土地第一區(qū)的叁員首長與第二區(qū)的二名主管相繼盟誓,確定守約后,將所割田地繪圖,交由夨王執(zhí)守,史正仲農(nóng)則執(zhí)左券以為文書之認證.
散氏盤銘文拓片
《散氏盤》銘文拓片局部放大
清康熙時,揚州徐約齊以重金購自歙州程氏,后又歸於揚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鑄此盤,也有銘文拓本傳世。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時,新任兩江總督阿毓寶從揚州鹽商購得此盤貢入內(nèi)府。歷經(jīng)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遜清內(nèi)務(wù)府清查時,發(fā)現(xiàn)於養(yǎng)心殿庫房。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zhàn)時曾南遷,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于乾隆中葉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轉(zhuǎn)手誰家則不詳。老古玩界卻傳說著,阮元收藏過,并復(fù)制鑄造出兩件。也有人認為,阮元沒收藏過,是江翰林拿到蘇州去復(fù)制鑄造出兩件贗品。民國十三年以前,大古董商都說過,遇上散氏盤要格外小心,仔細簽定。
歷史淵源
散國約位于陜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由銘文內(nèi)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根據(jù)清朝張廷濟所著之 《清儀閣題跋》 等等之資料,散氏盤于清康熙年間于陜西鳳翔出土,經(jīng)多人收藏之后,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嘉慶皇帝50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nèi)務(wù)府。經(jīng)由內(nèi)務(wù)府著名金石學(xué)家阮元鑒定為西周時期物品,并制作銘文拓片,收藏于內(nèi)務(wù)府庫房。后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并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fā)現(xiàn)了散氏盤,后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jīng)比較鑒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傳聞。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xiàn)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fēng)氣才大大風(fēng)行,舉凡祭祀、戰(zhàn)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于今日陜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 國侵占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xiàn)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fēng)格 ,文字線條宛轉(zhuǎn)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也叫“矢人盤”。清代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內(nèi)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于世。
散氏盤高圈足,左右兩耳,滿器施飾,莊重華麗。銘文鑄于盤內(nèi)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風(fēng)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zhì)樸,敦厚圓潤,結(jié)字寄奇雋于純正,壯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 用筆奇崛古樸,凝練,結(jié)體氣象萬千,行氣隨勢生發(fā),章法錯落有致。是今文中恣肆豪邁之杰出代表。由于此銘在書寫中用筆略有行草書流暢勃動之筆意,故被書法界稱之為“今文中的草書”,是被書法界推重的臨摹佳本。
散氏盤銘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羅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nèi)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并稱四大國寶, 原拓本極珍罕,海內(nèi)學(xué)者爭求而極難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賞可習(xí),精美高古。
歷史故事
散氏盤國寶是與“晚清海內(nèi)三寶”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齊名的西周青銅器散氏盤。1924年的一天,在紫禁城的晨霧之中,一縷陽光透過故宮庫房的窗欞,照在了清室善后委員會委員的馬衡手上。馬衡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書法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考古學(xué)家,還曾經(jīng)擔(dān)任過故宮博物院的院長。當(dāng)時,馬衡正在清查故宮物品。他打開一只積滿灰塵的木箱,掀開箱蓋,一抹青綠的顏色,映入眼簾。箱子里裝著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散氏盤。它的出現(xiàn),帶來了一樁青銅國寶的真?zhèn)我砂浮?馬衡拜訪收藏界的老人,知道了散氏盤的故事:阿林保為了給皇帝獻壽禮購買了寶盤,卻不知寶盤究竟“寶”在何處,想找金石收藏家阮元鑒定。阮元的出現(xiàn),讓馬衡覺得他是散氏盤真?zhèn)伟傅年P(guān)鍵。
嘉慶十五年,湖南巡撫阿林保得到散氏盤。但未詳細說明阿林保得寶經(jīng)過,只說是從江南的一位鹽商手中買來的。1810年冬,嘉慶皇帝颙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dāng)。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nèi)府,歷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后,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于是,從內(nèi)務(wù)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民國十三年,溥儀出宮前,內(nèi)務(wù)府核查養(yǎng)心殿陳設(shè),發(fā)現(xiàn)散氏盤藏在庫房。博儀出宮后,散氏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接管收藏的這件散氏盤是真還是贗?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關(guān)心。琉璃廠尊古齋經(jīng)理黃伯川同故宮博物院長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問馬衡:故宮里的散氏盤是真品還是贗品? 馬衡說:看是真的。也聽說古玩行有傳聞?wù)f,散氏盤有兩件蘇州仿鑄的,一件賣給外國人了,另一件還在國內(nèi)。故宮博物院接管時,詢問過原內(nèi)務(wù)府人員,從養(yǎng)心殿陳設(shè)的核查中發(fā)現(xiàn)散氏盤的前后經(jīng)過。內(nèi)務(wù)府提供了散氏盤的原拓本,用拓本對照原物完全相符。馬衡又說:這件散氏盤的銅質(zhì)精粹;蘇州造的銅器,銅質(zhì)是比較粗糙的,不會這樣精粹;再說這盤的底子是深褐色,一般來說蘇州造的仿鑄品的底是閃白色。退一步說,若是重新翻砂仿鑄,它的花紋、銘文的筆道不可能一點兒不走樣,筆道就不會豐筋挺拔了。古玩界聽馬衡所說,心里落底了,故宮收藏的是真的散氏盤,不是贗品。國之瑰寶散氏盤,在“九一八事變”后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轉(zhuǎn)移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huán)帶狀的重環(huán)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xiàn)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nèi)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quán),著重申明未經(jīng)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yù)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為皇皇鉅制,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nèi)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并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fēng)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jié)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xué)書不學(xué)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也。”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jīng)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dāng)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dāng)具有研究價值。
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銘文拓片局部放大
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共五段如下: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于文武耿光。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將曷吉?跡跡四方,大從丕靜。嗚呼!懼作小子溷湛于艱,永鞏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內(nèi)外,?于小大政,?朕立,?許上下若否。寧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寧,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緘,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國,俗我弗乍,先王?。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專命專政,?小大楚賦,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唯是喪我國,歷自今,出入專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專命于外。 毛公鼎
王曰:父歆,今余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于政,勿??庶口。母敢?事囊囊,??鰥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賜。女母弗帥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辟?于?。
王曰:父歆,已曰及茲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公族?叁有司,小子,師氏,虎臣?朕褻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貴??,易女??一卣,?圭,?寶,朱市,?黃,玉?,金車,??載,朱?弘斬,虎?熏裹,右厄,畫?,畫?,金?,?衛(wèi),金?,金?,??,金??,魚?,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茲關(guān),用?于政,毛公?對?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大意:
周王這樣說:“父喑啊!偉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滿意他們的德行,讓我們周國匹配他,我們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偉大命令。循撫懷柔了那些不來朝聘的方國,他們沒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輝潤澤之中的。這樣,老天爺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給了我們周國。這也是先輩大臣們輔助他們的主君,勤懇奉天大命的結(jié)果。所以皇天不懈,監(jiān)護著我們周國,大大鞏固了降給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嚴肅的上天突然發(fā)出威怒,嗣后的我雖沒來得及領(lǐng)略天威,卻知道對國家是不吉利的。擾擾四方,很不安寧。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艱難之中,永遠給先王帶來憂懼。”
周王說:“父喑啊!我嚴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們國家和我們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衛(wèi)我的王位,協(xié)調(diào)上下關(guān)系,考績四方官吏,始終不使我的王位動搖。這需要發(fā)揮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聵的,你也不能怠忽茍安,虔誠地時刻地惠助于我,維護我們國家大大小小的謀劃,不要閉口不說話。經(jīng)常告訴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繼續(xù)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諸國康強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擔(dān)憂!”
周王說:“父喑啊!這些眾官出入從事,對外發(fā)布政令,制定各種徭役賦稅,不管錯對,都說是我的英明。這是可以造成亡國的!從今以后,出入或頒布命令,沒有事先報告你,也不是你叫他們頒布的,就不能對外胡亂發(fā)布政令!”
周王說:“父喑啊!現(xiàn)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們的國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讓官吏中飽私囊,不要欺負鰥公寡婦。好好教導(dǎo)你的僚屬,不能酗酒。你不能從你的職位上墜落下來,時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記住守業(yè)不易的遺訓(xùn)。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樹立的典型為表率,你不要讓你的君主陷入困難境地!”
周王說:“父喑啊!我已對這些卿事僚、太史僚說過,叫他們歸你管束。還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領(lǐng)你的族屬捍衛(wèi)我。取資三十寽,賜你香酒一壇、裸祭用的圭瓚寶器、紅色蔽膝加青色橫帶、玉環(huán)、玉笏、金車、有紋飾的蔽較、紅皮制成的鞃和艱、虎紋車蓋絳色里子、軛頭、蒙飾車廂前面欄桿的畫縛、銅車轡、錯紋衡飾、金踵、金秜、金蕈席、魚皮箭袋、四匹馬、鑣和絡(luò)、金馬冠、金纓索、紅旗二桿。賜你這些器物,以便你用來歲祭和征伐。”
毛公喑為了報答天子的輝煌美德,因而鑄造了一個寶鼎子子孫孫永遠寶用。
高仿毛公鼎的作者 黃燁儒 先生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國仿古工藝品及技術(shù)展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洛陽粵鈺青銅器有限公司鑄造的高仿“毛公鼎”獲得唯一金獎。
編輯本段出土行蹤
毛公鼎于清朝道光年間在陜西岐山周原出土,據(jù)賀世明考證是清道光年間(1851年),自陜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后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
后毛公鼎輾轉(zhuǎn)落入西安古董商蘇億年之手。咸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xué)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并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于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后,1912年其后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后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dāng)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吁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zhuǎn)至當(dāng)時擔(dān)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后來國學(xué)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于葉恭綽是用假名買得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yīng)。現(xiàn)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zhì),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jīng)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是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后,于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占,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zhuǎn)返回上海。后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鄉(xiāng)。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館。
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臺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現(xiàn)在毛公鼎收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飾重環(huán)紋一道,敞口,雙立耳,叁蹄足。銘文的內(nèi)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wù),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xiàn)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發(fā)展最高峰則出現(xiàn)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時期,延續(xù)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
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后來發(fā)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西周銅器可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晚期所出為代表,年代上限相當(dāng)于成湯時期,器物較少,器形有爵、戈、刀、鏃、錐、錛、鑿等。禮器種類單調(diào),胎質(zhì)薄,鑄造粗,無花紋,無銘文,但有的銅牌飾以綠松石鑲嵌出紋飾,有較高的工藝。中期以鄭州商代遺址和黃陂盤龍城遺址所出為代表,年代大致在仲丁至盤庚遷殷以前。銅器所出較多,其中禮器種類有鼎、鬲、簋、觚、爵、卣、盤等,比早期大大增加,而胎質(zhì)一般仍較薄,只有單線條的花紋帶。但其中也有象鄭州發(fā)現(xiàn)的高達1米的方鼎那樣需要相當(dāng)高鑄造成水平的大型器物。晚期以安陽殷墟所出為代表,年代從盤庚遷殷至商末。此時銅器發(fā)展到極盛階段,數(shù)量很多,年代也較可靠。這個階段的中期最富自己的特點,以婦好墓所出銅器為代表,有很多新的器類,器形也更豐富多姿,禮器一般都較厚重,花紋繁縟,并開始出現(xiàn)銘文。
按用途來分,銅器有禮器、食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等幾大類,其中以禮器為重。禮器又分為食器)鼎、鬲、簋、觥、瓿、方彝等),水器(盤)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器形和花紋都有明顯差異。如禮器在早期只發(fā)現(xiàn)爵、兩種,爵多為束腰、平底、短足、無柱、無紋飾;在中期爵則沒有明顯束腰,三足也較長,銅禮器普遍有饕殄紋或圓圈紋等帶狀紋飾;在晚期,出現(xiàn)有婦好墓出土的三連、偶方彝等稀世罕見的器物,還有尊四羊尊虎食人形卣等鳥獸形銅器,器體厚重、紋飾復(fù)雜,有雷紋、龍紋、蟑紋、鳥紋、蠶紋、龜紋等多種,往往布滿全器,有地紋、主體紋之分。都具有很高的美術(shù)價值。其他銅器中,樂器有鐃和鼓;兵器有戈、矛、刀、鏃、盔和弓形器等;工具有斧、錛、鑿、鏟、錐等;車馬器有、轄套、踵、軛、等。另在婦好墓發(fā)現(xiàn)有圓形、背面帶半環(huán)形鈕的銅鏡。
西周銅器主要有銅、錫和鉛等金屬成分,時期不同、器類不同這三者所占比例也不同。早期銅占以上,有的錫僅占有%,中期錫、鉛比例分別為5-8%、1-6%,有所增加,晚期則以鉛替錫的趨勢更明顯。婦好墓時代以后的銅器上開始出現(xiàn)銘文,少則幾個字,大多是族徽圖像、人名或父祖名,多則三、四十字,內(nèi)容大抵是因賞作器,還有征伐、祭祀等內(nèi)容。毛公鼎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
虢季子白盤
傳世銅器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并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huán)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zhàn),榮立戰(zhàn)功,周王為其設(shè)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長:137.2厘米 寬:86.5厘米 高:39.5厘米 重:215.3千克 用途:盛水器 所處時期:西周周宣王時期 出土?xí)r間:清道光年間 出土地點:陜西寶雞虢川司
器作長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內(nèi)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對獸首銜環(huán)耳,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見商周時期最大的水器。器口緣下部周飾窮曲紋,腹部環(huán)飾波紋。 器內(nèi)底鑄銘文8行111字,記述虢季子白率軍對狁作戰(zhàn),斬敵首500,俘虜50人,戰(zhàn)后獻馘,周宣王宴饗虢季子白,并賞賜馬、弓矢、鉞以資勉勵。
釋文:隹(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 / 白乍(作) 寶盤不(丕)顯子白壯武于戎工(功) / 經(jīng)維四方搏伐嚴(玁)狁于洛之 陽 折 / 首五百執(zhí)□五十是以先行 子白 獻 / 馘 於王王孔加(嘉)子白 義 王各(格)周 廟 宣 /爰卿(饗)王曰白父孔 又(有)光王 賜 / 乘 馬 是用左(佐)王 賜用弓彤矢其央 / 賜 用戉(鉞)用政(征)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虢季子白盤》銘文用筆雄邁穩(wěn)健,布勢疏闊從容,字形大小和諧,體勢優(yōu)美,勻整統(tǒng)一,氣韻相貫,博大涵容,具有“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風(fēng)韻。它最吸引人的是疏朗的章法布局,在行列整齊的大章法中,各字各就各位,并在極力拉開距離和保持獨特姿態(tài)中取得了單字相對獨立的美。白盤的單字結(jié)體在整個西周是最為獨特的,這種獨特性表現(xiàn)在中宮的收緊以及體勢的俯仰各異。而這種單字的獨立的美感在整個銘文篇章中卻完全是和諧的。這樣的疏闊的章法和精美的結(jié)字很難讓我們不聯(lián)想到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當(dāng)然,楊凝式是不可能見過《虢季子白盤》的,但是相隔千年的書寫者,使用兩種完全不同的字體,卻是在相同的審美情趣驅(qū)使下完成了他們的藝術(shù)杰構(gòu),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單字的中斂外肆和字距的疏朗開闊是有一種互相促進而生的關(guān)系的,字外空間因而被最大限度地放大,這給我們在章法處理的時候提供和一個非常寶貴的參照。可以說,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晚期乃至整個兩周金文書法作品中最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一件。
虢季子白盤銘文
虢季子白盤》銘文拓片部分放大
銘文云:“丕顯子白,壯武于戎工,經(jīng)蒦四方。伐狁,于洛之陽。折首五百,執(zhí)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馘于王,王孔加子白義,王各周廟宣榭爰饗。王曰白父,孔顯有光。王賜乘馬,是用佐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鉞,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銘文中語句以四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yōu)美,行文與《詩》全似,是一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
同時,此篇銘文中“薄伐狁”、“折首”、“執(zhí)訊”及“是以先行”等句,可與《詩》之《采薇》、《出車》、《六月》、《采芑》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征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在傳世青銅器銘品當(dāng)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長近四尺,重達四百余斤。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為紀念其受周天子命,率軍戰(zhàn)勝玁狁(xian 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獎而作的重器。盤的內(nèi)底有銘文111字,對這段史實作了詳細的記載。就是這樣一件鴻器重寶,它的面世竟然充滿著機巧。巧就巧在夜半更深,萬籟俱寂;巧就巧在將軍秉燭,夜觀虢盤。
那是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lǐng)劉銘傳,隨李鴻章鎮(zhèn)壓太平軍。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就住進了護王府內(nèi)。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dāng)中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聲音不大但極有穿透力。劉頓生好奇之心,當(dāng)下秉燭往尋。轉(zhuǎn)到屋后見有馬廄,聲音即由此傳出。細審視,始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huán)碰了馬槽所發(fā)出的聲響,但這聲響非同一般。劉銘傳蹲下細看,見此馬槽碩大,槽壁在燭光中發(fā)著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試,重不可舉;輕叩之,發(fā)聲清遠玄妙。劉心中有數(shù),此馬槽絕非尋常之馬槽。次日一早,劉銘傳命馬夫?qū)ⅠR槽刷洗干凈。見其外壁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huán);整個外壁滿布紋飾;內(nèi)底具長銘,通篇工整嚴謹。劉知是寶物,旋即命人押運送回合肥老家,西鄉(xiāng)大潛山下之蟠龍墩。后來,又在老宅園中為虢盤專建一亭取名“盤亭”。
虢季子白盤,長:1302mm;寬: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huán)二,共八獸首。內(nèi)底鑄有銘文111字,篇幅工整,結(jié)字優(yōu)美。
據(jù)考證,虢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虢川司。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盤近水樓臺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zhèn)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直至同治三年劉銘傳率官軍收復(fù)常州,才發(fā)生前面所講的機緣巧合。虢盤到劉府后,消息不脛而走,引得不少達官貴人爭相欲往觀賞。而劉銘傳偏偏惜盤如命,不輕示人。為此還得罪了不少權(quán)貴,據(jù)說連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也未能一飽眼福。至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臺灣撤府建省,劉銘傳赴首任臺灣巡撫期間,虢盤則安駐合肥老宅盤亭,未隨往臺灣。光陰荏苒,到了清末民初之際時局動蕩不已。此時劉銘傳已經(jīng)作古,他的后人,在這以后的幾十年間,為保護虢盤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爭。其間最具威脅的先是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的劉鎮(zhèn)華。作為地方官的劉鎮(zhèn)華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務(wù)期間,獨霸專權(quán)、橫征暴斂、草菅人命。對虢盤更是覬覦已久,多次派人以種種理由到劉府搜劫,雖未果,但劉氏后人卻飽受了皮肉之苦。接著,日軍入侵,合肥淪陷,侵略者強搶豪奪、無惡不作。面對外辱,劉家后人知不能敵。只得將虢盤重新入土,他們將虢盤深埋丈余,其上鋪草植樹。而后舉家外遷,以避戰(zhàn)亂。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光復(fù)以后,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再以武力相脅,逼劉氏后人交出虢盤。劉家人無奈,只好再次舉家出逃避難。就在此間,李品仙的親信,合肥縣長隆武功,為討好上司,親自帶人到劉家老宅,將幾十間房的地板全部撬開并挖地三尺以尋虢盤。終亦未果,悻悻而去。劉家人在近五十年間為保護虢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就在他們近乎絕望之時,曙光終現(xiàn)。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了。劉銘傳的第四世傳人劉肅曾先生感到全家有救了;虢盤有救了。他帶領(lǐng)家人挖開歷經(jīng)十四年的封土,令虢盤重見天日。并毅然將虢盤捐獻給國家。虢季子白盤自1864年初夏與劉銘傳結(jié)緣,歷盡滄桑86載,傳四代人,終獲新生。這正是:三代吉金,慧命永延。
其銘曰:“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1 白作寶盤。丕顯子白,壯(騁?)武于戎工2, 經(jīng)維四方。搏伐獫狁,于洛之陽。折3 首五百,執(zhí)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4 馘于王,孔加(嘉)子白義。王格周廟,宣5 榭爰鄉(xiāng)(向)。王曰:“伯父孔勛有光,王賜6 乘馬,是用佐;王賜用弓,彤矢其央7;賜用鉞,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8。”
虢季子白盤是迄今所見最大的銅盤。盤為商至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虢季子白盤作為中國西周青銅文化的成熟之作,因其樸素的回紋與近似橢方的構(gòu)造,將我們引入了一個征伐的年代。虢季子白用他的果敢善戰(zhàn),贏得了青史上的一筆。在這厚重的器物背后影射出了一代戰(zhàn)將的樸素與直率的風(fēng)格。而所鑄刻的銘文更成為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文化重要的史料。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傳世銅器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并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huán)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zhàn),榮立戰(zhàn)功,周王為其設(shè)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銘文記載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年西伐戎人的一件戰(zhàn)事,虢季子白即虢公,宣王稱其為伯父。
青銅銘文不僅是學(xué)者研究的重點,也為古玩肆所側(cè)重。因為銘文字數(shù)越多,價錢就越高,有銘器的價格甚至要出無銘器數(shù)倍,因此,仿制銘文是作偽的重要內(nèi)容。偽銘約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真器偽銘。據(jù)傳咸豐年間西安有位知縣好古銅,對帶銘文的銅器高價收買,對無銘之器一概不收。因此,古董商們便投其所好,在無銘真器上添刻銘文,自是此風(fēng)盛行。當(dāng)時的匠人“鳳眼張”即是此中高手。另一種是偽器真銘。即把殘破器剩余的銘文部分嵌入偽器內(nèi)。此種器雖修飾嚴密,但若比較地子、銹色及銅質(zhì),便可分曉真?zhèn)巍3陨蟽深愅猓€有偽器偽銘,這里不再贅言。
虢季子白盤是青銅器中的瑰寶,其流傳極富傳奇色彩。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后曾被當(dāng)?shù)剞r(nóng)人用以喂馬,后縣令以數(shù)錢據(jù)為己有。幾經(jīng)動蕩,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為珍惜。解放后,劉氏后人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
虢季子白盤是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重器。盤是盥洗器。內(nèi)底有銘文111字,記載虢季子白征伐北方民族的一次戰(zhàn)爭,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周王為其設(shè)宴慶功,虢季子白作盤以為紀念。西周初年分封諸侯,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寶雞,后東遷三門峽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員。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三門峽境內(nèi)有交通要塞函谷關(guān)和必經(jīng)要津“茅津渡”,對于周王室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從虢季子白的軍功和虢氏家族所居之地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虢季子白盤向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于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后期戰(zhàn)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單獨性。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注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錢條刻意拉長,造成動蕩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我們驚訝于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diào)。
為了充分體現(xiàn)《虢季子白盤》的這種藝術(shù)格調(diào),創(chuàng)造者們還特意對文字排列進行了“處理”。于是,在整篇珠璣璀璨的大效果中,我們又看到每一文字獨立美的凸現(xiàn):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一個粲然的宇宙。千變?nèi)f化的姿態(tài)被蘊育在每個字的造型中,使他們?nèi)缧猩疥幍乐校坎昏印?/p>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5月11日,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lǐng)劉銘傳在追殺太平軍的過程中率部占領(lǐng)常州,劉銘傳住進了太平軍將領(lǐng)陳坤書的護王府。由于護王手下的將士仍不屈服,經(jīng)常利用夜晚伏在小街僻巷里進行反抗,所以淮軍不得不在夜間加強城防巡視。一天,夜半更深,萬籟俱寂,劉銘傳在護王府大廳秉燭讀書,忽然聽到院中有金屬撞擊的聲音,以為有刺客潛入。劉銘傳大驚,立刻傳呼眾親兵趕到院中搜索。眾人里里外外搜遍,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蹤影,再仔細聽聽,原來聲音是從馬廄里傳出的,循聲搜去,才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huán)撞擊馬槽發(fā)出的叮當(dāng)之聲。馬槽向為木料所制,為何有此清脆金屬聲音?劉銘傳心生疑問,當(dāng)即命令士兵用燈籠照看,在微弱的燈光下看不清楚,劉銘傳就伸手去摸,只覺得浸涼異常,仔細分辨才知是一金屬物體。第二天一早,劉銘傳好奇地走到馬廄中,叫士兵把馬槽洗刷干凈,這時才看清楚是一個銅盤。該器長130cm,寬83cm,高42cm,重21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huán)二,共八獸首,內(nèi)底鑄有銘文111字,面幅工整,結(jié)字優(yōu)美。讀過幾年古書的劉銘傳知道這種文字叫籀文,為三代文字,他暗想此物年代久遠,必是國寶,忙叫人“三熏三沐”,洗滌干凈,并在自己奉命攻擊浙江湖州、安徽廣德期間,設(shè)法叫士兵運回自己的家鄉(xiāng)——安徽肥西劉老圩。
后來,劉銘傳回鄉(xiāng)休假期間請安徽霍山縣一位名叫黃從默的老儒生考證該盤的來歷。黃老先生辨認出該盤,并告知劉銘傳,虢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虢川司,為古代西虢國所在地。時任陜西縣縣令的徐燮鈞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盤近水樓臺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zhèn)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劉銘傳獲此國寶,欣喜若狂,就在劉老圩蓋了一座盤亭,并作《盤亭小記》記敘此事。虢盤流到劉府,消息不脛而走,引得不少達官貴人爭相觀賞,而劉銘傳偏偏惜盤如命,不輕意示人,為此得罪了不少權(quán)貴。1872年至1884年,劉銘傳歸鄉(xiāng)賦閑期間,大江南北文人名士蜂擁而來,人人嘆羨不已,消息很快傳到京師翁同耳中,翁氏托人到劉老圩說項,愿意出重金購買。劉銘傳聽言火冒三丈,以生硬的態(tài)度回絕了說客。翁氏仍不死心,又叫人前去說親,愿意將女兒下嫁劉家,做劉銘傳長媳,以通秦晉之好。劉銘傳左思右想,認為根子還在虢盤上,就以不敢高攀之語謝絕了這門婚事,翁氏大為掃興,從此和劉銘傳交惡。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撤府建省,劉銘傳赴首任臺灣巡撫,虢盤則安駐合肥老宅盤亭,未隨往臺灣。劉銘傳去世后,其后人遵照他的遺囑,小心保護這件國寶。他的后人在此后的幾十年間為保護虢盤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爭。其間最具威脅的先是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的劉鎮(zhèn)華。作為地方官的劉鎮(zhèn)華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務(wù)期間,獨霸專權(quán),橫征暴斂,草菅人命,對虢盤更是覬覦已久,多次派人以種種理由到劉府搜劫,雖未果,但劉氏后人卻飽受了皮肉之苦。抗戰(zhàn)前,曾有一美國人托人找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愿出一筆相當(dāng)可觀的金錢購買虢盤,并答應(yīng)成交后將其全家遷居美國。隨后,法國人、日本人等都曾找上門來愿以重金購買虢盤,均被劉家拒絕。及至1937年“七·七事變”后,合肥旋告淪陷,日軍入侵,強搶豪奪、無惡不作。面對外辱,劉家后人知不能敵。只得將虢盤重新入土,他們將虢盤深埋丈余,其上鋪草植樹。而后舉家外遷,以避戰(zhàn)亂。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抗戰(zhàn)后,李品仙任安徽省省長,他是一個“古董迷”,曾利用職權(quán)在皖盜竊楚墓,攪得民聲沸騰。對虢盤他更是垂涎欲滴。他一再派人前去盤索,在遭到拒絕后竟將劉家大廳中所掛字畫搜刮一空。不久他又派一營部隊進駐劉老圩,天天逼劉氏后人交出虢盤。劉家人無奈,只好再次舉家出逃避難。在此期間,李品仙的親信合肥縣長隆武功為討好上司,親自帶人到劉家老宅,將幾十間房屋的地板全部撬開并挖地三尺以尋虢盤。終亦未果,悻悻而去。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1949年冬,政務(wù)院給皖北行署發(fā)電報,指示查明虢盤下落。皖北行署當(dāng)即派人專程到劉老圩向劉肅曾全家傳達政府保護文物的政策。劉肅曾當(dāng)即表示:“保護國寶,責(zé)任非輕,個人力薄,盤之安全可慮;現(xiàn)政府如此重視,亟愿獻出,從此國寶可以歸國,獲卸仔肩,亦為幸事樂事。”遂于1950年1月19日在其家中一間人跡罕至而又破舊不堪的屋子里,挖開歷經(jīng)14年的封土,將虢盤掘出,獻給國家。虢季子白盤自1864年初夏與劉銘傳結(jié)緣,歷盡滄桑86載,傳四代人,終獲新生。三代吉金,慧命永延,誠不虛也! 就在虢盤擬送北京時,一件意想不到的盜竊破壞國寶事件突然發(fā)生。一名犯罪分子溜進劉家,手持鋼鋸準備鋸下8只饕餮銜環(huán),聲音驚動了守護在附近的解放軍戰(zhàn)士,當(dāng)即將他抓獲,使國寶免受破壞。事件發(fā)生后,人民政府指示迅速將虢盤運送北京,并請劉肅曾同行。虢盤抵京后,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親切接見了劉肅曾,文化部頒發(fā)了獎狀。郭沫若先生還于1950年3月設(shè)宴招待劉肅曾,并即席親筆題詩一首相贈:“虢季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傳誦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從此,與毛公鼎、散氏盤并稱為古代三大青銅瑰寶的虢季子白盤就由國家珍藏保護起來,現(xiàn)存中國國家博物館。
丁原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zé)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