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醫療險著實是個門道很多的險種,雖然就只有三大類,但細分產品真不少,條款細節也很多,一篇文章實在是裝不下。所以這次我們只是單純的介紹一下三類醫療險都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的,以及大致的價格。日常跟朋友交流,會發現大家對醫療險了解都很淺。有不少朋友
醫療險著實是個門道很多的險種,雖然就只有三大類,但細分產品真不少,條款細節也很多,一篇文章實在是裝不下。所以這次我們只是單純的介紹一下三類醫療險都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的,以及大致的價格。
日常跟朋友交流,會發現大家對醫療險了解都很淺。有不少朋友都會說,公司給我上了補充醫療了。
公司補充醫療就夠了嗎
并不是帶醫療兩個字的保險,就能解決一切醫療問題。就跟機器人一樣,雖然都屬于機器人,但功能不一樣,有負責掃地的、有負責動手術的,各司其職。
醫療險也是一樣,它們的保障范圍也各有不同。有解決基本醫療費用溫飽的,有奔小康的,還有實現醫療自由的。
我們的醫療費用是分為三部分的,醫保報銷+自付一/二+自費部分,其中自付和自費都是需要自己花錢的。
補充醫療,就是單位給員工上的團體醫療險了,通常只報銷“起付線+自付一”部分,而自費部分是不能報銷的。
那自費的幾率大嗎?我想,只要有經濟余力,幾率還是挺大的。以藥品為例,藥品目錄有甲、乙、丙三類,甲類100%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乙類需自付10%或者15%,而丙類需全部自費。那些數量龐大的進口藥、特效藥,療效會更好、副作用會更低的,都是屬于自費的范圍。而丙類藥有多少種?看下圖:
當然了,不排除有些公司福利比較好,會把自費部分也囊括進來,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額度一定是有限的,甚至是共享一個額度。團險就跟大鍋飯似的,只求有,不求全面,保障力度是比不上個人醫療險的。并且公司團險在離職后就沒有了。所以,如果經濟允許,還是自己上個醫療險比較妥當,保障更全面,還具有持續性。
醫療險的作用和區別
醫療險,就是用來報銷醫療費用的,跟賬房先生一樣。不管你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而產生的費用,還是癌癥治療產生的費用,都可以來報賬,不限制疾病種類(防癌險例外),但是:
--限制了費用發生的環節,是門診時發生的,還是住院時發生的?
--限制了費用發生的場所,是發生在公立醫院的普通部,還是特需部,還是私立醫院?
--限制了費用發生的地域,是中國大陸,還是在國外?
以及,是否可以報銷那些在醫院外藥房購買的藥品費用。
這些限制的不同,就意味著保險責任的不同,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的醫療險險種,即百萬醫療、中端醫療和高端醫療。
責任區別
醫療險的命名邏輯著實有點亂,“百萬”指的是額度上百萬,而中端、高端這兩個詞又跟額度無關,是跟帶來的體驗有關,前者能住在特需部,后者能住在私立醫院,并且走出國門。
所以,不若我們把邏輯統一一下:
百萬醫療險=普通部醫療險,解決醫療費用溫飽
中端醫療險=特需部醫療險,醫療奔小康,
高端醫療險=全球醫療險,實現醫療自由
這三者的報銷范圍,是一層層擴大的,后者是可以囊括前者的報銷范圍的,條款約定會更加寬松,產品責任設計也是愈加的靈活。
請基于商業規律看醫療險
任何商業保險產品的設計,其實都脫離不開保險的本質: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提供保障。醫療險,就是為未來可能發生的醫療支出提供保障。它的重點在于“未來可能發生的”。
有些朋友在咨詢的時候往往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能回本嗎?
醫療險回本,也就是理賠款超過了保費??少r款怎么能發生呢?得有醫療費用支出,得生病才行。希望回本的人,大概率是已經知道要生病,或者正在看病過程中,可預期會有大量的醫療費用支出,所以想用保險來減少費用的支出。
可是,這樣的情況意味著風險已經發生了,那咱用保險的本質來套一套,您覺著這還屬于商業保險的范圍嗎?這屬于社保和慈善的范圍了。
還有些朋友是想用醫療險來覆蓋日常的門診費用。咱們日??撮T診的概率確實很大,瞧瞧三甲醫院那烏央烏央的人群。咱有這樣的需求沒問題,但對保司而言,概率大就意味著出險率高。明知風險有很大幾率發生,卻還要保,作為一個商業行為,保司會怎么辦呢?
增加保費,因為高風險=高對價。中端和高端醫療險都是可以附加門診責任的。
百萬醫療(普通部醫療險)解決的問題
百萬醫療是最基礎的商業醫療險,至少200萬的保額卻只需要幾百元低廉的支出,這就意味著它不可能全包,它的作用是抓大放小,是為了減輕未能可能發生的大病住院支出負擔,所以定價才能這么低。
日常小病小災的費用支出呢,其實大家都能承擔的起,不會對家庭經濟條件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但大病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買百萬醫療時,要對它的作用有個合理的預期,它不是萬金油。當然也有客戶說,我不想要這個1萬免賠,或者就是想要門診,那也有產品的,感興趣的可以咨詢,就不在這里多說了。
中端醫療(特需部醫療險)解決的問題
百萬醫療險只是解決了大病住院費用的溫飽問題,但,
一線城市知名三甲普通部掛號難
檢查/手術排期長
普通部病房好幾個人住一塊環境不好
這些問題,百萬醫療解決不了。
這些矛盾在三甲醫院的特需部可以得到緩解,特需部的號不算難掛,但至少300元起步;能住單間,檢查/手術很快就能排上,但治療費用是普通部的三倍,且醫保報銷不了或報銷很少。這其實就是用錢來買看病的及時性,和舒適感。
特需部的費用,就是中端醫療(特需部醫療險)的解決范圍了。
有人說,我看中端醫療的額度最高差不多是200萬,還不如百萬醫療高呢。其實百萬醫療的額度設置陷入了虛高的怪圈,看著好看,但實際中可能用不了那么高。一年內,生病住普通部,花費超過200萬以上的幾率不是太大。
根據中端醫療險(特需部醫療險)賠付數據來看,額度其實是夠用的。如果還是擔心額度,可以中端+百萬醫療險一起買,有部分客戶是這么做的。
高端醫療險(全球醫療險)解決的問題
中端醫療險可以說是奔小康了,那高端醫療險就是實現了醫療自由。
除了就診醫院擴展至了私立醫院(《私立醫院好在哪里?我終于找到了答案》)外,就診的地域還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亞洲,走向世界,哪里治療技術好、治療方案合適、哪里可以用上新藥,就在哪里治療。
此外,高端醫療險是可以囊括院外購藥的。院外購藥這個事兒,在社會上是引起了廣泛討論的,主要是有以下三種情況:
1、雖然有些特效藥進了醫保目錄,但由于醫??刭M的問題,醫院未必能采購這些藥。
2、醫保目錄中的藥品是有適應癥的,非適應癥用藥的話,哪怕臨床需要,醫生也是要擔風險的。隨著醫院對于合規用藥的要求日漸嚴格,這部分藥,患者也只能去院外購買。
3、那些本來就沒有進入醫保的藥品,比如120萬的CAR-T治療用藥。
這些藥往往是對治療有重要作用的藥,否則也沒必要非要去院外購買,并且通常價格很貴。這部分費用,中端醫療險未必能解決,哪怕能解決,也是有報銷條件的。而大部分高端醫療險是可以包括的,但不是所有哦,像友邦的高端醫療就只能報銷癌癥靶向藥。
直付:這真是一種大爺般的體驗。醫保啊、百萬醫療啊,和大部分的中端醫療都是要先花錢,再報銷的。而高端醫療下,只要獲得了預授權,就診時只需要出示一下卡就可以了,后續費用就由保司與醫院之間結算就好。就診體驗是非常棒的。
瞧,高端醫療險就是意味著更多的醫療可能性,同時兼顧就醫體驗。
買醫療險就是在占坑
中端和高端醫療險的這個價格,其實只要是工作過幾年的人都出的起,誰沒點存款和收入呢,但關鍵在于你認為它值不值。
其實醫療險就是個提前投資,是個占坑險。人這輩子總會住院的,如果住進了特需,收費是普通部的三倍,住一次幾萬塊錢就得出去了。重疾險的統計數據顯示,重疾高發是從42歲開始,重疾基本上都得住院治療吧。那從35歲買2000元/年,交10年才2萬元多,用來鎖定未來的費用支出,其實也挺值的。
而且醫療險可真不是需要用的時候再買就來得及的。醫療險挑食很嚴重,身體有點問題就除外,甲狀腺結節在臨床上沒啥大問題對吧,而醫療險下,只要有甲結就除外。血脂、血糖這些內分泌、涉及全身的指標,也就能買個抗癌險了,其他醫療險根本買不了。
所以醫療險,是要趁著健康的時候買才行,這也是為什么說它是占坑險的原因
大致的價格對比
了解完三者責任的對比,大家可能會覺著中端和高端醫療著實不錯,那價格是不是很貴呢?不盡然,我覺著沒大家想象的貴。
中、高端醫療險的責任設計很靈活,我只能給個大致的價格參考:
中、高端醫療險的價格其實跟車險價格差不多,車險保的是車子和三者,每年幾千的保費,而且為了降低下年保費上漲,出了事故還會選擇私了。那真真實實保自己的醫療險,為什么會猶豫呢?
END
我是吳emma,FRM持證,悉尼大學金融碩士,在財產險領域中臺工作10年+,曾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陽光信用保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職,現為明亞保險經紀人。
經紀人代表的是客戶的利益,客觀、中立
讓你清清楚楚買保險,理賠不費事
有問題請私戳小窗口
高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