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加局長好友(V:haojiujz),拉你進酒友群在中國的酒江湖中曾經有兩款名酒,憑借個人魅力定義了白酒的香型。一款是以佰草入曲的董酒(董香型),而另一款就是來自西北的大俠,鳳香型白酒——西鳳酒。西鳳酒當年有多牛逼呢?當年周總理親自批示擴大產
加局長好友(V:haojiujz),拉你進酒友群
在中國的酒江湖中曾經有兩款名酒,憑借個人魅力定義了白酒的香型。一款是以佰草入曲的董酒(董香型),而另一款就是來自西北的大俠,鳳香型白酒——西鳳酒。
西鳳酒當年有多牛逼呢?
當年周總理親自批示擴大產能的酒,首屆全國評酒會跟茅臺、汾酒、瀘州老窖并列四大名酒。
而今的西鳳酒,早就脫離了四大名酒陣營,偏安陜西一隅,甚至上市之路都遭遇重重困難,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傳奇誕生
西鳳酒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在這片叫做周原的土地,是周秦的發源地。相傳秦穆公家的公主善于吹笛,常在這里吹奏曲子,引來一個神人——擅吹簫的華山隱士蕭史。
知音相遇、笛簫和鳴、終成眷屬,連老天都感動地哭了,終于派了一只鳳凰來接他們去做了神仙眷侶。
搭載二人成仙的鳳凰,常在一條渠里喝水,渠的西岸邊有一大片柳樹林,所以,這個地方還有一個更小的名字叫柳林。住在這里的人們,就用這渠水做成了佳釀——西鳳酒(柳林酒)。
意為鳳凰喝的水,必然擔得起酒中鳳凰的稱號,西鳳酒的起源聽起來有點神話,但是西鳳酒的火爆確實是歷史上實實在在記載的。
秦始皇橫掃六國天下一統,舉行開國大典,喝的是柳林西鳳酒。
張騫出使西域,帶出去搞外交特產是柳林西鳳酒。
西鳳酒的二次出名要追溯到宋朝,當時的陜西是重要的商貿要塞。
西府鳳翔是河東鹽的行銷區,販鹽的秦商、晉商個個都是土豪,即便彼時國家的政治中心已經轉移,靠土豪們的支持,鳳翔的酒業依舊繁茂。
宋嘉佑七年,西府鳳翔迎來了一個判官,他就是曾經帶火了,嶺南荔枝、海南生蠔、東坡肉、東坡肘子……的最強帶貨網紅——蘇軾。
蘇軾在鳳翔任判官期間,成為了西鳳酒的鐵桿粉絲。曾經寫詩贊譽"花開美酒唱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
宣統二年(1910)西鳳酒參加南洋勸業會,獲銀質獎
因為戰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鳳翔的燒酒作坊僅剩7家。
1952年,西鳳酒(鳳鳴牌·鳳翔酒)參加白酒江湖的武林大會——全國酒評會,獲評四大名酒。
1955年,尊敬的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回國途徑香港,港澳同胞設宴為總理接風洗塵。宴席上四大名酒,獨獨少了西鳳酒,當時的西鳳酒的產量極低一瓶難求。
1956年,在周總理的關懷下,陜西省西鳳酒廠正式建立。
在波蕩的歷史長河里
西鳳酒不斷的傳承蝶變
那一年
人們期盼著一家偉大酒廠的冉冉興起
何為鳳香?
在釀酒工藝中西鳳酒選用小麥、大豆為原料中高溫制曲。酒醅原料為高粱。配以天賦甘美的柳林井水,泥窖發酵,而西鳳酒最為特別的應該就是儲酒的容器——酒海。
酒海制作流程:1、用當地的荊條、柳條編成大筐大簍,后用當地產的豆腐填平縫隙2、以蛋清、血料、生石灰混成生物粘合劑3、用這種特制的粘合劑,裱糊20層白棉布,麻茍紙數百層4、用蜂蠟、熟菜子油等涂擦內壁5、晾干
酒海有一個神奇的特點"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
西鳳酒就是在酒海中,逐漸老熟。酒海賦予了西鳳酒獨特的香氣。
沒落之路
1963年,在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中,西鳳酒繼續名列八大名酒之席。
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時參賽的酒江湖名派眾多。各地選送的酒種多達313個。于是評委會提出"香型"的概念按香型分類評酒,每個香型都有標桿代表酒。
茅臺、瀘州老窖、汾酒,在香氣、口感上各有不同,這就成了白酒的香型代表酒。這才有了醬香、濃香、清香,三香并立之勢。
而這一次,西鳳酒落選了。由于西鳳酒的獨特性,沒能劃分到合適的香型中競爭,只被籠統地放在了"清香型"中進行評比。
用清香酒的特征去判定西鳳酒的優劣,很顯然,西鳳酒在這次評比中敗北。
在第四、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中,西鳳酒被劃入其它香型,同樣入選了中國名酒。
1993年,國家批準鳳香型白酒的國家標準。
但那時白酒江湖已經完成割據大局,全國各地舉目所望,皆是濃、醬、清的大旗。
西鳳酒割據陜西一方
雖然已經脫離了一線白酒陣營,但西鳳酒依舊有強悍的實力。
茅臺,五糧液,汾酒,瀘州老窖,西鳳酒,曾經一度在酒江湖同臺競技。彼時誰都不知道誰能拔得頭籌。
他們在這個時期都選擇了同一個方法——貼牌。
五糧液就是在這個時代完成門派的建立與發展,一躍成為白酒大王。
西鳳酒也做了這件事情,區別是貼牌太多泛濫。不但西鳳原產地的可以,貼寶雞的可以貼,到后來全國各地五王八侯都可以貼。品牌嚴重透支,私生子遍地走。
以至于到了現在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各類西鳳,哪一家,才是正宗的柳林西鳳一脈,哪一瓶里的水是當年鳳凰喝過的柳林溪水,若不是偏愛西鳳酒的老酒客,誰又能分得清?
最后歡迎大家加局長好友(V:haojiujz),備注頭條+進群。
拉你進酒友群,酒水問題在線答疑,漲姿勢,不受騙!每周還有送酒福利!
劉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