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殯儀館,搬尸工。一個不愿踏足的地方,一個眾人不愿提及的職業。深圳某殯儀館曾發布了招聘啟事,誠邀“膽大的人”前往殯儀館,擔任抬尸工作。工資還是日結的,白天工資為800,夜晚則為1600元。如此,殯儀館搬尸工每月便可以獲得近5萬元的工資。這樣誘
殯儀館,搬尸工。一個不愿踏足的地方,一個眾人不愿提及的職業。
深圳某殯儀館曾發布了招聘啟事,誠邀“膽大的人”前往殯儀館,擔任抬尸工作。
工資還是日結的,白天工資為800,夜晚則為1600元。如此,殯儀館搬尸工每月便可以獲得近5萬元的工資。
這樣誘人的工資條件,來應聘的人卻少之又少。搬尸工這份工作,注定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
有人曾經疑惑,為什么搬尸工有如此高的收入,卻常年招聘、人員奇缺?
事實上,成為一名搬尸工,不僅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失去的也遠遠比得到的多。
一、身心俱疲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搬尸工,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人們內心的恐懼。在殯儀館的搬尸工黃先生回憶起自己剛剛從事這份工作時的感受,依舊心有余悸。
剛剛來到殯儀館,黃先生看著覆蓋著白布的身體,內心十分害怕,甚至開始雙腿顫抖,不敢上前。
一直以來,中國對死亡都十分敬畏,火化等流程也有著嚴格的時間規定。眾人不敢怠慢,百般催促,他只能硬著頭皮上前。
在移動的過程中,黃先生突然感覺尸體的頭部在搖晃,他瞬間臉色煞白,后背驚出一聲冷汗,渾身脫力,差點跌倒在地上。
“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碰到了我的手,還是濕濕的感覺......”黃先生如是說。
第一次搬運尸體,黃先生內心頗為忌憚,結束工作后,他用消毒液洗了無數次手,鼻尖卻始終充斥著異味。后來他才知道,所謂的異味,所謂的“詐尸”,都只不過是人們的心理作用。
隨著在殯儀館搬運尸體的次數不斷增加,黃先生并沒有發現異常的情況,內心的恐懼與排斥也逐漸消散。而今的搬運尸體于他而言,不過是同他人一樣的工作。
與黃先生相比,45歲的蔣師傅第一次搬運尸體的經歷則坎坷得多。他第一次負責搬運的,是從水里剛剛打撈上來的女尸。
一般而言,泡在水中的尸體,面貌都十分猙獰。第一眼見到女尸時,尸體泡發,幾乎已經變形。蔣師傅看了一眼,三天三夜沒有從恐懼中脫身,更別提吃飯。
“我一閉上眼睛,腦子里面就是當時的情景,我是好長時間才緩過來的?!笔Y師傅如是說。
二、嚴格限制,困難重重
隨著對搬運尸體工作逐漸熟悉,搬尸工們才發現,他們需要承擔的責任,遠比人們想象地更多、更復雜。
23歲的搬尸工王師傅,剛剛來到殯儀館工作,險些犯下錯誤。地址錯誤、用詞不當……而這些,恰巧是搬尸工的大忌。
如果患者在家中離世,搬尸工便需要從殯儀館出發,將死者從家中搬運出來。在前往死者家中之前,他們需要反復確定地址,一旦敲錯了其他住戶的門,便成為了重大事故。
“要是有火葬場的站到人家門口,他們怎么想啊。這個是萬萬不能弄錯的?!蓖鯉煾等缡钦f。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在進入死者家之前,搬尸工們還需要四處觀察,死者是什么身份,又是什么樣水平的家庭,以便斟酌下一步的話語。
搬尸工是服務行業,為了禮貌,他們在到達死者家中時總會習慣性地向家人打招呼。
王師傅說:“之前和別人告別的時候,說再見很正常。可是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尤其是在喪戶家里,這樣的話是絕對不能說的?!?/p>
一直以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死都是痛苦且忌諱的事情。如果搬尸工脫口而出再見,將會被死者家屬視為詛咒。是以,在將尸體從家中搬離時,搬尸工們總會用“我們走了”替代。
搬尸工最痛苦的經歷,便是在搬運尸體時遇到高層的住戶。不論多高的樓層,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搬尸工不敢乘坐電梯,只能一步步用擔架抬著尸體下樓。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出現停在其他住戶門前的情況,他們中途不能停下。搬運的過程中,他們還需要保證尸體的平穩,一刻也不敢放松。
從高層住戶家中將尸體搬運下來,搬尸工們已經是雙手顫抖。
在搬運尸體過程中,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搬尸工面臨的困難,更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疫情之下的美國,便是有力的證明。
自疫情席卷全球以來,美國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數不斷增加,紐約市也成為了重災區。大量人口集中死亡,紐約停尸房空間告急,萬般無奈之下,醫院只能用冷藏車來暫時存放尸體。
死亡人數迅速增加,導致紐約對搬尸工人數的需求量也急速增長,一名紐約的搬運工,也向人們講述了自己工作的全過程。
疫情發生以前,46歲的弗蘭普頓曾經是一名相框制作師,經濟收入相當可觀。然而疫情爆發后,弗蘭普頓的生意無人問津,他的店鋪也無法維持下去,只能被迫關閉。
一次偶然的機會,弗蘭普頓得知:殯儀館正在大量招募搬尸工,每個小時的薪資為75美元。對于難以維系生活的弗蘭普頓來講,這是十分誘人的條件。
是以,在鄰居的介紹下,弗蘭普頓來到了紐約的殯儀館,成為了一名臨時的尸體搬運工。弗蘭普頓同其他的9名搬尸工,共10人組成一個小組,負責兩輛冷藏車上的尸體搬運工作。
打開冷藏車的那一刻,弗蘭普頓大吃一驚。據他回憶,每輛冷藏車內都有臨時拼裝的三層木板,木板上密密麻麻地停放著尸體。
這原本只能容納40具左右尸體的車,此時已經被100多具尸體擠滿。這些尸體橫七豎八地躺著,場面一度混亂不堪。
因紐約裹尸袋緊缺,工廠加緊生產,袋子變得極薄,十分容易撕裂。因此,尸體經常外露,露出死者有些猙獰的臉。當劣質的裹尸袋庫存告急時,弗蘭普頓只能先用醫院的床單暫時裹住尸體。
為了驗證死者的身份,搬尸工需要先行打開袋子,查看死者手上的腕帶,這是搬尸工的手上總會沾上一部分未干的血跡,甚至是排泄物。
為了防止被誤傷,搬運工們只能穿上兩層防護服、兩副手套以及兩層口罩。如此,搬尸工全身上下幾乎為密封的狀態,稍稍行動后背就會滲出一層薄汗,搬尸工的皮膚通常會被泡白。
與此同時,他們帶著口罩呼吸困難,常常有窒息之感,面對死亡與恐懼,搬尸工的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折磨。搬尸工工作辛苦,相當一部分人無法忍受,中途退出。
為了防止這一現象,醫院實行工資日結的策略,每天早上發放前一天的費用,防止有人第二天離開。盡管醫院想盡辦法,搬尸工的數量依舊在不斷減少。
疫情肆虐的情況下,醫院的搬尸工更顯偉大。這種將自己生命置于危險之下,為他人解決困難的行為,原本就是高尚、寶貴的。
三、非議,紛至沓來
選擇成為搬尸工的那一刻,他們就做好了忍受孤單的準備,對此,戎師傅深有體會。
剛剛從事工作時,戎師傅還未與女友結婚。得知自己前往殯儀館擔任尸體搬運的工作,女友十分生氣。逛街時,戎師傅想要牽女友的手,都是極大的奢侈。
“摸過死人了,不要碰我!”女友如是說。
記者疑惑不已,既然女友如此排斥,戎師傅為什么還是將女友娶回家。戎師傅開心地回答:“我丈母娘支持我?!?/strong>
原來,在老人看來,戎師傅搬尸工的工作是積德行善的好事,一直對他十分滿意。
后來,女友逐漸了解到搬尸工背后的辛酸,也漸漸理解了戎師傅,二人歷經重重困難,終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除了家人不理解外,搬尸工這一工作也很少得到朋友的體恤。日常生活中,搬尸工接觸到了新的朋友,二人交談甚歡。
其他身份的朋友在告別時會說道:“下次有事找我?!?/strong>對于搬尸工來說,這是一句永遠無法說出口的話。
殯儀館,沒有人愿意踏足,而在殯儀館工作的搬尸工,同樣也是生活中的獨行者。他們代表著喪葬,從不在聚會、喜事的邀請名單之內。
身為搬尸工,他們很少拍攝照片。在殯儀館工作的人,不印名片,不拍照,不合影。工作之余的他們很少出門見人,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家中做“宅男”。
正因如此,晚婚、晚育,是搬尸工行業的一個顯著標簽。
崇高的社會責任
恐懼、忌諱、孤獨……搬尸工的工作充滿著危險、困難,卻總有人堅守。支撐著他們前行的,其實是內心對生命的敬畏,對死者家屬的同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
搬尸工李文,2007年從軍中退役,原本被分配到政府部門的他主動請纓,前往殯儀館擔任搬尸工,著實震驚了眾人。
1999年,載有302人的渡輪發生海難,280人遇難、失蹤,那年,跟隨部隊參與救援的李文內心頗受觸動。
李文站在太平間的門口,負責將尸體轉遇到內部。提及那些遇難者,李文依舊痛徹心扉:“他們太可憐了,什么樣子都有,幾乎所有的尸體都經過我的手?!?/p>
第一次面對如此脆弱的生命,第一次見到死者家屬撕心裂肺的呼喊,李文做出了一個決定:如果自己有一天也能從事這樣的職業,一定想辦法讓他們走得更好。
后來,抱著對人性的憐憫,李文義無反顧地到殯儀館從事尸體搬運工作,為此堅持了10多年。
在他看來,成為一名合格的搬尸工,不僅需要克服心魔,還要對生命保持絕對的敬畏。
2009年冬天,李文接到了派出所的電話,一名男子躺在火車軌道上,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李文匆匆趕到,看到的便是男子已經尸首分離的場景。
恰逢冬天,天空飄起小雪,給搜索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眾人四處尋找,卻只找到了男子的軀干。大多數人都放棄了尋找,只有李文還在堅持。
為了給家屬一個交代,也為了給死者完整、體面離世的機會,李文順著血跡尋找著,走了許久,終于找到了死者的頭顱。
搬尸工常說,對尸體越尊重,就越不會害怕。只有心懷對職業的敬畏,帶著一顆尊重的心,對死者負責,也對自己負責。
擔任尸體搬運工作多年,搬尸工看慣了生離死別,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內心是柔軟的,也是無比善良的。“人生由命非由他,在親歷死亡的過程中,也有很多讓我動容的事。”
2011年,李文接到了一個小女孩打來的電話,女孩的母親因病去世,需要殯儀館搬運尸體。李文匆匆趕到指定地點,卻被眼前的場景狠狠擊中了內心。
一個年僅15歲的小女孩,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后續的工作。她獨自一人為母親擦拭身體,換衣服,已經不眠不休地陪著母親一天一夜的時間。
很久之前,女孩的父親因病去世,而今唯一的親人也離開,小女孩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面對突如其來的人生打擊,女孩兒顯得十分冷靜,只是李文從她紅腫的眼睛和嘶啞的聲音中,同樣看到了悲痛欲絕。
為了減輕女孩的生活壓力,李文和同事們為她買了骨灰盒,同時捐贈了500元錢,用于之后的生活。小女孩雙手顫抖地接過錢,連連道謝。
身為搬尸工,他們每天經歷著太多的生離死別,有人撕心裂肺,有人沉默淡然,有人冷漠,也有人失控。當所有家屬面對死亡手足無措時,搬尸工就是他們最堅強的依靠。
未經歷過死亡的人眼中,搬尸工不吉利,而親身經歷過絕望的人,才真正懂得搬尸工的善良與價值。
多年來的工作經歷,也讓搬尸工們養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逝者已逝,生者卻仍需堅強,唯有好好活下去,勇敢面對現實,才是對死者最大的告慰。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終日與尸體打交道的搬運工們,從不沉悶,反而積極融入生活,融入社會。
在工作的同時,每個搬尸工都謹記自己剛剛進入行業的初衷:讓逝者走得體面。
也正因如此,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也花費了極大的心思,不斷提高內部的舒適度。
煙臺芝罘區殯儀館,為了完成子女盡孝道的愿望,新開設了兩間守靈室。守靈室內,殯儀館設置了供奉桌,桌上有遺像、香、鮮花等供品。
守靈現場,舒緩的音樂,被鮮花簇擁的棺槨,莊嚴而又肅穆。守靈室外,殯儀館還為死者家屬提供了休息的場所。
搬尸工與殯儀館一同努力,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最大的幫助。他們忍受著最大的孤獨,卻想方設法地將死者家屬拉出悲傷的泥淖,也為改變社會對死亡的看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社會上廣泛流傳的信息,搬尸工工資高?答案是否定的。
他們需要24小時值班,中間沒有休息時間,他們四處奔波,甚至沒有與家人團圓的機會,至于其收入,也遠遠低于同齡人。
縱使如此,無數搬尸工還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們說道:
“我已經習慣了,苦是苦一點,也不被人理解,但我已愛上了這一行,我愿意一直干到退休。”
犧牲小家、成就大愛,每個搬尸工都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忍受著非議,承受著不知情者的指指點點。
他們看慣了生命的冷漠,卻始終保持著一顆炙熱的心,在平凡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是生活的勇者,值得社會的尊敬。
參考資料
[1] 膠東在線,2014年4月6日,《揭秘殯儀館“搬尸工”:“恐怖”職業亦有溫情》
[2]中國新聞網,2012年4月2日,《揭秘搬尸工生活狀態:身份“嚇人”大多晚婚晚育》
[3]《尋情記》,第20170403期,《九零后遺體接運工的百味人生》
李俊東